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砚山县维摩乡政府侬桂东当有人说看不起某种民族或看不惯某种民族的生活习性,甚至说某种民族素质低时,我总这样认为,如果换成你在这样的环境长大,恐怕都差不多:教育水平低,信息闭塞,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缺少学习的环境和条件,文化水平不高,工作繁多,远离医院教育设施,交通不便······一切都要靠自己。
这次有幸参加了文山州委党校举办的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更是深深的体会到:汉族群众要尊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要尊重汉族群众,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学习和加强团结,只要这样才能更好地投身到地方经济建设事业中并作出应有贡献。
对少数民族群众不仅讲关怀和照顾,也讲义务和奉献;不仅讲平等和团结,也讲法制和原则;不仅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就要积极承担社会义务,在热爱本民族的同时,更要自觉强化热爱中华民族的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下面是我这次学习培训和近年来在基层工作实际的心得体会,可能比较肤浅,但我个人还是觉得收获颇丰。
一、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为提高我们少数民族干部个人素质,增强责任意识,确保少数民族干部能够以端正的态度、过硬的能力、良好的状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己岗位和工作中,文山州委党校举办了此次培训,这是组织对我们少数民族干部的关心和爱护,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我十分珍惜此次学习机会。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政党,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就没有创新力和竞争力,势必落后于时代。
因为我们现在所有的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每一个成员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我们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员,更要加强学习,不断在我们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建设中发挥我们各自的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州大部分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面临的任务仍然非常繁重和艰巨,仍然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的迅速更新,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还很多,昨天的知识未必能解释今天的现实,今天的经验也未必能解决明天的问题。
因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干部,必须切实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更加重视和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顺应时代发展,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
才能敏锐把握时代前进脉搏,提高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带领我们少数民族群众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大发展、百姓更富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在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家园、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做好这些工作,我想首先是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态度,抓紧空闲时间多学一些有用知识,工作中及时和领导、同事汇报、交流,只要用心工作,就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社会、融入到各民族的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少数民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正确认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党的坚强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胡锦涛同志在最近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各级党委都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驾驭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能力。
这充分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对民族问题的重视,也是中央在民族工作领域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要求。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蓬勃推进的形势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更加突出;在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少数民族群众对进一步改善民生、更多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更加迫切;在涉及民族因素的各类矛盾纠纷不断增多的形势下,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复杂局势和尖锐斗争的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工作更加紧迫。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我们宁可把风险、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设想得严峻一些,千万不能因为估计不足、准备不足而陷于被动。
要看到,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民族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类新问题、新挑战、新风险会层出不穷。
要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出现的各种复杂因素,充分认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加强工作准备,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处理民族问题的智慧和心血,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历史经验充分说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严格执行民族政策,直接关系到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直接影响到党的民族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
要始终坚持和认真贯彻民族平等政策;要始终坚持和认真贯彻民族团结政策;要始终坚持和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要始终坚持和认真贯彻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要始终坚持和认真贯彻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
三、做好少数民族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在工作中与群众交谈或与村干部交谈,都说我们现在农民的素质还比较低,特别是少数民族村寨,说如何对公益事业不关心,人人只管自己,对村务工作不热心、不支持。
这也是我工作中感触最深的一点,因为我们的很多工作都是要发动群众来参与,很多村寨的群众都是觉得他们做好我们安排的工作或项目就可以了,甚至觉得我们名堂太多、太麻烦。
群众意识淡薄,集体观念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
也许我们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从来就没有公共意识吧!一切以家族为主,而不是以村集体为主。
在做工作的过程中,深深感到我们的宣传、引导是那么的无力,效果总是要下好大的工夫才能显现出来。
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是民族工作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在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文山,不重视民族工作,不研究民族问题,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做不好民族工作,全盘工作也做不好。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
民族干部的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少数民族干部与本民族群众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他们来自本民族群众,熟悉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现状及特点,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了解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掌握本民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广大少数民族干部对改变本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具有强烈愿望,对加快本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对民族团结、民族工作的开展与社会稳定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做好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善于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新时期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做好民族地区的工作,既要处理好自治民族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其他少数民族、汉族之间的关系。
作一名少数民族干部,只有团结了各民族,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才会有凝聚力、战斗力,干部职工才会有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各族群众才能安居乐业,经济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才会和谐。
四、开阔眼界,拓宽思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和一个家庭较为富裕的群众聊天过程中,他说过这样一番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要做一个有素质的农民太难了,他要懂得现在农业科技、种植各种经济作物的技术;要懂得医学,不论是对人还是对牲畜;要懂得维修各种常用机械、修建房子;要懂拿经济来算账,还要懂得接受各种新新事物,思想要开发,去掉传统的老观念。
更不用提现在上网,懂得如何学习新知识,掌握信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当地的经济,核心是增加群众的收入。
我发现,只要没有教育和医疗这个包袱,他们的生活其实还是不错的。
而他们再不济,如果勤劳些,吃饭是没有问题,多少有几亩地在。
以前要收农业税和特产税,现在不收了加上风调雨顺,一般人吃饭都没问题。
我工作的地方主要经济作物是烤烟和辣椒,现我就把农民种植烤烟的收入和投入写出来,大家看看。
1亩地平均种植1000株烤烟,1株烤烟可以产0.12㎏至0.15㎏的成品烟叶,中上等烟按60%计算(今年我工作的维摩乡上等烟比例达66.85%),收购均价按18元计算(今年我工作的维摩乡烟叶收购均价达18.25元)。
亩产量算138㎏成品烟叶,收入为2484元。
1亩烤烟用2袋化肥,205元/袋*2袋﹦410元;打农药1年要75元左右(烤烟1年一般有5个阶段要打药,按每个阶段支出15元计算),不算人工和其他一些费用。
一般1亩地的投入是500元左右,经济能力较强的农户,可达600元左右。
在生产资料上的投入越大、管理越到位,烤烟质量、中上等烟比例和第二年的收入越有保证。
除去化肥、农药等,种植1亩烤烟大约可以收入2000元左右,当然,中上等烟叶比例越高、收入相对就越高。
这是一切顺利、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我们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按种植10亩烤烟算,收入为20000元左右。
而这些钱要除去购第二年的化肥、农药,还有其他农作物的种子、化肥及各种生活开支。
照这样算法,对一般家庭来说,如果一切顺利,风调雨顺,经济作物收入足够应付一家人的日常开支,再加上玉米和牲畜等其它收入,还有国家直补的各种惠农补贴,甚至还有结余。
可是一旦有老人,或有病人,或有孩子上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这点收入就捉襟见肘了。
就算家庭较为富裕,也会因为家里有一个或两个孩子上高中或大学,经济也很紧张。
所有我觉得,不管是我们还是对农民来说,医疗和教育犹如两大包袱。
如果没有这两个包袱,日子应该说是可以好好过的,农民甚至比我们领国家工资的工作人员还要滋润些。
现在国家对教育和医疗也出台了许多好的政策,农民的负担也就不那么重了,读书只要给点生活费,然后全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就可以放下包袱发展经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