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的成语典故和解释大全

历史的成语典故和解释大全

历史的成语典故和解释大全
南朝梁武帝非常爱好文学,他的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伶俐,四岁开始识字读书,到六岁时,已经会写文章了。

儿子这么好学,梁武帝当然很高兴。

有一次,他特地把萧纲叫来要他做一篇文章,考
考他。

萧纲毫不怯场,不慌不忙地提笔就写。

不一会儿,写成了一篇声韵和谐、辞藻华丽
的骈文。

梁武帝一看,不由喜上眉梢:“你这孩子呀,真是我们萧家的东阿王!”东阿王
是三国时文学家曹植的封号,他以才思敏捷著称。

随着年龄的增长,萧纲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读书的速度惊人,能够“十行俱下”——一次就能读通十行的内容,而且记忆力超强。

萧纲的文才很好,但因为长期住在深官,不知民间的疾苦,所以他
的诗,文字轻靡mǐ浓艳,被后人称为“宫体”。

【解释】人们用来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
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
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
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
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

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
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解释】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

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
们把谣言当作事实。

三国时期,曹操势力强大,严重威胁着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备。

孙权和刘备准备联
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

于是,诸葛亮带着刘备联合孙权的使命来到了东吴。

当时曹操给孙权发来了檄文,对东吴以武力相威胁。

孙权就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并且
邀请诸葛亮一同参加。

孙权的谋士张昭主张向曹操投降,便首先跳出来向诸葛亮发难。


昭说:“先生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而管仲作为齐桓公的相国,治国有方,称霸于诸侯;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让它变得越来越强大。

刘备在没有得到先生相助的时候,尚且能纵
横天下,割据城池;可是得了先生以后,却见曹兵一出,便弃甲抛戈,望风披靡,如今失
地无数,连安身的处所也将没有了。

难道管仲乐毅,也是这样的吗?现在,那些朝廷大臣
和山林隐士,对你帮助刘备复兴汉室、除去曹操都在拭shì目以待呀!”
诸葛亮听了,笑笑说:“大鹏一飞冲天,哪里是燕雀之类的小鸟所能了解的。

军事
上的事,就如同给一个人治病一样,开始时只能用稀粥调养,用温和的药治疗;等到他身
体好些的时候,才能用肉食进补,同时下猛药治疗。

目前刘备虽然还不够强大,却使夏侯
惇dūn、曹仁等心惊胆战。

就是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吧?”
【解释】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

拭:擦;待:等待。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

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
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左思的父亲
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

”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
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

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
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

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
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
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


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

由于当时还没有
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
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解释】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
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
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论语·雍也》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孔子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
以借鉴。

【解释】反:类推,推及,推论。

列举出一件事情,进而以此类推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它的。

形容善于推论,能触类旁通,善于学习,能够由
此知彼。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