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鉴赏方法全解

古诗词鉴赏方法全解

古诗歌鉴赏命题模式与答题思路(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2.掌握诗歌鉴赏的命题模式与答题思路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侧重训练。

教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解读:所谓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本质就是抓住形象特征、体现特征的语言、表达技巧的特点,并讲清他们与思想感情之间的联系。

所谓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完整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表达出来。

二、诗歌鉴赏所需的知识准备诗歌的意象诗歌的主旨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的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4、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三、读懂诗应养成的习惯1、读标题、读内容、读注释很多同学只注意读内容,而不注意读标题、读注释。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

关注标题中具有含义的词语,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揣测词语后的深层含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比如陆游的《书愤》,意为“书写愤恨”。

刘禹锡的《石头城》,不是指用石头筑成的城,而特指南京城,六朝时的南京城。

练习:《题李凝幽居》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诗后的注释很多都涉及关键词的理解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我们理解诗歌情感有直接的帮助。

例如:(2006年福建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提示:“闲居”与诗中的“空床”“寥落”相应,写出了作者精神上闲极无聊时的孤独与寂寞。

而“素秋”则创造出了凄凉的意境。

2、读内容时划出关键词:划出表现作者情感、观点的词,划出表现事物特征的词,是准确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是诗歌鉴赏分析的起点。

四、审题与答题思路古诗鉴赏题,大体上可归纳出七种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话言再现面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典型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真题感知: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答案:真题重练: (2007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典型示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真题感知:(2005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1)(2)真题重练:(2005年福建卷)(6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答案:(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案:第二课时一、提示:本节课重点掌握诗歌语言鉴赏的四种类型。

诗是语言的艺术,要读懂一首诗,必须先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体会意境,感受情趣,领悟主旨,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表面深入本质,多层面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二、教学内容第三种模式:炼字析句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简析某字的妙处、作用简析某句话的好处作用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解释该句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解析该句中各词创造的形象。

(3)点出该字或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典型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朦,想看又不愿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真题感知: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全国)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真题重练:1、(2005年天津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湖州歌(其六)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2、(2006年福建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第四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典型示例:春怨盖嘉运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

“黄鸳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矫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真题感知: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