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钢的热处理原理 第3节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第1讲

第九章 钢的热处理原理 第3节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第1讲




4珠光体转变(P)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A1~550℃的温度范围等温时, 将发生珠光体转变: A→F+Fe3C 珠光体的形成伴随着两个过程的同时进行:a)Fe、 C原子扩散; b) Fe晶格的重组;这两个过程是依 靠碳原子和铁原子的扩散来完成的,所以珠光体转 变是一种典型的扩散型相变。 珠光体:是共析分解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 物组织。 珠光体形态:片状和粒状两种。 片状珠光体中,渗碳体的形态呈片状 粒状珠光体中,渗碳体的形态呈粒状



曲线呈C形状原因:主要是由相变驱动力和原 子扩散共同决定的。
过冷奥氏体转变速度与形核率和生长速度有关,它们 又取决于过冷度(图9-15)。



随过冷度增大,转变温度降低,A与P自由能差增 大,转变速度应加快。但过冷奥氏体的分解是一个 扩散过程,随过冷增大,原子扩散速度显著减小, 形核率和生长速度减小,又使转变速度减慢。 这两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鼻温以上随过冷度增大, 转变速度增大,转变过程受新、旧两相自由能差控 制;鼻温以下随过冷度增大,转变速度减慢,转变 受原子扩散速度控制。故在鼻温附近,转变速度达 到一极大值(图9-16)。
13
3.1奥氏体成分的影响 3.1.1含碳量的影响: ①亚共析钢的过冷A等温转变曲线: 如图9-17,a)所示; ‫ ء‬在此曲线的鼻尖上部区域比共析钢多了一 条先共析铁素体析出线;这表示此类钢在 奥氏体转变之前先有铁素体的析出。 ‫ ء‬在亚共析钢中,随着含碳量的增加,奥氏 体的稳定性增加,孕育期增加,转变速度 减慢,C-曲线逐渐右移。
一般珠光体的片间距越小,强度、硬度越高,塑性、 韧性越好。 原因: ‫① ء‬片间距越小,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越多,对位 错运动的阻碍越大,即塑性变形抗力越大,因而硬度 和强度越高。 ‫② ء‬片间距越小,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片越薄,使塑性变 形的能力增大,此外,片间距较小时,珠光体中层片 状渗碳体不连续,铁素体未被隔离开,因而塑性好。 珠光体球团对性能的影响与片间距相似,珠光体球团 直径越小,单位体积内片层排列方向增多,局部应力 集中减小,既提高了强度、又改善了塑性;




③C-曲线中的区:如图所示; A区:A1线以上; 过冷A区:A1线以下、 Ms线以上和转变开始曲线 之间的区域; 正在转变区:转变开始曲线和转变终了曲线之间的 区域;根据转变温度和转变产物的不同,共析钢C 曲线由上至下分为三个区域: 转变终了区:转变终了曲线以右。
‫ ء‬A1~550℃之间
第三节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1概述 实际生产中,奥氏 体只有通过冷却得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温组织才能获得一定的 使用性能。
钢的冷却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等温冷却,一种 是连续冷却,见图9- 13所示。



过冷奥氏体:在临界点以下存在且不稳定的、 将要发生转变的奥氏体。 过冷奥氏体的转变类型:
缓冷、高温(铁、碳均扩散),相当于炉冷或空 冷—珠光体转变。(扩散型) 冷速较快、中温(铁不扩散、碳扩散)—贝氏体转 变。(过渡型) 冷速较快到Ms以下转变、低温(铁、碳均不扩 散)—马氏体转变。(非扩散型)

渗碳体颗粒的大小由奥氏体转变温度而定,转变 温度低——渗碳体颗粒细小。 渗碳体颗粒的形态取决于奥氏体化温度(获得粒 状P的关键): 留未溶的渗碳体质点;

‫)1( ء‬控制奥氏体化温度,得到碳浓度不均匀或保 ‫)2( ء‬在A1以下较高温度范围内缓冷。
4.2.3性能: ①粒状珠光体的性能与渗碳体颗粒的粗 细有关,渗碳体的颗粒越细,相界面就 越多,则钢的硬度、强度也就越高; HB=141+0.11S (S为单位体积中F/Fe3C相界面的面积) ②与片状珠光体相比,粒状珠光体的硬 度和强度较低,但塑性和韧性较好,具 有优越的拉伸性能。如图9-29所示,
转 变 温 度

A1
因高温和低温区的孕 育期都较长,只有在 中温区较短,因而C -曲线呈‘‘C’’ 形状。
转变速度
图9-16 奥氏体转变速度与过冷度的关系

3影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因素
凡是影响过冷奥氏体稳定性的因素,都 影响着奥氏体的等温转变速度,也都影响着 C-曲线的形状。 过冷奥氏体越稳定,孕育期越长,转变 速度越慢,C-曲线越往右移;反之,孕育 期也就越短,C-曲线越往左移。

4.2粒状珠光体的形成、组织与性能
粒状珠光体是通 过渗碳体的球化 而获得的。(F+ Fe3C粒)

4.2.1组织
如右图所示,是 粒状的渗碳体均 匀弥散地分布在 铁素体基体上;
31


4.2.2形成:与A化温度及A转变温度有关
①由过冷奥氏体直接分解而成: ‫ ء‬条件:过共析钢加热到Ac1稍上:
为珠光体转变区; (扩散型相变) ‫~055 ء‬Ms为贝氏 体转变区;(半 扩散型相变) ‫ ء‬Ms~Mf之间为马 氏体转变区(非 扩散型相变);

注意:
孕育期:孕育期的长短表示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的 高低,反映过冷A的转变速度; 由C曲线可知,共析钢在550℃左右孕育期最短, 表示过冷奥氏体最不稳定,转变速度最快,此处叫 做C曲线的“鼻子”;“鼻子”所对应的温度叫做 “鼻温”; 从A1到“鼻温”之间,随着过冷度的增大,孕育期 缩短,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下降; 从“鼻温”到Ms线之间,随着过冷度的增大,孕 育期增长,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大;
时,形成的珠光体组织较粗,其片间距为0.6~1.0μm, 叫做珠光体,用P表示;在光学显微镜下极易分辨铁 素体和渗碳体层片状组织形态。
700 ℃等温2500×
‫② ء‬索氏体(S):当等温温度在650℃~600℃时,形成
层片较细的珠光体组织,其片间距为0.25~0.3μm,叫 做索氏体,用S表示;只有在高倍光学显微镜下才能分 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片层形态。

亚共析钢
共析钢
②过共析钢的过冷A等温转变曲线:如图所示 ‫ ء‬曲线的鼻尖上部区域比共析钢多了一条先共析 渗碳体的析出线;这表示此类钢在奥氏体转变 之前先有渗碳体的析出; ‫ ء‬在过共析钢中,随着含碳量的增加,奥氏体的 稳定性降低,孕育期缩短,转变速度增加,C 曲线左移。注意:只有当加热温度超过Accm使 渗碳体完全溶解,随含碳量增加,C曲线才右 移。 所以,共析钢C曲线鼻子最靠右,过冷奥氏体 最稳定。此外,奥氏体中含碳量越高,Ms点越 低。

共析钢
过共析钢


3.1.2合金元素的影响
①溶入A中的:除Al和Co外,所有其它合金元素当溶 入奥氏体中后,都增大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 右移。 ‫ ء‬作用大小:Mo最剧烈,W次之,Mn、Ni较明显,Si、 Al较小,B可显著提高过冷A的稳定性,但随含碳量增 加作用逐渐减小。 ‫ ء‬改变C-曲线位置(右移),不改变形状:非碳化物形成 元素Ni、Si、Cu及弱碳化物形成元素Mn; ‫ ء‬改变C-曲线位置(右移) ,改变形状:碳化物形成元素 Cr、Mo、W、V、Ti;如图9-18所示; ②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V、Ti、Nb、Zr等含量较高时形 成稳定的碳化物,不溶入A,降低过冷奥氏体的稳定 性,使C-曲线左移。

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时,转变是在一个 温度范围内,组织为粗细不同或类型不同的 混合组织。


2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曲线 (C曲线;TTT图) 2.1TTT图的测定: 可利用膨胀法、磁性法和金相-硬度法 测定TTT图,以金相-硬度法为例,测定TTT 图的过程如下:
3


以金相-硬度法为例测定共析钢恒温转变动力 学曲线的过程:




3.3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 ①使奥氏体承受拉应力加速A转变,使奥氏 体承受等向压应力,阻碍奥氏体的转变; 原因:奥氏体比容最小,发生转变时,伴随 体积的增大,故拉应力有促进作用,压应力 阻碍原子的扩散和晶格改组,减慢奥氏体的 转变。 ②进行塑性变形,使奥氏体中的位错密度增 加,奥氏体分解的形核部位增多,使转变速 度加快。同时,形变有利于碳化物弥散析出, 使奥氏体中的碳和合金元素贫化,促进奥氏 体转变,C-曲线向左移。
650 ℃等温7500×
‫③ ء‬屈氏体(T):当等温温度在600~550℃时,形成极
细的珠光体,片间距0.1~0.15μm;叫做屈氏体,用T表 示;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辨其层片状特征而呈黑色, 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出来。
600 ℃等温11000×


4.1.3性能:主要取决于P的片间距。





4.1.2组织:
片状珠光体的金相形 态是铁素体和渗碳体 交替排列成层片状组 织。如图所示。(过 冷度越大,转变温度 越低,珠光体越细) 片间距:两相邻铁素 体或渗碳体之间的距 离。用以度量片状珠 光体的粗细。 根据片间距的大小可 把片状珠光体分为三 种:


‫① ء‬普通片状珠光体(P):当等温温度在A1~650℃
试样:若干组,φ10×1.5mm; 相同温度下奥氏体化 ; 保温一段时间(10~15min); 迅速冷到A1下不同温度的盐浴中保温; 隔一定时间取一组试样淬入盐水,使未转变的A转变 为M。过冷A未发生等温转变,全为白色马氏体组织; 过冷A已开始分解,出现黑色组织。从而确定各个等 温温度下转变开始时间和终了时间; 将各个等温温度下转变开始时间和终了时间画在温 度——时间坐标上,这样就获得共析钢的等温转变动 力学曲线,其具有字母“C”的形状,叫C-曲线, 也称TTT图,如图9-14所示;




3.2奥氏体状态的影响 3.2.1原始组织的影响 钢的原始组织的大小:越细小,奥氏体分 解时的形核部位越多,奥氏体的稳定性越 低,孕育期越短,转变速度也就越快,C曲线左移。 钢的原始组织的均匀性:不均匀的奥氏体 可以促进奥氏体分解,使C曲线左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