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活动目的:
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

通过第四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为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故安排了这次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通过第四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老子”,了解了古代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欣赏了古代建筑“赵州桥”,观赏了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

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传统文化像一个巨大的宝库。

它就在我们身边,并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二、交流
1、你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传统文化吗?请你用几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了解的传统文化?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陶瓷、烟花、剪纸、戏曲、湘绣、古诗词、中国古代神话……
2、同学们说得很好,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其中我们最熟悉、最喜欢的莫过于传统节日了。

我编了一首对对歌,我问你答,我们一起试试吧!
我来问,你来答,几月几日是春节?几月几日是元宵?几月几日是
清明节?几月几日是端午节?几月几日是中秋节?几月几日是重阳?
3、我国节日办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老百姓更好地过节,正打算取消“五一”长假,而在清明、端午、中秋节时各放假一天,现在正在征求人民的意见。

我们国家为什么要这样改呢?让我们更深刻地去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吧!
分小组交流。

小黑板出示交流提示:小组成员都要用普通话大胆得讲,也要认真倾听,还要及时提出你的见解: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代表本组汇报发言;“发言人”在汇报发言中,可以展示你们组收集的图片、资料,也可以小组表演节目……
4、“发言人”汇报发言
在我们的“发言人”发言时,其余的同学要认真倾听,你们有两重身份:首先你们是“小记者”,有疑问时可以举手提问;你们也是“小评委”,对“发言人”的汇报作出恰当的评价是你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小结
是呀!没有比传统节日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了。

千百年来,除夕的嘱咐演绎了举国同庆、万民同乐的社会和谐,清明的祭扫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体验,端午的龙舟抒发了平民百姓的豪情壮志,中秋的圆月见证了千家万户的浓郁亲情……节日民俗使中国人生活在一个有情有义的社会。

我们祖国的传统我们光辉灿烂,让我们学习它、继承它,将它发扬光大吧!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方案
学校:南坞小学班级:三(1)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方案
学校:南坞小学班级:三(1)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方案
学校:南坞小学班级:三(1)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方案
学校:南坞小学班级:三(1)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条腾飞的巨龙,那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

这个有着五千年悠远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许许多多有特色的节日,如果把它们比作一朵朵盛开的鲜花,那么,春节便是其中最亮丽的一枝奇葩。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关于春节的由来更是有很多说法,其中流传最多的便是为了驱赶每逢除夕出来的凶兽—“年”,因此春节又称为“过年”,也因此有了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

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大多数是民间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

除了放爆竹以外,贴春联更是沿袭至今。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春联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有些人家的大门上看到它的踪迹。

而春联流传至今,更是丰富多彩,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有展现了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有歌颂美好生活的:“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有表达美好祝愿的:“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等等。

春节贴“福”字,同样也是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代表了福气、福运,幸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而且还有很多人把“福”字倒过来贴,就是取的“福”倒,福到了的意思。

怎么样,我们的祖先很有才吧。

除此之外,在祖国的各地,还有拜年、守岁、包饺子、蒸年糕、贴年画等很多习俗,都表达了人们团团圆圆、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著名诗句《元日》。

不仅生动地告诉我们宋代过春节喝屠苏酒和贴桃符的习俗,还寄托了诗人对新年的祝福。

除此之外,从古至今描写春节的诗句数不胜数,如北宋苏轼的《守岁》、南宋文天祥的《除夜》等,大多表达了人们过新年时的欢乐情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热气腾腾的团圆饭里,在一阵阵鞭炮声中,在一句句祝福语中,又一年过去了,而春节的种种更是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里。

我想我们不仅要传承祖国的优良传统,更要努力学习,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粽子由来已久,其花样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红枣粽子、豆沙粽子,多为甜味;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很多为咸味,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
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除夕夜
烟花爆竹齐飞响,团坐举杯笑颜开。

欢歌博娱怡情夜,空际繁星银汉呆。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