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文化
•
谢谢观看
•
•
•
土家族 - 自然地理
• 土家族居住的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 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 彝陵和江汉,北界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方 圆约10万平方公里。这里属山区丘陵地带,海拔 多在1000-1500米之间,境内山峦重叠,山势险 峻,沟壑纵横,溪河密布。武陵山脉横贯其间, 三峡巫山绵延北部。河流主要有酉水、澧水、清 江、乌江。整个地区,峰巅山峦挟持河谷平坝, 自云贵高原向东倾斜延伸。这里属于典型的亚热 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山地 辽阔,年平均气温为13.5至17.5摄氏度。平均降 雨量1200-1500毫米之间,适宜于农作物和果木 的生长,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
• 土家族 - 自治地区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 “西北门户” • 湖南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 重庆直辖市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 黔江区 • 贵州省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 4、未婚男女不能吃猪蹄,吃了怕找不到对象,即使有对象的也会分 手等等。 • 5、初一至初六,农民不劳作,商家不营业,尤其是理发店不开张。 • 6、吃团圆饭时不能泡汤,据说今后外出时会经常淋雨,意味着来年 的事业也将“泡汤”。 • 7、正月初一至十五凡属牛、蛇、龙的人不能挑水。 • 8、过年期间尤其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大人不 许打孩子,小孩也不许哭。正月初一不准吵架,不准骂人。 • 9、大小年两天不推磨,舂米。 • 10、大年三十不洗衣、不做针线活。 • 11、正月初一不论屋里面多脏都不准洒水、扫地,以免财气扫出门。 • 12、大年三十吃团年饭时小孩不许吃猪尾巴,以免长大后留下摇头 的毛病。 • 13、吃年饭的时候不能把饭碗摔碎,因为这样是破碎(破岁)。 • 14、没有给人拜年前,一般不能串门。
土家族 - 土家族禁忌
• 土家族大致属于多神信仰,很多人没有自己明确 的宗教信仰。人们以前普遍崇拜祖先,迷信鬼神, 大部分人遵从道教的一些信仰,因此形成一些特 殊的禁忌。现在,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 播,人们的信仰越来越少,只留下了一些不甚严 格的信仰和禁忌,这些禁忌主要在一些有年长老 人的家庭中还在遵循。以下列举一些笔者亲身体 验过的与过年有关的禁忌。 • 1、腊月二十九晚上全家洗澡净身,准备过年。 • 2、正月初一到初六这几天不动刀叉,饭菜都是 年前做好的。 • 3、小孩不能吃鸡爪,吃了写字手会发抖。 •
土家族 - 民族语言
•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缅 语族中比较接近彝语的一种独立言, 没有本民族文字。目前沿酉水(沅江支 流)流域的龙山、永顺、保靖、 古丈、来凤等县的部分 地区尚有20余 万人使用土家语 外(有的兼通汉语), 其余大部分地区的 土家族已通用汉语。
土家族 - 服饰特色
• 比较而言,土家族服饰没有苗族那样穿金戴银,更接近生 活型、实用型。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 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 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 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 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 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 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 拄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 • 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 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 “露水衣”,上着鲜 艳挑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 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据大文豪沈从文考证,八 幅罗裙是正宗土家装。对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还要 按土老司的指点戴“百家锁”、穿百纳衣,即从一百户人 家讨一百块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则难养成人等等。
土家族 - 建筑风格
土家族 - 文化艺术
• 歌舞 •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 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 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 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 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 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 文学 •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 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 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 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 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族,主要居 住在中国湘鄂渝黔接壤的广大地区。说它古老, 早在先秦时期其先民就居住在这里,而且许多地 方至今仍保留着土家族特有的风韵;说它年轻, 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才被国务院正式确 认为一个单一民族。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 自治州建立时,全国土家族人口有50余万人,其 中湖南34万多人,湖北近20万人。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由于党的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 湘鄂川黔边的部分群众纷纷要求恢复土家族成分, “还本归原”。经过各级政府鉴别认定和国家民 委的同意,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恢复了土家族成分。
• 妇女的首饰多而富有特色。除发髻上的银钗外, 在着盛装时,还戴各种式样的金银发花和“灯 笼”、“瓜子”、“单环”、“两环”等银耳环; 胸前右衽扣上“银环”,在环上挂着八串银链, 在链上系着银牌、银铃、银牙、银挖耳,手腕上 戴手圈,手指上戴戒指。 • 男子服饰比较简单,把头用青蓝色或白色的土布 帕子缠成“人”字形,过去还在左耳穿耳环。青 年男子喜穿对襟短衫,钉上七对、九对、十一对 不等量的扣子。老年男子常穿无领满襟短衣,压 素色布条“琵琶襟”服,在短衣外面套黑布单褂, 俗称“鸦鹊褂”。男子穿白布围脚和青、蓝布的 大筒裤,在膝至踝上缠“布裹脚”。
土家族介绍 •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汉语称为“土家”。土家族称谓较多。秦汉时,称 为“廪君种”、“板蛮”、“赛人”等。此后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酉水 蛮”、“嵝山蛮”、“巴建蛮”、“信州蛮”、“酉阳蛮”等。宋代,出现 了区别于武陵地区其他族别而专指土家的“土民”、“土蛮”、“土兵”等 名称。以后随着汉族居民大量迁入,“土家”作为族称开始出现。 土家族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源于秦灭巴后,定居于湘、鄂、川、黔的 巴人与汉人融合而成;二说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有关记载和土家语与彝语 相近以及土家与云南部分彝族风俗相同等现象,认为源于唐中叶之“乌蛮”。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其来源,说法不一,一说为 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 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 “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历史上封建领主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直至清朝雍正 (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时,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新中国成立前 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 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现在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 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 “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 - 主要节日
• 春节 • 调年会 • 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过,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称小年。除夕夜各 家都烯起一根大柴 ,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 土家人要吃象征吉祥如意,富富有余(鱼)的“红曲鱼”和大锅烩菜(或 称合菜)。正月初举行古老的“摆手舞”会。“摆手舞”又称“舍日 巴”,土家族男女青年身着绚丽多彩的“西兰卡普”(锦被),打着绣 龙凤的吉祥彩旗,抬上木鼓、在二胡、唢呐、牛角等乐器的伴秦下起 舞,常伴有诗歌,舞姿古朴,曲雅,优美,包括狩猎、军事、农事、 宴会等七十多个动作,形象鲜明,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生活气 息。参加者达万人之多,场面盛大。此外,耍龙灯,耍狮子,灯会, 戏剧,武术等 活动为欢乐的土家人带来无限情趣。 • 赶年 • 是四川、湖南、湖北三省交界处的土家族人民缅怀祖先胜利凯旋的节 日。传说在很早以前,土家族的一位祖先被迫离乡被井,多年戊守边 关,杳无音信。望眼欲穿的家人,突然得知戊边人正月初一回家团聚 的消息,非常高兴,约亲友即日前来相聚。可是征人因战事紧张 ,直 到来年七月初一才返回故里。届时,众人杀猪宰羊、打糍粑、磨豆腐、 酿米酒、灌香肠、庆贺亲人安全无羌、胜利凯旋。节日期间,亲戚朋 友要共进午餐,吃团圆饭,跳“舍日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