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


6
一、引言
1952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Felix Bloch 1905-1983 Stanford University Edward Mills Purcell 1912-1997 MIT
7
一、引言
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应用: 1973年2个独立小组利用磁场梯度解决空 间信息获取的问题:图像形成 1)Lauterbur,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85年 Univ. of Illinois) (1973) Nature 242,736 2)Mansfield, Nottingham University (1973) J. Phys.C 6,L422
12
一、引言
而且,Damadian前瞻性地预言了核磁共 振作为临床诊断工具的可能性。 Damadian 的 工 作 直 接 启 发 了 Lauterbur 对成像技术的研究,Lauterbur在认识到这 一发现的医学价值的同时,也敏锐地意识到 如果不能进行空间上的定位,核磁共振在临 床应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于是便有了那篇 1972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著名文章。
44
四、核磁共振信号的采集
部分饱和序列
由一系列等间隔的90o射频脉冲组成,数 据采集紧跟着每个90o脉冲进行。部分饱和 序列下,检测信号的强度为:
I N ( H )(1 e
T R / T1
)
(9-7)
对于某一特定物质,TR增大,信号强度增 大;TR相同时,T1越短,检测到的信号越强。
45
8
一、引言
2003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Lauterbur, 1929 Mansfied 1933
9
一、引言
Damadian
1969,提出MR scanner 的设想; 1971,“tumor detecting by MR”,T1,T2; 1977,第一台MRI; 1978,Fonar 公司;
t / T1
)
(9-1)
18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驰豫时间T1 表示物质核磁共振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与 磁场强度、温度和粘滞度有关。 T1不仅表 示从激发态回到平衡态需要多少时间,也表 示进行磁化需要的时间。 磁化强度的最大值M0 指时间足够长时的净磁化强度。
19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磁针保持 南、北向 的百分比, 与磁场强 度和随机 热效应的 相对比值 有关
1980,上市
10
一、引言
Raymond Damadian与第一台MRI装置(1977)
“The Shameful Wrong that must be righted”
11
世界上第一张 MRI 图像
Damadian申请的专利
实事求是地讲,Damadian应该算是最早把核磁共 振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人之一。早在1970年他便把 从人身上切除的肿瘤移植到老鼠身上,并观察到携 带肿瘤的老鼠的核磁共振信号发生了变化。这一结 果发表在1971年的《科学》杂志上。
B0 z’
μ
θ
0
y’
B1
_
x’
交变磁场引起磁矩变化
27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量子力学观点 无外磁场:质子随机指向; 施加外磁场:质子指南或指北,刚开始时, 指南指北数量相同,净磁化向量为零,随 时间推移,开始磁化过程,最终慢慢地趋 向于最大平衡值M0,变化过程可由自旋- 晶格驰豫时间T1表示。
28
四、核磁共振信号的采集
Mz的恢复过程
46
四、核磁共振信号的采集
倒转恢复序列
指一个180o射频脉冲后紧跟一个90o脉冲, 两个脉冲的间隔时间为TI,每组脉冲间的时 间间隔为TR。在倒转恢复序列激励下,MRI信 号的强度为:
I N ( H )(1 2 e
T I / T1
e
T R / T1
)
(9-8)
倒转恢复序列激励时,图像对T1的变化更 敏感,精度高,测量范围大。
E 2 B0
(9-3)
31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发生共振的条件是:指南指北质子间的能 量差等于射频波光子的能量,即
E 2 B 0 h
(9-4)
这样,共振频率为:

2 B0 h
32
(9-5)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共振角频率为:
2 v
4 B 0 h [
也称为拉莫(Larmor) 进动
21
二、核磁共振距
质子进动与陀螺进动的类比
22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质子的进动
23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 在观察的样本磁化后,如果再对它施加一 个与主磁场垂直的交变磁场,当这个交变磁 场的频率与进动频率一致时,原来处于随机 相位的进动质子将趋于同相(相位相干)。 当质子的进动相位完全一致时,就发生了共 振现象,即核磁共振。发生共振时,质子大 量吸收交变场的能量,同时向外辐射能量。
34
三、核磁共振的检测参数
激励共振的两个射频脉冲:
能提供能量使M0旋转90o的射频脉冲称为90o 脉冲; 能提供能量使M0 旋转180 o 的射频脉冲称为 180o脉冲。
180o脉冲比90o脉冲持续时间长一倍或者振 幅大一倍。
35
三、核磁共振的检测参数
自由感应衰减过程
对磁化的质子施加适当频率的射频脉冲后, 质子趋向同相运动。在射频脉冲存在期间,磁 化向量在快速绕z轴进动的同时,慢慢地绕x轴 旋转(90o或180o);当射频场消失后,质子的 相位相干现象逐渐消失,磁化向量慢慢地回到 主磁场的方向。磁化向量的这种衰减过程叫做 自由感应衰减(FID)。
规律
产生共振所需射频信号的频率是与外加 磁场的强度有关的。外加磁场强度越大,指 南指北质子能量差越大,产生共振所需的射 频信号的频率或能量越大。
只要激励射频场的频率和能量合适, 就能产生共振。
30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在短时激励脉冲过后,质子将继续辐射同 样频率的射频能量。这个信号的衰减过程被 检出,可以用于磁共振成像,即自旋-自旋 驰豫时间T2。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指南指北质子间的能 量差取决于外加磁场B0和自身的磁矩μ:
37
三、核磁共振的检测参数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
38
三、核磁共振的检测参数
自旋-晶格驰豫时间T1
39
三、核磁共振的检测参数
自旋-自旋驰豫过程
40
三、核磁共振的检测参数
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
41
三、核磁共振的检测参数
T1的大小与外加磁场强度有关
42
三、核磁共振的检测参数
T1加权图像(脑部)
T2加权图像(脑部)
3
一、引言
T1 Contrast TE = 14 ms TR = 400 ms
T2 Contrast TE = 100 ms TR = 1500 ms
Proton Density TE = 14 ms TR = 1500 ms
多参数成像
4
一、引言
T1 Contrast TE = 14 ms TR = 400 ms
24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的解释
经典力学观点 带正电荷且具有自旋的核会产生磁场,该 自旋磁场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将会产生进动。 进动频率与自旋核角速度及外加磁场的关系可 用拉莫尔方程表示:
B0
(9-2)
γ:旋磁比,B0为外加磁场的强度。
25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当进动的质子在射频场的作用下出现相位相 干时,净磁化向量M0将偏离z轴,并绕着z轴以 共振频率进动。此时的磁化向量可以分解为一 个z方向的垂直分量Mz和一个在平面旋转的水平 分量Mxy。 y z B0
B

在任一瞬间, 磁针取向都 是使其持南、 北向的磁力 和使之随机 取向的热力 的平衡结果
核在磁场中
20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进动
进动是磁共振成像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 概念,用它来表示质子在磁场中的磁化过程。 类似于重力作用下的自旋陀螺的进动,外磁 场与质子磁矩相互作用也会产生使之进动的 扭力,使自旋的质子绕磁场轴进动。
43
四、核磁共振信号的采集
通过特定时序的脉冲序列采集信号:
用射频信号激励样本后产生的横向磁化向 量将最终决定磁共振信号的强度。通常采集 信号的办法是采用一个特定时序的脉冲序列 来激励,不同形式的脉冲激励将直接影响磁 共振图像的灰度、对比度等。 常用的脉冲序列有三种: 部分饱和序列 倒转恢复序列 自旋回波序列

h / 4
] B 0 B 0 (9-6)
可见,共振频率与磁场强度成正比, 从量子力学推出的共振关系式与从经典 力学推出的关系式是完全一样的!
33
三、核磁共振的检测参数
首先要明确质子的三个运动状态:
无外磁场时,自旋,磁矩随机指向; 有外磁场时,进动,磁矩指南或指北,净 磁化矢量M0; 核磁共振时,共振(同相进动),净磁化 矢量M0偏离z轴以共振频率绕z轴旋转,可 以分解为垂直矢量Mz和横向矢量Mxy;
13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是自旋的原子核在磁场中 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一种物理现象。 人体组织和其他物体一样,也是由 分子、原子组成。组成人体的元素有C、 O、H、Ca、P及其他微量元素,这就为 利用人体中的元素进行成像检测提供了 物质基础。
14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自旋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有正 电荷,自旋将产生一个小磁场,称为磁矩。 中子自旋时也会产生磁矩(约为质子磁矩的 2/3)。 对于质子和中子总数为奇数的原子核, 存在明显的自旋磁矩,即存在发生核磁共振 现象的可能性。比如 1 H , 1 3C , 1 9 F , 2 3 N a , 3 1 P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