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在大力倡导语文有效教学的今天,连云港市推出的三案六模块的教学形式顺应了高效教学的要求,本人在三案六模块的精神引导下,本人设计了如下教案。
【教学课题】《山居秋暝》
【教材分析】
《山居秋暝》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第四首,通过前三首诗的学习,同学们对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已有初步的了解,也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所以,本课我准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媒体,展示优美的画面,播放名家配乐朗诵,视听结合,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学会与别人共同学习;培养学生思考、合作与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理解诗作主旨,品味诗作意境。
3、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4、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理解诗作主旨。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参及其相关资料、课件制作、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语采用情景法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
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
星的庞大诗人群体。
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
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
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二、解题知人又论世
1、近体诗略说
2、王维与《山居秋暝》
(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王维,师补充,出示课件)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
个时期。
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
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
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
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
实腴。
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
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3、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
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
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三、朗读课文品诗意、
1、诵读课文,把握节奏
(1).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学生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情况)
明确:浣(hūàn)洗歇(xiē)衰败
(3)学生读几遍后抽查朗读。
【根据朗读古诗的要求进行吟诵指导,并注意教给朗读方法——注意三自尾
的停顿。
三字尾中按意群可划分1、2或2、1型。
故本诗的朗读音节为“OO//OO/O】(4)齐读,感知诗歌情趣。
【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法上的指导,让学
生掌握读诗的方法以形成自学能力。
】
2、自学质疑,试讲诗意
(1).同学们可以利用工具书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查阅,并尝试直译,试讲诗意,可
以提出问题,同桌交流,为理解诗句意思做好准备。
教师可补充注解: 1.喧:喧笑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歇:干枯。
.王孙:古代贵族的通称,这里用来表示自己愿意归隐山林。
【先学后导,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
(2).先让学生试讲诗意,再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译诗。
四、品味鉴赏悟意境
1.赏画之美
(1)题中四个词,分别点出了地点、事件、季节、时间,都是什么?(第一组
展示并答疑)
【明确】地点:山;事件:居;季节:秋;时间:暝。
诗题可以理解为:秋天
的傍晚,留宿于山中。
(2)王维的诗歌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从这首诗里,你能找到几幅画面?小组
讨论,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个画面。
(第二组展示并答疑)
【明确】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
第一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
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是“明月松间照”。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
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是“清泉石上流”。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
第四幅是“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
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正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
闹声传出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
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3)颔联和颈联的四幅画面中哪些为静,哪些为动?分别从什么角度着笔的?
(第三组展示并接受同学质疑)
【明确】“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均为动景。
“明月松间照”是从视觉的角度着笔的,“清泉石上流” 诉之于听觉。
“竹喧归浣女”是写所闻,“莲动下渔舟”是写所见。
动静结合,视听互见,充分展示了山
村的自然美。
2.品画之境
(1)诗中的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
整个景致。
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诗作的意境)(第四组展示并接受同学质疑)【明确】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2)颈联中全是村民的活动,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
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人的感觉仍然是“静”呢?(第五组展示并接受同学
质疑)
【明确】王维的山水诗中善于用热闹的字面写出幽静的境界。
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
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
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
我们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说是“空山”呢?(第六组展示并接受同学质疑)(多媒体展示)
【明确】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二字显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点出了环境的幽静,暗合作者远离世俗
的愿望。
(4)律诗尾联按章法要“合”,“合”往往是诗中的主旨所在。
这首诗的尾联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作的主旨)(第七组展示并接受同学质疑)
【明确】《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却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说秋天虽然没有春天的万紫千红,但却有它独特的和平恬静;山中虽
没有京城的繁华热闹,却有它自身的洁净纯朴。
在此可以远离污浊的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他下决心留在山中当隐士了。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
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此类鉴赏题可在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把握诗意的情况下,通过小组讨论、教
师点拨的方法完成。
】
3.悟画之情
背诵这首诗歌,再一次感受诗人的情怀。
五、拓展迁移练能力:(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为了进一步品味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首王维的诗。
大屏幕出示王维的<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画面有何特点?
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后师明确】
六、作业布置巧深化
根据诗作意境,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描绘雨后山村的晚景。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王维
自然画面:月、松、清幽泉、石朗洁远离官场洁身自好
生活画面:归浣女、
和谐归隐山林
下渔舟
恬淡情景交融以动衬静教学反思:
体会自然之美,加强环保意识.
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人们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却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
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孩子认识破坏生态坏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活乐园。
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
诗中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