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金融市场调控
摘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货币政策也已成为我国调控宏观经济、管理金融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政策工具之一。
国家要实现金融市场平稳地发展,就必须要有实行有效的货币政策。
通过分析我国取消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管理案例,得出了中国人民银行在行使了中央银行的职能后,通过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金融调控政策使我国金融调控体系更加完善,为中国未来金融体系发展做好了铺垫。
Abstract:
Finance is the key of the contemporary economy and monetary policy has become one of the pivotal tools for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prediction of financial risks.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monetary market needs effective monetary policy. By analyzing the case China's cancellation of commercial bank loan scale management, we find our financial system is better than before People’s Bank of China carried out the policy planning guidance, seek self balance, proportion administration, indirect regulation.And it pays a good prepa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uture financial system.
正文:
我们所说的金融关系指的是五种社会关系,也就是金融领域内相关主体之间的间接金融关系、直接金融关系、金融中介服务关系、国家金融主管机关与各类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自然人之间的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关系。
在这里我们根据案例主要分析金融调控关系。
案例:
从建国初期到金融体制改革之前,中国对信贷资金长期实行“统存统贷”的管理制度。
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开始后,鉴于“统存统贷”体制存在的缺点,经1979年研究试点,决定从1980年起取消这一制度,改为存贷差额控制的办法,即“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存贷挂钩、差额包干”。
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为适应新的银行体制,从1985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对信贷资金实行“实贷实存”的管理制度,即“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1998年,针对经济过热的局面,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采取了贷款限额管理办法。
在不同时期,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具体做法虽有所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即贷款的规模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在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的管理体制。
“计划指导”,是指从1998年1月1日起,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增加量,不再按年分季下达指令性计划。
“自求平衡”,是指商业银行以法人为单位对资金来源和运用自求平衡。
“比例管理”,是指从1998年开始,商业银行以法人为单位编制包括资金营运计划、资产质量管理计划、成本利润计划等为主要内容的业务经营和发展综合计划,克服重规模、轻管理的倾向,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加强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来,逐步达到人民银行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贷款质量比例、单个贷款比例、存贷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等比例指标。
“间接调控”,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宏观金融调控,不再以信贷规模为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而改为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商业银行的资金头寸;不再依靠贷款限额控制这一行政手段,而改为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和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及时调控基础货币,保持贷款适度增长,避免货币供应过多或不足,维护币值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案例分析:
我们知道金融调控关系是指国家及其授权的金融主管机关以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增长为目的,对有关金融变量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关系。
并且金融调控关系需要制定中央银行法、货币改革法等加以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管理体制,这是我国中央银行金融调控方式的重大转变,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从此将从过去的运用行政手段直接调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方式转向运用经济手段间接调控商业银行信贷的方式,它表明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能力大大增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货币政策也已成为我国调控宏观经济、管理金融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政策工具之一。
可以相信,今后我国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体系将会更加完善,货币政策将会为一个不断市场化、现代化的中国金融业点上更精彩的一笔。
案例来源:节选自赵海宽等:《中国金融体制改革2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