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思想政治课改的收获与感悟

初中思想政治课改的收获与感悟

初中思想政治课改的收获与感悟
聂堆中学:宋慧芬
一年来,在校领导的指导带领下,我积极投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取得了一定成效。

现将有关工作回顾如下:
一、教师角色的变化
在调研听课的课程中,我们感受到: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改变了单一传授知识、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

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实现了角色转换,开始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能够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从教师教学语言的变化中也透视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1、由强制性的语言向商讨性的语言转变。

如,“请你回答这个问题,好吗?”、“你愿意把答案读给大家听吗?”
2、由命令的语言向建议式的语言转变。

如,“你的勇气可佳,你能试着说得更具体一点吗?”“如果你的声音能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

来,试一试!”
3、由要求性的语言向希望性的语言转变。

如,“你为什么这样想?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4、由单一的评价语言向富有指导性的评价语言转变。

如,“你
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二、教学设计的变化。

为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我校教师更加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发挥教材优势。

在实践中,广大教师加强了对教学设计的研究。

首先,依据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能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在各个环节中;其次,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

再次,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接受水平出发,灵活地处理教材,拿出符合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设计。

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能充分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为了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富有个性的经验,教师能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以学定教。

课堂上,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灵性的闪动,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

三、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

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而对未知的探究,对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必不可少。

从调查中发现,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有所增强,多数学生乐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互助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就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为此,为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注重通过示范点拨、引导领悟自得、发现来源于学生中间的好的学习方法加以推广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政治学习方法。

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这些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完善。

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了“会学”。

四、教研方式的变化
课改推动着教研和教改。

为了有效解决在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的学习方式、教研方式也不断地发生着转变。

自我反思、师徒互助等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采用;继续开展校内展示课,以更广泛、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达到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共享,还能以点带面、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从而达到互学互帮,共同提高的目的。

课改使广大教师拥有着共同的感受:虽然我们的工作很繁重,但仍充满乐趣。

相信我们的课改之花一定会越开越艳丽,越开越芬芳。

同时在这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学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足之处。

一、考试模式与课改有脱节的地方
新课改下,“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这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课堂教学不能再遏制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

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许多问题,其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即使教材上有一些相关的阐述,学生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
理解和体验,提出更多的见解。

但一般现行考试的答案具有唯一性,这就是教师和学生往往遇到考试时无所适从,理不出头绪。

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难相统一
新课程教学提倡能够快乐学习。

于是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

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因为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我们往往很容易离主题却越来越偏,比如一堂课,一开始情景模拟,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活动的主题却越来越偏,以至于在知识的生成层面上效果不大。

那么这时候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就很难相统一。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主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但是,必须承认教改实践和新的理念还有较大的差距,困惑、迷惘常常阻挠教改的深入。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成效如何无疑将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下面就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几个普遍性问题谈一谈我的肤浅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非常强调“双基”目标,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

思想政治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三维目标如何有效整合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1954年首次提出“学
习方式”这一概念,他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1)教师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俗语说,欲正人必先正已,打铁须得自身腰杆硬。

作为德育教学的工作者,不能对人严格要求,对已松弛懒散。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育工作者终生的座右铭,我们要处处身先示范,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模仿的范例,效法的样板。

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做到表里如一。

具体要求:仪表端庄,衣着得体,不吸烟酗酒,不赌博;教态自然大方,谈吐优雅,符合现代教师的仪表和风范;待人真诚,为人正直,邻里关系融洽,与同事工作配合默契;尊师重教,尊敬领导,处理好上下级的关系。

(2)教师应富有亲和力,有爱心。

由于农村大部份都是“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关爱。

要想学生亲近老师,就必须时时刻刻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教与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越“拉拢”学生,学生也会越“回敬”老师,因此亲和力对教学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作为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同时要不断地学习、探索、研究,增强理论意识,丰富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相信,通过社会、学校、家庭、教师的共同努力,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