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正骨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汇总一、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1、盲目选用病原体感染无效或疗效不强的药物。
2、不熟悉细菌的耐药性。
由于不熟悉细菌对抗生素存在的固有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的动向,不能根据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度变迁来选择抗生素。
3、不了解抗感染药物发展动态,不能很好掌握新、老各类抗感染药物作用特点和同类抗感染药物中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别,因而选择抗感染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往往针对性不强。
如临床有一种误解,认为同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治疗适应症都相似。
4、某些常规处理方法存在问题习惯用药,药敏试验只在感染情况较重时才做。
注射给药多于口服给药,给药途径选择不当。
5、剂量不足或过大,不注意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血药浓度。
对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够重视。
给药方法和剂量未能按照抗感染药物临床药理特点和控制感染的实际需要来选择。
6、无指证或指证不明确的预防用药。
二、拟解决方案附后按发现的问题分析,我院抗菌药物应用中的主要问题是抗菌药物品种选择未能依据细菌敏感或耐药情况,临床缺乏对抗生素药物发展动态的了解,不重视抗生素在体内过程及不良反应。
综合分析拟解决方案如下:1、培训医护人员我院现有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重点在于对脏器和化验结果的影响。
2、请临床医护人员配合,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以便于临床合理用药小组综合分析,从而有目的地淘汰并更新我院临床用药。
3、开展临床医护人员抗菌药物知识培训,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主要培训教材,抗菌药物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作为现有一段时间的重点。
4、学习逐步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
(资料附后)东营市正骨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一)主要内容:一:1、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状滥用与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①医生因素诊断、处方剂量、疗程、给药途径等方面错误。
②患者因素焦躁心理,要求医生开贵药新药,看广告吃药,不按医嘱用药等。
③农牧业中广泛滥用抗生素。
2、合理用药的概念概念:用药指证适宜;药名正确无误;药物的疗效、安全性、适用性、使用价格对病人适宜;剂量、用法与疗程妥当;用药对象适宜,无禁忌症,不良反应小;药品调配及供给病人的信息准确无误;病人遵嘱情况良好。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主要表现:①选择对病原体无效或疗效不强的药物②剂量不足或过大③用抗菌药物对无效的病毒感染④细菌产生耐药性后继续用药⑤产生耐药菌二重感染时未改用其他有效药物⑥给药途径或间隔时间不当⑦发生严重毒性或过敏反应时继续用药⑧不适当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⑨过分依赖抗菌药物⑩过早停药或感染控制多日而不及时停药⑾无指征或指证不强的预防用药。
3、临床用药指导原则抗菌药概念应用原则:①诊断为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者,方有指证应用抗菌药物②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菌,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③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选择用药④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治疗方案。
抗菌药分级:非限制级使用:经临床长期使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用于轻度与局部感染:青霉素、头孢拉定、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吡哌酸、甲硝唑、呋喃妥因。
限制级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阿奇霉素(注射)处方:经主治医师或以上任职资格同意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有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处方: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4、下列情况抗菌药物的应用要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①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要有明确指证如预防1-2种特定的细菌感染,常可有效,但如期望防止多种细菌或任何细菌感染,则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不能预防感染的发生,反使高度耐药菌发生的机会增多。
②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以免助长耐药菌的产生,并易引起过敏反应。
③多数病毒性感染及不明原因的发热,除并发耐药菌感染者外,均不宜应用抗菌药物。
④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应有指证,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联合用药。
二:抗菌药物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1、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是:①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确有应用指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②需根据患者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度等,选用肾毒性低或无肾毒性的抗菌药物;③根据肾功能减退的程度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
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患者时,其剂量的调整可参考以下各点:①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②抗菌药物本身肾毒性的高低③抗菌药物体内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特点,如药物是否主要经肾脏排泄④抗菌药物经透析后可清除的程度。
根据抗菌药物肾毒性有或无、高或低,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排泄途径,肾功能减退者抗菌药物的选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可用常用治疗量或略减量有红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克林霉素、环丙沙星、甲硝唑;2、可选用,但剂量需减少青霉素、头孢拉定、头孢吡肟、亚胺培南、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3、避免使用,确有指证应用时应监测血药浓度,据此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庆大霉素、阿米卡星;4、不宜应用:呋喃妥因、长效磺胺类。
2、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的应用目前常用的肝功能试验并不能反映肝脏对药物的代谢、清除能力,因此不能作为调整给药方案的依据。
肝功嫩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选用及给药方案的制定可参考:①肝功能减退对该类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程度;②肝功能减退时该类药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
由于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目前对不少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还缺乏全面的了解,根据现有资料参考上述原则,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主要有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其消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故肝功能减退患者仍可应用,但需慎用,必要时减量给药。
属此类情况者有红霉素(不包括其酯化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②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药物清除及代谢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发生,此类药物在肝功能减退患者宜避免应用。
属此种情况者有红霉素酯化物、磺胺药、酮康唑等。
③经肝、肾两种途径清除的抗菌药物肝功能减退时血药浓度讲升高,如同时有肾功能减退则血药浓度升高更加显著,此类药物在严重肝功能减退的患者需减量应用。
属此种情况者有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
④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不需调整剂量。
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等均属此类。
三、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抗菌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某些毒性反应产生的机制也可有过敏因素参与在内。
(一)毒性反应1、肾脏肾脏是多数抗菌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因此在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肾脏损害相当常见。
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磺胺药等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
早起症状为蛋白尿、管型尿,继之尿中出现红细胞、尿量增多或减少、肾功能减退、氮质血症等。
在应用上述抗菌药物时,应定期检查尿常规,需要时需要测定血尿素氮、血肌酐等肾功能试验。
发现肾损害后,应根据情况及时减量或停用,大多可恢复,少数可出现急性肾衰竭。
2、肝脏红霉素酯化物、磺胺类、异烟肼、两性霉素B等均可引起肝损害,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血清转氨酶增高,严重者可有黄疸、肝肿大、压痛、肝功能减退等。
原有肝病的患者不宜用上述药物,如确有指证应用时应根据情况适当减量,并密切观察病情及定期检查肝功能。
3、胃肠道各类抗菌药物尤其口服给药者均可由药物本身刺激作用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4、神经精神系统青霉素类特别是青霉素全身用量过大或静注速度过快时,可对大脑皮质产生直接刺激,出现肌阵挛、惊厥、癫痫、昏迷等。
尿毒症患者更易发生,停药后常可于1-3日内恢复。
为避免神经系统毒性,青霉素剂量不宜过大,并应分次给予。
异烟肼、环丝氨酸等剂量过大可引起癫痫,大剂量维生素B6可预防和减轻癫痫发作。
鞘内或脑室内注射青霉素、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两性霉素B 等可引起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发热、下肢疼痛等。
目前认为鞘内给药应尽量避免,必须应用时剂量及浓度应适当控制。
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均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导致听力或前庭功能损害。
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四环素类对神经肌肉接头部位有阻滞作用,大剂量药物快速静脉给药或放置于胸、腹腔内科引起四肢肌无力,呼吸抑制,给予钙剂及新斯的明帮助恢复,但多粘菌素类引起的呼吸抑制,防治措施以人工呼吸为主。
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异烟肼、硝基呋喃类、乙胺丁醇等可引起口唇及手足麻木、头昏、四肢感觉异常、肌力减退等周围神经炎症状。
喹诺酮类可引起失眠、兴奋等,原有癫痫史的患者应用该类药物时尚可发生抽搐、幻觉等严重反应,因此肾功能减退患者如确有指证应用该类药物时,必须按肾功能减退的程度减量用药。
氯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环丝氨酸、异烟肼等有时可引起幻视、幻听、定向力丧失等精神症状。
5、造血系统氯霉素、磺胺药、半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可能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其中以氯霉素所致者为多见,严重者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周围血象。
头孢孟多、拉氧头孢、头孢哌酮及羧苄西林等可引起凝血酶原减少和许多凝血因子水平降低,引起出血现象,同时注射维生素K可防止出血,羧苄西林尚可影响血小板的凝聚功能。
6、心血管系统早产儿、新生儿接受大剂量氯霉素时可产生周围循环衰竭(灰婴综合征);大剂量林可霉素静滴可引起晕厥、血压下降,偶有心脏、呼吸停止;两性霉素B静滴过快时偶可导致心室颤动、心跳骤停;某些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QT间期延长,并偶可导致严重心律紊乱。
7、其他许多抗菌药物肌注后发生局部疼痛及硬结。
静滴抗菌药物常可导致静脉炎,如红霉素、两性霉素B。
四环素类应用后可沉积在牙齿及骨骼,引起牙龈及牙齿色素沉着,牙釉质发育不全,小儿骨骼发育障碍。
婴儿应用四环素后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较大剂量氯霉素治疗伤寒可因细菌大量死亡,释出大量内毒素而可引起治疗休克。
(二)过敏反应抗菌药物可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在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当再次接触该药时,即可因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发生过敏反应。
1、过敏性休克青霉素所致者最常见,多发生在肌注本品时,皮肤试验时亦可发生,约70%发生在注射后5分钟内。
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苍白、冷汗、血压下降,严重者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部分患者尚可出现皮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