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赏析内容摘要:海明威的著名小说《老人与海》,运用其提出的“冰山理论”的创作原则,运用象征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颂扬了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斗争的这一题材时,表达出“可以被摧毁、不能被打败”的伟大精神。
本文在联系海明威人生经历的基础上,着重挖掘老人、大海、小男孩、大马林鱼等蕴涵的象征意义,进而理解海明威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象征主义;老人与海;冰山理论;海明威莫言拿到“诺奖”,国人心里热了,大街小巷“奔走相告”,各大媒体更是将莫言先生的“红高梁地”的曝光到底的。
溯源的精神总是驱使国人,遇事“总要翻过底朝天”。
同样的,我最近方才读完海明威几本作品,其中包括《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
并且翻阅海明威的相关资料,追溯其的生平事迹,以期望更好的解读文本。
一、海明威的人生经历与文本关系分析(一)海明威事迹简述:1899年出生在一个父母性格迥异的家庭,父亲的冒险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人生。
他爱好广泛,但是好胜心极强,在体育运动比赛项目上拿不到冠军,就会放弃这项运动。
也因此,他拳击失败了,该踢足球,但因为足球队里不是主力而放弃。
喜欢钓鱼和打猎,这是他一生都爱好的事情。
自学生时代起,爱写作,是校园里写文章响当当的人物。
1918年参加军队,受到垄断资本家的鼓动,年轻的他赴欧洲意大利一带参加协约国对奥地利的作战受了重伤。
战后获得意大利十字军功奖章回国做了记者,但是思想转入了迷茫。
1924年辞去记者工作,专心从事文学写作,这一年出版了《在我们的时代》。
次年再版的《在我们的时代》使他赢得了声誉。
此后,陆续出版了《太阳也升起来了》、《永别了,武器》、《下午之死》、《非洲青山》,《有的和没有的》。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他参加了反对佛朗哥的战争,后来加入国际纵队,对人民和共产主义有了接触与了解。
这改变了他在精神世界里面的迷茫。
海明威在此期间写了剧本《第五纵队》的解说词,还写了战争题材的小说《战地钟声》等。
二战中,他多次负伤,尽管健康不好,但是依然喜欢打猎和斗牛。
他是一个在打击面前不肯低头的人,因此,晚年的他思想斗争极其巨大。
但是,“唯有《老人与海》是他比较乐观的,尽管乐观里面透射出孤独哀伤。
①”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因治疗效果不显著,在友人家里悲痛难忍的他选择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作者的人生态度分析:首先,从学生时代可以知道,好胜是他最大的特点,因此,他身上有一种积极的冒险精神。
后来主动要求参军,以求得建立“'军功"是最好的佐证。
其次,他是一个硬汉式的人物,在意大利作战时,被炮弹炸伤晕死醒来依然扛着负伤的队友闯过敌区。
第三,尤其重要的一点,是他一直不停的斗争着,跟敌人在战场斗争,在非洲和狮子、犀牛搏斗,在西班牙多次参加斗牛大赛等等。
还有,他心里有一场从未停歇的战争。
这样的作者,成为《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迪亚哥的原型。
打渔为生,但是又老迈的主人公的原型,极大程度上源自作者自己。
二、《老人与海》中象征形象分析(一)《老人与海》讲述的主要内容老渔夫桑迪亚哥独驾孤舟在大海捕鱼,连续84天都一无所获.在第85天他遇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
经过三天三夜的生死搏斗,老人终于将其捕获。
不料返航途中遭到了一群鲨鱼的进攻。
他们围绕着绑在船弦边的马林鱼你争我夺。
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也无济于事,最后老人拖着疲惫的身体,仅将光秃秃的马林鱼骨架带回了小茅屋。
这就是小说《老人与海》的全部情节。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简单”的小说却能深深影响欧美文坛,震撼数亿读者心灵,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小说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包含着多层次、复杂而深刻的象征意义②。
老人桑迪亚哥是人类的缩影,海是老渔夫活动的舞台之一,出海捕鱼是与大海抗争、不屈于命运、积极奋争的象征。
《老人与海》故事象征的是人类同大自然抗衡的故事。
尽管大自然力大无比、坚无不催,人类凭借坚韧的意志力、自信、勇敢、不屈不挠、永不言弃、战胜自我的精神,不断向成功靠近,最终成为精神上的胜利者。
《老人与海》颂扬的是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的人类伟岸品质。
(二)“老人、大海、小孩、鱼骨架”的象征意义分析海明威艺术的鲜明个性与高度的才华,在于他不拘泥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他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影响很深。
在此,不得不要说明的就是他的“冰山理论”了。
当然,冰山理论,最为熟悉的恐怕是弗洛伊德了。
但海明威是不是受到佛洛依德心理学的影响,从小说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来看,这是显而易见的。
①刁绍华《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海明威》,第28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1932 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③”。
他把文学创作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
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④”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这正如我国修辞史学上常说的“言不尽意”,“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作品里有大量的“潜台词”,阅读越让人深思其中象征的深刻情趣与卯足劲奋发的精神了。
1、老人桑迪亚哥桑迪亚哥可被解读为一个典型的“硬汉式”人物。
主人公曾是海边最有经验、捕鱼本领最高的渔夫,然而现在老了,也不佳。
但是他并没屈服,仍然对生活充满着昂扬的斗志,为的就是要证明自己还是最棒的渔夫。
所以他能够忍受三天三夜的饥饿,并想尽一切办法把扑到的鱼带回来(尽管剩下的只是骨头),以此证明他从来都不是弱者,而是命运的强者,从来不气馁,永远都乐观地面对生活。
我们可以认为,主人公桑提哥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理想化的。
“硬汉”是他的信念,是他的理想人物,是他对当时灰暗的、压抑的社会现状发出的呐喊。
其实,老人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不过他对生活的态度达到了普通人生经历的超然境界。
沃特·威廉姆斯认为,“作者关于生活周期性的思想不容忽视;每个周期都像一次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经历⑤”。
基督执着于自己的使命而受难,最终赢得精神的超越。
而老人经过激烈的拼搏,在失去战利品的同时也得到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表面上虽然失败了,却取得了内在的胜利,精神上达到了新的境界。
老人在与成群结队的鲨鱼进行搏斗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斗志和能力,然而这一切努力似乎最终被证明是徒劳的。
首先,孤独一人出海是客观原因。
之所以孤独是由于渔民们怕沾上厄运而疏离了他。
老人一心要捕一条“他为之而生的”大鱼。
老人就是要指望着它来恢复自己的名声,这就决定了他不得不一个人去深海,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厄运漩涡。
老人在德行与命运的斗争中,德行取得了更高意义上的胜利——精神上的胜利。
这些深刻反映了海明威创作思想从消极向积极方面的转变。
海明威在 1926 年给马克斯韦尔·帕金斯的一封信中说:“我认识一些杰出的人物,他们即使正在走向坟墓,也要没法在路上有出色表现。
⑥”的确,死亡,老人并不畏惧,慷慨激昂的面对,毫不屈服于命运,反而把厄运重重地踩在脚下。
2、小男孩曼诺林——人类的智慧和精神传递③刁绍华《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海明威》,第84页第2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④袁贤铨.简论海明威的“冰山”风格⑤Barthes.转引李红满: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77.小孩与老人在心灵里有着极大的共识,他们是很投机的。
从老人角度而言,这个年轻的小伙也正是他小时候的写照,所以老人对他寄予了期望。
从小孩角度来说,老人是他心里的偶像,所以要一而再的多次陪他出海打渔,因为老人在小孩心里的伟岸是无与伦比的。
由于老人一个人在小划艇里捕了八十四天鱼而无收获,小男孩的父母就迫使他离开老人。
然而,当小男孩赚了一些钱之后,他又决定回到老人身边。
这可以视为精神的回归,萨特存在主义里面也谈到类似的问题。
每当老人黎明之前出海捕鱼时,他总会说:“Then if you looksomething truly big we come to your aid.⑦”在捕杀大马林鱼和与鲨鱼的斗争过程中,老人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叫喊着小男孩的名字。
“How I wish the boy were here⑧”这句话在这篇小说里出现了许多次,这表明了小男孩对老人是多么的重要。
同样的,当老人没有带回一条鱼,而仅仅是一根大马林鱼骨架时,男孩并没有像其他渔夫那样嘲笑他,而是安慰老人:“We will fishtogether now for I still have much to learn⑨”。
这两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斗志雄心是如此类似,以至于我们可以把他们当一个人来看待。
这在海明威的人生历程里,少年时的他或许也正如这个小男孩,充满着对世界的极大好奇心与征服感。
“这个老人的过去和未来一幕幕全反映在小男孩的身上,并用一种不可比拟的精神力量使他精力充沛。
⑩”男孩决定陪着老人一而再、再而三出海捕鱼,象征着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将会代代相传,小男孩也象征着将来人类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当然,老人在搏斗里多次提到小男孩,也是他心里的脆弱之处。
老子说,"刚强者,死之属;柔弱者,生之属11"。
这在心里强大但实际上心有余力不足的老人那里,体现得很清楚。
这和庄子的哲学,“无所待”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重视现实,对现实的有着强烈的改变欲。
3、大海——黑暗的世界《老人与海》中的语言是很独特的。
解构主义认为,言语在不断延异的同时也进行着不断的播撒,使得文本的内容呈开放性、不确定性,且不具有还原性。
延异与撒播是言语固有的特性,所以言语并不能真实反映作者的意图。
言语的播撒使意义的传达不可能像在场的形而上学那样由中心向四周散开,而是像种子一样不断地向四周离散所获得的零碎性与不充分性来反对中心本源,并且拒绝形成新的中心地带。
通过播撒,任何文本实际上都宣告了不完整,具有非自足性,然而却呈现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意义多样性。
因此,我们对大海也可以有如下解读。
⑦Barnes,Lois.The Helpless Hero of Ernest Hemingway[J].Science & Society⑧Hghrnes,Lois.The Helpless Hero of Ernest Hemingway[J].Science & Society⑨“The Old Man and the Sea”,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Electric Power, 2004-20(4): 103-104⑩Hghlights of American Literature,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Agency ,D.c 1971 Book Ⅳ.作品透过对大海这一意象的刻画,折射出了海明威的存在主义哲学及超人哲学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