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环境化学课件(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课件(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由岩石经风化发育而成的历史自然体。
土壤的两个重要功能: (1)肥力作用:土壤具有供应与调控植物根系所 需水、气、热和养料的能力; (2)净化作用:土壤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土 壤中的物质的能力,所以土壤又是保护环境的重要 净化剂。 土壤环境化学主要介绍土壤的形成、组成和性质, 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降解与归 趋。其重点是研究和掌握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 迁移、转化和归趋的规律,为防治土壤污染奠定理 论基础。
⑵水铝片:铝八面体(或称铝氧八面体)是由一个 铝原子和六个氧原子或氢氧原子团构成的。铝原子 在中央,上下各为三个氧原子或氢氧原子团交错排 列,构成一个八面体。在同一平面上,由许多相邻 的铝八面体通过共用氧原子相联结,形成铝八面体 层,称水铝片,水铝片也是晶层的基本单元。
层状硅酸盐矿物种类: 1:1型矿物:由一片硅氧片和一片水铝片叠合而成,主要为高岭 石类矿物; 2:1型矿物:由两片硅氧片中间夹一片水铝片叠合而成。这类矿 物又分为膨胀型(蒙脱石类和蛭石)和非膨胀型矿物(主要有 水云母类)。 (1)高岭石:风化程度极高的矿物,主要见于湿热的热带地 区的土壤中,在花岗岩残积母质上发育的土壤中含量也较高。 颗粒粗大,厚0.1~5.0 m;比表面小,膨胀性小,阳离子代换 量低;富含高岭石的土壤,透水性良好,植物可获得的有效水 分多,但供肥、保肥能力低,植物易感养分不足; (2)蒙脱石:基性岩在碱性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在湿带干旱 地区的土壤中含量较高。其颗粒直径小于1 m,阳离子代换量 极高。植物难以利用它所吸收的水分,因此富含蒙脱石的土壤, 植物易感水分缺乏,同时干裂现象严重而不利于植物生长。 (3)水云母:一种风化程度较低的矿物,一般土壤中均有分 布,但以湿带干旱地区的土壤中含量最多。其颗粒直径小于2 m,膨胀性较小,具有较高的阳离子代换量,并富含钾 (K2O 4~7%)。
0~15
15~25 15~25 15~25 25~45 25~45 25~45
45~100
0~30 20~45 45~75 0~20 45~75 0~45
0~55
55~85 30~55 0~40 55~75 0~30 10~55
粘壤土
粘土
重粘土
45~65
65~100
0~55
0~35
0~55
0~35
四、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1. 原生矿物 原生矿物是指那些在风化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 成岩矿物。它构成了土壤的骨架,土壤矿质元素主要来源于 土壤矿物质。 特征:具有坚实而稳定的晶格,不透水,不具有物理化 学吸收性能,不膨胀,粒径较大,如砂粒的粒径为0.02~2 mm,粉砂粒为0.002~0.02 mm。 。
二、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固体部分 土壤组成 孔隙部分 无机体––––土壤矿物质 有机体––––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 液 体––––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 气 体––––土壤空气
有机质 12% (>95%固体质量) (<5%固体质量)
矿物质 38%
土壤水分 15%~35%
土壤空气 15%~25%
图 土壤中固相、液相、气相结构示意图
硅
氧 铝 氧和氢 氧离子
晶层的基本单元 ⑴硅氧片:硅四面体结构单元中,硅原子以共价键方 式将四个氧原子联结成为一个原子团(SiO4)4–,电性未 中和,通过与其相邻的另一个硅四面体共用一个氧原 子,如此相联,成为由六个硅四面体构成的六角形网 孔,然后再与另外的六角形网孔通过共用氧原子来联 结,如此继续联结,在水平方向上构成一层硅氧片, 成为晶层的基本单元。
原生矿物种类:
(1)硅酸盐类矿物; (2)氧化物类矿物; (3)硫化物类矿物; (4)磷酸盐类矿物。
2. 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是岩石经历化学风化(氧化、水解和酸 性水解)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发 生了改变。次生矿物粒径较小,大部分以黏粒和胶体 (粒径小于0.002 mm)分散状态存在。 分类:根据次生矿物的性质与结构划分为简单盐 类、氧化物类和次生铝硅酸盐类。 氧化物类和次生铝硅酸盐类是土粒中最细小的部 分,比表面积大,在物理性质上表现为强烈的吸水膨 胀、失水收缩的特点, 称为黏土矿物。有明显的胶 体特征,所以土壤学中习惯把黏土矿物视为土壤矿物 胶体。次生矿物是构成土壤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对土 壤中无机污染物的行为和归宿影响很大。
质 地 分 类 类别 砂土 壤土 质地名称 砂土和壤砂土 砂壤土 壤土 颗 粒 组 成 (W/W %) 粉砂粒 粘粒 <0.002mm 砂粒 2~0.02mm 0.02~0.002mm 0~15 0~15 85~100 0~15 0~15 0~45 30~45 55~85 40~55
粉砂壤土
砂粘壤土 粘壤土 粉砂粘壤土 砂粘土 粘土 粉砂粘土 壤粘土
(一)土壤的吸附性 土壤具有吸附性能是因为土壤中存在具有巨大表面能,并带有电荷的矿物胶 体和有机胶体,能吸附气体或液体、分子或离子。 1. 土壤胶体的性质 (1)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比表面是单位体积或重量物质的 总表面积。土粒愈细,总表面积愈大,比表面也愈大,表面能也越大。
(2) 土壤胶体具有带电性:所有土壤胶体都带有电荷,一般讲,土壤胶体带负电 荷,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带正电荷。
三、土壤的机械组成和质地分类 (一)土壤的机械组成和粒级划分
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质地):
土壤学上将由不同粒级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 粗细状况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也称为土壤质地.
表 土粒分级
粒 砾 石 级 大砾石 小砾石 粗 砂 粒 细 砂 砂 颗粒直径(mm) 20~6 6~2 2~0.6 0.6~0.2 0.2~0.06 0.06~0.02 0.02~0.006 0.006~0.002 <0.002 100000 10000 100 1 10 土粒比表面增长(倍)
(四)土壤生物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两大类。他们不 仅参与岩石的风化,而且是成土作用的主要因素。 土壤动物分类:包括原生动物、线虫类、蚯蚓、节肢动物、腹足动物、 脊椎动物和掘土动物等。 土壤动物作用:是进入土壤的有机物料的第一消费者,有机物料经土 壤动物嚼细、破碎、吞食和消化等过程使之初步降解或释放养分。这些 作用对于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分解十分重要,因为微生物很难分解这些物 质。 土壤微生物分类: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藻类。 土壤微生物作用: 是土壤有机物的第二消费者,可使有机物彻底分解释放出碳、氮、磷、 硫等元素供自身生长和植物利用; 土壤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会向土壤释放多种多样、功能各异的酶类, 如水解酶、氧化还原酶、转化酶等,这些酶类对于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有机、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各种生物群体与所处土壤环境之间构成土壤生态系统,在系 统中各种生物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 作用和相互影响使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使土壤表现出特定的功能状 态。通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更丰富的土壤,具有更高的土壤肥力和对污 染物净化能力。
极细砂 砂质粉砂 粉 砂 粘 粒 中粉砂 细粉砂 粘 粒
胶
体
<0.0002
1000000
(二)土壤质地分类和主要特性 土壤质地:土壤粒级组合体所表现的粗细程度称为质地 .
土壤质地分类是以土壤中各粒级含量的相对百分 比作标准的。主要有国际制、美国制和前苏联制。
(二)土壤质地分类
表 土壤质地的国际制分类
(二)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 有机物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物质组成,尽管它在土壤中的含量一 般在5%以下,但它对土壤功能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土壤有机质的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和腐殖质三大类,此外还有数量极少的其他类别化合物,如脂蜡类等。 腐殖质是一般的有机化合物经微生物作用后,在土壤中新形成的一类性 质稳定、结构极其复杂的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质的主要组成元素有 碳、氢、氧、氮、硫、磷等,还有少量的钙、镁、铁、硅等。整个分子含 有多种功能团,重要的有羧基、酚羟基、醇羟基、羰基、甲氧基、氨基等 功能团。它们表现多种活性。腐殖质对于土壤结构形成、提供植物养分等 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其强烈的吸附性能,对于有机、无机污染 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三)土壤水与土壤空气 土壤矿物质和有机体构成土壤的固体骨架,而土壤空隙部分 充满了土壤空气和土壤水。 土壤水主要来源: ① 降水与灌溉; ② 地下水:在地下水位较高时,地下水也是上层土壤水分 的重要来源。 水分进入土壤后,土壤中的各种可溶成分会被溶解。所 以,所谓的土壤水分,实际上是浓度不等的土壤溶液。土壤 水分是影响土壤功能重要物质基础,它不但影响土壤的物理 性质,对土壤中生物及化学性质的影响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 土壤空气存在于无水的土壤空隙中,所以,土壤空气含量决 定于土壤空隙度和含水量。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基本一致, 主要成分也为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但与大气相比,土 壤空气中的氧要少一些,二氧化碳要多一些。(why?)
Hubble等(1983年)从成土过程的共性出发,把主要 的成土过程归纳为: 1. 消耗过程:包括淋溶、分解、溶解等,其中也 包括盐基及其它可溶物质在土壤中的重新分配以及新 矿物的形成; 2. 有机物质的循环:包括生物对养分的选择吸收 和积累,有机物质的分解对消耗过程的补偿,可溶性 有机物在矿物风化、元素的活化和迁移中的作用; 3. 无机物质的循环:包括矿物由物理力引起的加 成、混合和分离。 总之,成土过程是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 化作用下进行的。
(1)简单盐类:如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CO3、 MgCO3)、石膏(CaSO42H2O)、泻盐(MgSO47H2O)、岩 盐(NaCl)和芒硝(Na2SO410H2O)等,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 地区的土壤中。 (2)氧化物类:如针铁矿(Fe2O3H2O)、褐铁矿 (2Fe2O33H2O)和三水铝石(Al2O33H2O)等,它们是硅酸 盐矿物彻底风化后的产物,在热带和亚热带土壤中,这类矿物 占优势。 (3)次生铝硅酸盐类:是由长石等原生硅酸盐矿物风化后形 成的次生矿物。由两个基本结构单元——硅四面体和铝八面体 所组成的矿物(层状硅酸盐矿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