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客观主义的学习观
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实在的、有结构的,而这种结构是可以被认识的, 因此存在着关于客观世界的可靠知识。 人们思维的目的乃是去反映客观实体及其结构,由此过程产生的意义取 决于现实世界的结构。 由于客体的结构是相对不变的,因此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并且存在着判 别知识真伪的客观标准。 教学的作用便是将这种知识正确无误地转递给学生,学生最终应从所转 递的知识中获得相同的理解。教师是知识标准的掌握者,因而教师应该处于 中心地位。
最近发展区
认知结构论
Brunner
意义的建构
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是建构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的理论来源。 首先知识既不是人天生的,也不是客观存在于外界的,而 是认识主体,即人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客体(世界万物、真理 等)交互作用的结果。 其次,在人与外界的关系上,皮亚杰持一种“适应”的观 点。所谓“适应”是指已结构化的有机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协调, 将环境因素整合进有机体中,转化成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有机体的“适应”又分作两种具体的形式:一是“同化”, 即把环境因素整合进有机体的结构中;二是“顺应”,即有机体 以改变自己来应付环境,随着环境变化,有机体也发生变化。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学的影响: 教育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
无视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内部心理过程; 可以解释低级学习活动,但不能解释人的高级思维过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要点
强调内部认知过程; 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强调学习者的内在动机而不是外部强化。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 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过程。 学习是凭整体认识。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
人性论假设 被动的
反应的 训练过程 理智过程
认知主义
中性的、能动的
一台按一定规则加 工信息的计算机 自组织的有无限潜 能的机器
人本主义
性善的、能动的
情感过程
一个关于学习理论的经典笑话:大象学飞行 行为主义:制定详细飞行分解步骤和分步训练计划,确定强化物,进行训练 认知主义:讲解飞行原理,飞行理论,考察大象是否已经理解 人本主义:展示飞行的理想和美好,以及大象的飞行天赋,鼓励大象自己试飞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原 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布鲁纳在其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发现学习方法”。“发 现法”的特点在于,它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发现 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善于 探索的习惯。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
知识建构(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
黑斑块
两只角
奶牛?
大 乳房 四蹄
吃草
源自德国Schwank教授
(二)建构主义的特点: 比认知心理学更强调认知的主观方面,在认知上向客观主 义相对立的一面发展; 强调情境的积极作用; 强调社会文化的互动对认知的作用; 关注知识如何从一种动态的过程中生成的。
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特征
4、目标指引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因为 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形成与希望的 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有可能是成功的。学习目标不 是由外部、他人定的,目标形成与实现目标的学习过程, 是由学习者自己设定的。 5、诊断性学习与反思性学习。学习者必须通过自我监控、 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 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诊断与反思是建构主义 学习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主义的评价较少使用强 化和行为控制工具,较多使用学习者的自我分析和元认知 工具。
建 构 观 下 的 数 学 新 课 程 教 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
础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1)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知识是不能被传授的 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
建 构 观 下 的 数 学 新 课 程 教 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 同化:学习者把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 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 向和行为。 (1)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建 构 观 下 的 数 学 新 课 程 教 学
(八)教学观: 教学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建一个良好的、
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和帮助
学生建构知识。 (1)教师、学生、知识之间关系发生变化 (2)教学四要素的角色发生变化
学生:被动接受者 教师:传道授业者 教材:传授的内容 媒体:教学的手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要点
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生的形成过程。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 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应重学习的情感因素。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关键词:内在动机、情感 典型应用:非指导性教学
分析:榜样学习、同伴效应、共同愿景、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
什么是知识
柏拉图: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是人们对事物本质 的反映和表述。 笛卡尔:由感官获得的知识是混乱的,是人与动物共同具 有的;只有思想获得的知识才是清晰可靠的,是人类独有 的。 杜威:一种知识是有效的或真正的知识,那么它一定提高 机体探索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否则是无效的、错误的知识。 什么是知识的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 地加以解决。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五)科学观:
20世纪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由于量子论和相对论的诞生,表明了传统 科学观的局限: 尽管我们希望科学家建构的知识能够确定为真理,科学知识并不能够 被证明为真; 科学虽然有一套建构和评价知识的可靠战略和标准,但它们并不能保 证提供真理; 科学知识虽然被认为是一组关于世界的可靠信念,但它既不是确定的 也不是不会错的;
代表人物:皮亚杰、奥苏贝尔 关键词:认知结构 学习风格 加工策略 典型应用:直观教学、演示教学 分析:图表在教学中的作用、先行组织者
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的影响: 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 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学习的基础,强调原有知识结构 对新知识的同化作用; 积极的学习心向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主动建构者 帮助促进者 建构的对象 认知的工具
建 构 观 下 的 数 学 新 课 程 教 学
传统的:
教师
传授知识
学生
建构的: 学生
建构意义
知识
帮助
教师
建 构 观 下 的 数 学 新 课 程 教 学
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四大要素: 情境: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 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和帮助 或相类似的情景和环境,它提供给学生为理解主题所需 要的经验; 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始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 (1)教师、学生、知识之间关系发生变化 生与与媒体之间的友好、平等的支援和帮助;
客观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观
1、什么是知识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给出明确的答案,这是因为: 在日常生活中,知识的概念外延非常广泛,包括了各种各 样性质、类型、范围、层次即陈述方式都不同的认识结果, 因此,其内涵很难确定。 在逻辑上,什么是知识的问题与什么不是知识的问题联系 在一起,实际上就是与知识标准关联系在一起。知识的标 准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知识概念与真理、信仰等概念之间有着复 杂的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七)学习观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认知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原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的 过程。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 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包括教 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 方式而获得。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可分为两个水平:一是现有的发 展水平;二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而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的空间就是儿童 的最近发展区域。也就是说,儿童只有超越过这个“最近发展区域”, 才算是完成了向新的水平发展的过程。维果茨基认为,教学的内容就 应该安排在这个“最近发展区域”内,通过教学将最近发展区转化成 为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客观 主义
知识是客观的。 知识是迁移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 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 释现实。
童话中的建构主义:
建 构 观 下 的 数 学 新 课 程 教 学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六)知识观 传统认识论支配下的知识观: 知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科学是自然之镜); 知识是“客观知识”,独立于认识主体而客观存在; 知识可以共享和传递。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 的最终答案; 知识不能脱离认知主体而独立存在; 知识并非具有绝对的客观性,知识具有不确定性; 知识具有个人性和情境性。
专题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2 3
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及其区别
客观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
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及其区别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要点
学习是试误过程。 强调外显行为的变化; 强调强化的作用,人的行为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学习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 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 关键词:效果律、练习律、预备律;及时强化与延时强化、连续强 化和部分强化 典型应用:线性或分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行为矫正技术 分析:表扬机制和为什么不能滥用表扬 及时反馈的重要性
关键词
经验
哲学背景
Vico Dewey
塑造 行动、探索 同化、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