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管理模式
2013 年第 5 期
大学生管理模式研究与山东 泰安)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 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的弊端凸显, 探索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就成为高等教育管 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紧迫的课题。本文详细阐述并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 新我国大学生管理模式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管理; 管理模式
所谓管理理念就是指管理的指导思想或宗旨。世界一流 高校都非常重视学校与学生的互动, 以学生发展为本, 重视学 生的自主性, 重视学生在教育或学习中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以及学生对学校决策的参与。但在我国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 模式中, 由于受计划体制下种种观念的影响, 学校与学生之间 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主从关系,高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 者, 学生则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和管理客体, 这种传统的管理理 念在学生工作中具体体现就是严格的“制度管理” ,过分强调 “统一性” 过分依赖制度管理, , 而忽视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 人的需求。这种理念指导下的管理模式虽然在高校管理中发 挥过很大的作用, 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生活秩序, 但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其弊端日益显现, 它忽视了学生 的主体作用,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同 时也使学生在被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站到学校的对立面, 使管
选班委职务的同学中,有 1 个人想承担生活的工作,占比为 1.14%。这名同学在中学时一直担任生活委员的工作, 一直为 同学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与同学们的关系非常融洽, 而且自我 感觉责任心比较强,做一件事能够坚持到底。因此在大学期 间, 也想担任生活委员的工作, 更好的锻炼提高自己, 更多的为 同学服务。 通过上面的数据, 可以看出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对自己的能 力和发展方向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基本是处于人云亦云的 状态, 其他同学想担任班委, 自己也觉得听着挺好听的, 也想试 一试。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方向有明确的 认知, 想通过具体的工作更好的提高, 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 辅 导员要因势利导, 在鼓励大一新生的积极性的同时, 要帮助同 学们发现自身的能力或是特长, 找准以后努力的方向。 另外, 通过数据我们也能看到, 同学们对班长、 团支书和学 习委员这些职务是比较期待的, 而对于生活委员等职务就显得 不是那么热情,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同学们在竞 选班委的具体职务时, 还是比较功利的, 倾向于那些能给自己 更高名声的职位, 这也是需要辅导员在以后的班会中向同学们 说明的, 放下功利的色彩, 踏踏实实的去干一些具体的比较辛 苦的工作, 只要认真的去做, 不断的总结, 都是能够锻炼和提高 自己的。 三、 因势利导, 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通过上面的数据, 我们可以知道大一新生都希望自己的大 学生活充实丰富, 也想通过班委的工作多锻炼自己, 提高综合
155
2013 年第 5 期 理和教育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2.学生管理体制不完善 学校的学生管理体制按照校——院 (系) ——年级——班 级的纵向结构组成,学校行政部门控制着学生管理的所有权 力, 院系和班年级严格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实施各项工作, 缺 乏自主性和灵活性, 并进一步挫伤了基层单位和辅导员的工作 积极性和主动性, 完全依赖于学校。作为最基层的辅导员, 他 不得不应付各个条线下来的事务性工作, 扮演着 “办事员、 勤杂 工、 保姆、 消防员” 的角色。 日久天长便对这项工作的重要功用 和自身价值感觉模糊, 甚至产生怀疑, 导致工作热情降低, 迷失 了前进的方向。 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 就会导致学生工作队伍 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同时, 条框化的管理制度与多样化的学 生个性之间也充满了矛盾, 特别是在当前追求创新的 21 世纪, 这种强调统一、 规范的等级化管理体制显得非常的 “不合时宜” 。 3.学生管理定位不清 在人们的传统认识中, 一直都持有 “教学工作是大学的中 心, 学生工作辅助教学工作” 的观点。 教学活动被称为 “第一课 堂” 而学生活动则被排在 , “第二课堂”“学生活动不能影响课 。 堂教学” 是各高校的一条 , “潜规则” 。但是教育学研究发展证 明,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 对于学生的教育都是一致 的。 而且, 在某些方面, 课堂外的教育比课堂内的教育更持久、 更有效。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学生工作应该有着与教学工 作同等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 无论是教师待遇、 还是部门的 经费、 以及在学校领导中的位置, 学生工作部门与教学部门还 是有相当的差距。这也就使得不少学生工作干部难以安心工 作, 更不可能实现职业化、 专业化的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正是存在理念、 体制和地位上的三大问 题, 使得当前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 要解决学 生管理的问题, 必须从这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二、 大学生管理模式的探索创新 1.树立 “以人为本” 的学生管理理念 高等院校作为人类社会中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主要基地, 作 为先进文化与思想的重要源泉, 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及创新 思维的神圣殿堂, 必须牢固树立 “以人为本” 的办学理念。 高等 教育中为 “本” “人” 的 很多, 应该包括学生、 教师、 员工、 学生家 长等等。但是核心应该是 “以学生为本” 。提出 “以学生为本” 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教育管理落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为出发点。把教育教学管理转变为一种服务手段。这是社 会的需要, 人性化的需要, 更是现代教育、 管理本质的必然要 求。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包括民主管理理念、服务理 念、 创新发展理念。 具体来说包括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服务学 生、 依靠学生、 相信学生。 针对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中 “重” 教育、 “紧” 管理、轻” “ 服务的特点, 加大高校的服务力度, 即坚持以学 生为本, 以服务学生成长、 成才、 成功为工作目标, 以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为工作重点, 将管理、 发展与服务融为一体, 并贯穿学 生工作的始终, 通过系统的服务体系、 规范的服务管理、 专业的 服务团队、 高效的服务方式, 培养身心健康、 全面发展、 个性鲜 明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2.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基本采用的都是二级管理、 条 块结合的工作体制。但是这样的工作体制不仅需要大量的人 员, 而且专业化程度不高。 按照学生管理的教育、 管理、 服务三 大职能, 学生事务管理可以相应设置三大中心, 即学生思想政 156 �
能力。辅导员要因势利导, 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全 面发展的班级管理有效体制, 鼓励同学们的积极性, 采取更加 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 为同学们创造更多的机会。 为了改变传统班级管理中班委成员固定这种模式的弊端, 打破班级干部 “终身制” 我们创新了班级管理模式。 , 班级自治 管理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班委轮值制度。班委轮值制度 的含义是指全体同学分工负责、 互相合作轮流管理班级的班干 部轮换制度。班级自治绝不是搞极端自由主义, “放任式 不是 自治” 辅导员做为班级建设的设计师, 。 要从深层次、 高着眼去 思考班级管理、 班级建设的问题, 从一些看似细微的地方去发 现教育的契机, 寻找教育的最佳素材和时机, 从宏观上调控班 集体, 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自治组织工作中, 实施正确 引导, 把班级导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防灾科技学院学生工作研究专项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下的班级学生自治管理模式探索” (项目编 号: XZ2012B14) 的研究成果。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 成部分, 对学生的发展、 高校的稳定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是与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相一 致的, 带有行政化倾向的一种校、 (系)两级组织管理体制和条 院 块结合的运行模式, 按行政管理和思想教育分成两大系统独立 运行。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促进学 生健康成长、 高校的稳定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保证作 用。但随着网络信息的冲击、 高校规模的扩大、 学生人数的激 增、 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转变、 完全学分制的实行等影响, 传统 大学生管理模式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表现出来的弊端也越来 越突出。因此, 探索并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管理模式, 是当 前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探讨与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 我国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1.学生管理理念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