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和课程描述.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和课程描述.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代码:工程测量技术、
总学时数:48
学分数:3
适用专业:地勘地测
一、课程性质
必修课,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定位
《工程测量》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一门主要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紧密的课程。

本课程解决学生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必须掌握的测量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程和毕业后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工程测量》的课程结构是以比较完善的测量学科基本理论和技术原理,提供适应性强、内容比较先进的工程测量理论和技术方法。

通过学习工程测量,明确测量科学技术在现代土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以期熟练掌握测量基本理论和技术原理,熟练掌握和应用工程测量基本理论和方法。

四、课程基本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经纬仪、水准仪等主要测量仪器的构造、检验校正和使用方法,一般测量工具的构造与使用方法;熟练掌握角度测量、
高程测量、距离测量、导线测绘等测量工作;掌握比较完善系统的普通测量基本知识和本专业测量的基本知识;理解小地区控制测量、测设的基本工作、线路曲线测设、桥梁与隧道施工测量的基本知识;了解光电测绘仪、全站仪等现代仪器的构造,掌握其使用方法和土模工程中的应用。

1.知识目标
(1)学习普通测量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仪器(水准仪、J6经纬仪、大平板仪) 的使用方法,能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和手工白纸测
图等。

(2)建立控制测量的概念,掌握三、四等平面控制测量及高程控制测量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作业方法及平差计算的操作技
能。

熟悉全站仪、J2经纬仪和GPS接机的使用及成果的处
理方法。

(3)掌握各类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的测量原理和方法,具备从事具体工程的测量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4)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地籍测量的方法;熟悉土地管理法的基本内容,土地管理工作的基本作业步骤和技术要
求;数字化地籍图的成图方法;地籍宗地图的绘制方法。

(5)掌握误差理论、条件平差、间接平差、误差椭圆的理论和方法,能运用计算工具从事各种平差计算。

(6)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指令、操作方法和绘图技巧,为数字化成图打下基础。

(7)掌握画法几何及投影制图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各种建筑图的表示方法,能够读懂建筑施工图。

(8)了解遥感技术的应用。

能看懂遥感像片并能从遥感图像上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9)了解GPS测量的原理、掌握GPS网布网的方法、GPS网观测方案的实施、数据传输的方法和内业数据处理方法。

(10)掌握数字测图的原理、数字测图的外业测量工作内容、内业数据处理工作,掌握将数字化测量在地籍测量、地形测量、工
程测量当中的应用方法。

(11)基本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较熟练地使用MAPGIS软件和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

(12)了解地图的基本知识,理解地图投影的基本理论,掌握地图数据的种类、来源与分级,地图符号的设计与应用,地图图形
设计的基本过程,了解色彩运用在地图上的作用,以及地图
注记的设计。

(13)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数据模型、数据库结构、关系数据库、SQL语言、数据库设计理论及其应用技能。

(14)了解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像片的控制测量和像片调绘的方法;掌握数字摄影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技能目标
(15)具有应用计算机进行计算、绘图能力
(16)具有较强的地形测量、控制测量、GPS定位、工程测量的实测及测绘生产一线工作的管理能力
(17)具有利用GPS和全站仪采集的数据、扫描矢量化数据等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库建库的能力和其他工程图的制图能力(18)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工程中测量和制图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3.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标
(19)具有较好的吸收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能力;
(20)具有较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具有查找资料、文献等取得信息的能力;
(22)具有较好的逻辑性和科学思维方法能力;
4、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测量员资格证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工程测量学习领域(108学时)
四、学习情境教学方案设计
学习情境一绪论(4学时)
学习情境二水准测量(14学时)
学习情境三角度测量(16学时)
学习情境五全站仪及GPS测量简介(6学时)
学习情境六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6学时)
学习情境七小区域控制测量(4学时)
学习情境八地形测量(2学时)
学习情境九施工测量的基本知识(2学时)
学习情境十线路的曲线测设(18学时)
学习情境十一铁路及公路线路测量(8学时)
学习情境十二桥梁测量(4学时)
五、实施要求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多个有机联系的具体的工作任务开展教学,以行动为导向,强化学生是行动的主体;
2.以引导的形式切入,理论讲授简洁明了,切忌长篇大论;
3.每一次课、每一个情境(或单元)开始学习之前,必须让学生先明确学习目标;
4.知识学习与任务演练相融合,切忌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5.教师应侧重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工作的能力,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而不应是传统的指导;
6.每次课前,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准备;
7.注重学习目标与实际学习效果的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随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的动态;
8.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安全教育,如工具材料摆放、完工清理、保管责任、书写打印要求及行为语言等。

(二)教材编写要求
1.教材应体现指导作用,避免写成资料作用的倾向;
2.紧紧围绕学习情境、具体的任务形成内容主线,再适当扩展内容;
3.编写体力格式统一,不可各自为战。

(三)考核评价要求
1.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进一步开发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2.加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统一性;
3.重新制定考核评价载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有关文件;
4.尽量化繁为简,有可操作性。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采集、编辑教学实物资料、产品样本,丰富教学媒体,建立课程教学的有关资源库,并不断更新完善;
2.开发电子资源库,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资源;
3.开发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资源,与企业开展合作,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和社会服务功能。

(五)其它
1.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
2.做好课程教学团队的分工与协作,积极开展工作;
3.注重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的完善更新。

六、课程管理
(一)课程管理委员会
组成如下:
1.总负责教师:张宪丽
2.主讲教师:程爽
3.团队其他成员:李海洋、张甲子、郭雅琴
(二)责任
1.把握行业动态,负责课程的整体建设、,使课程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对接;
3.进行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内容的调整与更新,保持课程教学的先进性;
4.建立完善与本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库;
5.负责课程协调,进行课程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6.负责课程实施过程的监督,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与反馈。

七、其它
在“2+1”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校内教学阶段本课程采用教、学、做合一的形式,使学生具有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经过校外一年的综合实践顶岗实习,在初步具有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基础上,学生置身于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境中,结合实际工作任务,完成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最终全面形成职业行动能力。

采用工作页的形式配合,由学生填写并完成工作任务。

五、学习领域课程描述
学习领域课程描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