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管理的发展模式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城镇化建设,本文分析了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体系及体系的合理性构成,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两种推进方式,这为城镇化管理提供了部分理论研究;最后提出各区域要根据本区域的多种因素综合考量选择适合本区域的城镇化化发展模式,不能“一刀切”或者是盲目模仿。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体系;发展模式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one of the milestones in our development process.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system 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ystem constitute a two way forward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which provides some theoretical studi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urbanization; finally, the regional integrated consideration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region’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for the region, not “one size fits all”or blind imitation.key words: urbanization; urban system; development model
一、引言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城镇化
建设。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存在差异,经济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所采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也不一样。
不过,在城镇化过程中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对城镇化概念不清楚,城镇规划不合理,盲目铺摊子,建筑千篇一律,没有地域特色,资源浪费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们的城镇化进程。
所以,探讨适合自身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成为必须解决的课题。
二、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农耕文化向工业文明转变,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必然过程;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这个概念阐述了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农耕文化向工业文明转变,这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只要工业化率跨过50%就是工业文明占据统治地位。
第二、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二、三产业聚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这里有个产业依托的问题,产业在城镇聚集,建立产业支撑点,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至城镇,但是转移只是一个趋势,农村会有一批无法进行转移的,或者适合农业种植的人继续留在农村。
第三、城镇先进的生活方式、精神文明等向农村进行辐射,这就是城镇在精神方面对农村的提升作用。
三个含义要求把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紧密联系起来,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建立相互发展的支撑体系。
特别提及的是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忽视农民,要把他们融入到“三化”的大潮中。
三、城镇体系
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要实现合理组织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探究整个体系的整体效益。
根据中国国情,中国的城镇化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大城市化,也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中小城镇化。
只能是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各自发挥自身优势,使之构成一个结构完整、运转协调的城镇体系。
根据国内外的经验,有两种动力在推动城镇化进程:第一、自发、无意识的自然生长。
大量农村人口或失去土地,盲目流入大城市。
第二、有意识的人为控制:“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指国家出资进行城镇化。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农村地区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实现农村人口职业和身份转化。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可能更适合我国资金短缺的现状,所以,国家政府部门必须充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给予农村人口更多的融资、贷款等优惠政策,倾斜国家二次分配,抽肥补瘦给予农民更多的补贴,挖掘发展潜力,刺激农民自己的活力和发展需求。
四、城镇化管理的发展模式选择
国际上没有通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每一个合适的发展模式都是因地制宜的。
根据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状况来自行选择。
(一)、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地区。
城镇体系结构也较为合理,空间分布较为均衡,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完全具备实施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模式。
针对东部地区的城镇发展模式重点在于要结合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重点发展县域中等城市,适度发展小城镇。
因为中等城市具有规模适度、人口适中等特点,容易克服大气、噪音等环境污染,缓解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等矛盾,既可以有效解决分散发展小城镇带来的资源浪费、生产力布局不合理问题,又可以避免一系列“大城市病”。
(二)、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
中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但是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商业物流相对比较发达,大中城市发展较快,数量迅速增加,小城镇发展却刚刚起步。
所以,中部地区在积极抓住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制定优惠投资建设政策的同时,应该以大中城市为发展重点,适当倾向中等城市,适时发展小城镇,逐步形成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三)、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模式
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农村工业稀少,缺乏城
镇发展的基本动力。
除四川、重庆、西安等少数地区外,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城镇体系尚不健全。
依托国家投资建设的城市制造业与乡村地区非农产业缺乏内在联系;自然环境恶劣,缺乏充足的农产品剩余来支持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经济开发和对外开放相对滞后,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任务十分艰巨;西部地区地域广阔,人员稀少,农村人口分散居住。
所以,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要抓住国家经济建设重点向西部转移、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发展小城镇,构建以小城镇为重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
不同规模的城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促进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
五.结语
积极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要充分发挥它们体系内部各自的优势和功能,协调发展。
在选择城镇化发展模式上要结合本地实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空间分布等具体因素,因地制宜进行选择。
必须关注的是,任何地域的城镇体系都要求把统筹城乡结合起来,要更多的关注产业发展带来的农村人口转移和辐射农村人口的精神等问题,以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森.论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小城镇建设之路[j]. 建筑技术开发,2010(2)
2.小城镇建设理论体系.城乡规划博
客:/2012/02/3417.html
3.赵峥,倪鹏飞.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问题及政策建议[j].战略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