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燃气消防安全管理问题(新版)Safety work has only a starting point and no end. Only the leadership can really pay attention to it,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and assessments are in place.(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AQ-SN-0975论城市燃气消防安全管理问题(新版)一、概述我国目前使用的燃气主要有煤气、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三个大类。
燃气产业的发展领域大致分燃气汽车、城市燃料、燃气发电、基础化工四方面。
随着燃气事业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生产与消费规模越来越大,使用场所越来越多,情况也越来越复杂,现有的安全管理机制已跟不上燃气事业飞速发展的步伐。
在政策、法规、标准及规范等方面的不同步、不配套等落后弊端也凸显了出来。
近年来,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火灾、泄漏与爆炸等重、特大事故层出不穷,其等级与数量也不断上升,如98年3月西安液化气球罐泄漏、爆炸事故等,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给社会的公共安全与稳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燃气事业的推进与发展。
因此,理清当前我国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有关部门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燃气消防安全管理保证新体系时提供参考依据,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正是从消防的角度,系统地对当前我国在燃气消防安全管理保证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和论述。
二、我国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现状根据1991年3月30日由建设部、劳动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第10号令《城市燃气安全管理规定》的规定,建设部门是城市燃气安全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消防部门作为燃气安全管理的监督部门,劳动部门作为燃气安全管理的监察部门和压力容器的主管部门。
作为消防部门,在燃气安全管理方面的业务,主要涉及:参与制定与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并执行;负责相关消防产品的检测认证;对燃气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上的相关场所、管线、设备、用户进行防火监督管理;参与燃气灾害事故的处置;日常的消防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
我国目前与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有关的法律有三个,即《消防法》、《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关的消防法规和规章非常多,如《化学危险品管理条例》、《城镇燃气安全管理规定》、各省市的《燃气管理条例》等;以及众多的产品技术标准和工程设计规范,如《城市燃气设计规范》、《汽车用液化石油气加气站设计规范》等。
三、影响城镇燃气管道消防安全的因素及对策近几年来,国内大中城市燃气管道因泄漏而引起的爆炸火灾等事故不断发生,我省这类事故也时有发生,青岛、烟台、济南等城市近几年屡次发生燃气管道泄漏、爆炸、火灾等事故。
那么,是什么原因影响了燃气管道的消防安全呢?从目前已出现过的情况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从规划建设上看。
当前城镇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诸如电信施工、市政施工、电力建设等,还没有统一的科学规划。
这些需要在地下施工的单位,以及规划、城建、市政等专门机构工作不协调,存有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今天你铺好地面、明天我再挖开的现象发生,这就给埋在地下的燃气管道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从管材设备上看。
从出现过的事故看,有些燃气管道的断裂显然是由于管材质量太差。
铸管本身有焊疤、划伤、挤痕、疤点等问题,部分铸管的各项技术指标达不到国家标准,有的铸管壁厚不足,有的铸管生产工艺落后,成品上留有大量的疤痕,还有的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强烈撞击和挤压而变形,出现的这些情况说明,当初在选择管材设备时,是没有把好质量这一关的,至少是把关不严,要求不高。
从施工质量上看。
目前施工中,擅自更改原设计图纸的现象很严重,有的根本不按图纸施工。
主要表现在管道沟深度不够,与其它电缆沟防火间距不足,与地上建筑、马路、构件的水平和垂直净距不足。
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质检人员也没有到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工程验收人员也不能按照有关标准进行验收。
从后期管理上看。
城镇燃气管道的行政主管部门没有把后期管理“放在心上”,缺乏成套的巡线、检测、查漏制度和机制;有的高压管线上方无任何标志,在埋有燃气管道的地面上乱搭乱建建筑物;问题发现后,处理不及时、不果断,不能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执行管理制度不严格是后期管理跟不上的一个重要表现。
要加强对城镇燃气管道的消防管理,防止事故的发生,增加其安全系数,必须从严做起。
主要对策有:严密规划,协调工作。
城镇燃气管道工程是一项全社会的基础工程,客观上要求规划、城建、市政、公用、劳动、技术、电力、电信、消防等部门密切配合,协调工作。
我们建议这些部门进行联合办公,或固定专人定期或定时互通情况,并形成一种制度固定下来。
规划、建设部门在编制市区发展规划时,要充分听取和论证市政、电信、电力部门的发展计划,必要时邀请各部门专家“会诊”,以便制定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科学的规划,使城镇燃气管道的建设尽可能在确保安全第一的情况下正常发展。
严格选材,严把工程质量关。
施工前,公用、劳动、技术等部门要联合对所选用的管材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检测,特别是对将要用作高压管线的材料,更要严格筛选。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教育质检人员提高认识,增加责任感、使命感,并制定相应的责任制,采取填写责任状、检测签名等形式,切实把好选材和施工质量关。
在施工中,如发现有不按原设计图纸设计施工的现象,要立即坚决制止,并处罚有关责任人。
工程验收时,公用、规划、建设、城建、劳动、技术、消防部门联合进行竣工验收,对不符合要求的工段,要坚决返工,并严肃处理责任人。
唯如此,才能把燃气管道的先天性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后期管理。
不能认为燃气管道铺设完毕了,就完事大吉,更重要的是在后期管理上。
行政主管部门在成立巡查、巡检的同时,定期、定时进行查漏工作。
如发现有危及管线安全的行为,要当场制止,当场制止有困难的,立即汇报,必要时联合公安、消防、劳动监察等部门进行制止,并处罚有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对因不听劝阻、不遵守有关规定而造成管线断裂导致泄漏的,要依据情节的轻重和危害程度的大小进行严肃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近几年,在这方面的宣传力度还很不够,有很多群众甚至不知道燃气管道的危险性,还有的单位认识不足,对燃气管线保护不力。
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安全宣传教育跟不上,宣传力度不够大、不够深、不够广。
因此,要大力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印制宣传片、播放电视新闻、举办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在全社会造成一种人人都讲燃气管道安全的气氛。
当然,宣传燃气管道的安全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要全社会来进行这项工作,形成行政主管部门专管、其他部门协助的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纵横交错的全方位、全社会的燃气管道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四、我国燃气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涉及规划、设计、建审、施工、监理、验收、运行、日常维护及应急处理等环节,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收集分析、组织专家研讨,以及对北京,上海、广东、四川和黑龙江等地的调研,就目前我国在燃气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1、安全管理机制不适应燃气产业市场经济发展燃气产业涉及建设、能源、交通、劳动安全监察、农业等各管理领域,燃气行业的安全管理也涉及公安消防以及上述各主管部门,目前由中央和各地方的上述部门颁布有关政令,对燃气实施安全管理。
但地方与中央以及地方各部门之间的政令协调难度较大;同时我国南方和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用气差异也较大,要求同一种安全管理机制或法规有时势必造成诸多不适应。
第10号令第四条明确了建设部负责管理全国城市燃气安全工作,劳动部和公安部分别负责安全监察和消防监督,因此,各省市的燃气安全工作应当由建设主管部门负责。
但是,各地建设部门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在燃气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经常性协调,使得各地区的燃气安全隐患整改力度不够。
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国大多数大、中型城市都在建设主管系统设立了燃气管理办公室或者燃气管理处,但由于受人员编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部门履行着行业管理的职能要大大多于履行安全工作职能,有的办公室只有几个人,忙于应付日常工作,根本没有精力通盘考虑安全管理,而把安全管理的职能依托于公安消防、安全生产监察等监督部门,或者让燃气供应单位自行强化安全管理。
此外,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的燃气事业将得以迅猛发展。
而国际上通行的由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保险业、企业主等共同参与进来的燃气消防安全管理的社会化模式尚未形成;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改革,人员精简,公安消防部门被动地大包大揽式的消防监督检查,难度将越来越大。
2、法制建设滞后我国目前燃气安全管理的法制建设力度明显不够,现有的法规严重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法规制定滞后。
我国目前执行的较权威的燃气规定只有1991年发布的第10号令,该规定对燃气的安全管理只提出了原则意见,相关的法律责任也不够明确,在实际操作中弹性太大,有一定难度。
而且该规定发布至今已有10年,其间的经济体制、市场发展和行政部门的变化很大,迄今尚未进行修订。
(2)各地管理法规不一。
全国各地为了加强本地区的燃气管理和安全工作,又在第10号令的基础上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燃气管理条例、办法。
但由于各地方使用的燃气的种类、数量、地理环境等情况不同,所制定的法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全国燃气管理没有较为统一的管理模式,管理多头,职能重叠,监督与管理的界限不明确,使得许多安全隐患无法得到及时整解。
(3)政出多门、缺乏协调。
不同部委的法规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给具体执行部门带来诸多管理上的不便。
例如:1998年由建设部独家发布的第62号令--《城市燃气管理办法》中"城市燃气安全"一章的多项规定与10号令有较大出入;关于轻烃燃料(碳5),农业部等七家单位联合发文要求大力推广使用这种新型燃料,而公安部等三家单位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也曾联合发文禁止在城市使用这种燃料。
这些法规的前后不符或自相矛盾,使得基层管理监督部门无所适从、难以把握,最终造成各部门推卸责任,管理上陷入混乱。
(4)政府部门执法力度不够。
燃气行业的安全管理关系重大,国外燃气行业的经营者不敢以身试法,严格的法制管理将使违法经营者损失重大以至破产。
我国目前对燃气行业违章经营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下达整改通知或罚款,其罚款力度远不足以震慑违法经营者,此外罚款往往上下幅度甚大,且无配套实施细则,使执法操作难以把握或效果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