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放射性污染监测课件Environmental_Monitoring_第一章_绪论(cmq)
放射性污染监测课件Environmental_Monitoring_第一章_绪论(cmq)
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 据。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 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 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1、按监测目的分
监视性(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放射性污染监测课件 Environmental_Monitoring_第一章_绪
论(cmq)
课程信息 : 课程学时:52学时(1~15周)
课程性质:考试课程
考核方式:
课堂表现、出勤及作业占30%,期末考试占70%
预备课程:《分析化学》、《仪器分析》
建议教材: 奚旦立主编《环境监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第四版
测试技术:
重量法
(一)化学分析法
(如:降尘、PM10、TSP、SS、石油类的测定)
滴定法
酸碱滴定(如:酸碱度、氨氮的测定) 络合滴定(如:硬度、CN-的测定) 沉淀滴定(如:Ag+的测定) 氧化-还原滴定(如:DO、COD、BOD、
挥发酚的测定)
光谱法
可见分光光度法 (测金属、无机非金属)
紫外分光光度法 (测无机离子、有机分子) 红外吸收光谱 (测CO、CO2、SO2、石油类) 荧光光谱(测直接或间接产生荧光的原子、
监测对象 :
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
监测数据的处理: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 情况
2. 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3. 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三、监测技术概述
(一)化学、物理技术
重量法 、容量分析 、仪器分析
(二)生物技术 (三)监测技术的发展
2.人为因素(三废)
污染源(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医院、城市第三环境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指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现代已有检 出方法和环境标准、经过优先选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 象的污染物。
优先监测原则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相关网站: 中国环保部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 中国环境标准网 /cn/ 中国环科院 /cn/index.html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 /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 /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 Greenpeace /international/en/ 自然之友 /
Rachel Carson (1907-1964)
第一章 绪 论
目标: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2、了解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3、掌握环境监测的定义以及环境优先污染物的定义 4、了解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5、了解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定义: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 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一)环境污染的特点 1. 时间分布性 2. 空间分布性 3.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 关系 4. 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拮抗作用 5.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1.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监测手段 :
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
• 对环境影响大,潜在危险性大(难降解、生物积累性、毒性) • 已有确定的环境标准或有其他规定和要求的 • 已有可靠检测方法,能获得准确数据 • 在环境中的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标准值,其污染趋势还在上升 • 样品有广泛代表性,能反映环境综合质量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P9表1-1)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参考数目: 国家环境保护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北
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何燧源主编,《环境污染物分析监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奚旦立主编,《环境工程手册》(环境监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奚旦立主编,《环境监测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特定目的(特例):污染事故、仲裁、 考核验证、咨询服务
研究性(科研)
2、按监测对象分
水质 空气 土壤 固体废物 生物、生态 噪声 放射性
三、环境监测对象与选择
环境监测的对象:
1.自然因素(地表水、地下水、大气)
环境质量状况(包括水体、大气、噪声、土壤、作物、水 产品、畜产品、放射性物质、电磁波、地面下沉、土壤 盐碱化、沙漠化、森林植被、自然保护区等)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污染监测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 (化学分析)
20世纪70年代 :主动监测或目的监测阶段 (化学、物理、生物、生态分析相结合)
20世纪80年代初 :污染防治监测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 (连续自动监测,RS、GPS、GIS的3S技术相结合)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环境监测的过程: 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 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第三节 环境标准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
分子如Hg,SO2等) 原子吸收光谱AAS(测重金属)
(二)仪器分析法
电化学法
电导(测电导率) 电位(测pH值、DO、氨氮、CN-、F-等) 库仑(电量)(测COD、BOD等) 伏安极谱(电压、电流)(测Cu2+、Zn2+、 Pb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