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版)

【教学设计】《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版)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
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
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正确理
解科技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描述与图示法,情景教学法并用。

利用视频片段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会从电视剧等中提取正确
的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和竞争意识、通过对具体
历史事实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培养他们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联系实际,青年学生应积极响应“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教学难点】
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1)按《共同纲领》规定,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2)改革学制,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

2.人民教育方针的制订及实践:
(1)制订: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教育改革实践:刘少奇倡导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育制度”与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两种劳动制度”。

在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

3.取得成就:
(1)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

新中国政府对旧教育的彻底改造: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第一,创立人民教育制度。

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第二,对被帝国主义把持的学校,收回教育主权。

第三,改革学制。

新学制改革了不合理的年限和制度,对各级学校进行了调整,使各级不同程度的学校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上山下乡”运动:
1968年底,《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批示,全国掀起一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教育革命”:
(1)改革学校领导体制。

(2)改革学校教学体制。

(3)改革高校招生制度。

3.“文革”中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1)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2)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科教兴国”战略提出:
(1)背景:①拨乱反正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②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

(2)提出: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2.“依法治教”:
1980年以来,全国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有《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为中国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新时期教育成就:
(1)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3)成人教育成绩显著。

(4)高等教育总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体系。

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