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标准中医学专业12年版

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标准中医学专业12年版

高等职业学校中医学专业教学标准专业名称中医学专业代码630103招生对象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同等学力人员学制与学历三年制,专科就业面向毕业后的职业主要面向城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单位等,从事中医临床诊疗、预防、保健及卫生行政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与规格一、工作任务1.中医临床诊疗工作岗位群: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内、外、妇、儿等科的医务工作;2.预防保健工作岗位群:基层和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预防保健科以及治未病科从事中医预防保健工作;3.医务行政管理工作岗位群:基层和城镇社区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市、县卫生局卫生行政管理工作。

二、职业能力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2.珍爱生命,热爱中医学专业,传承中医理论精粹;具有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严谨、认真、求实、勤奋的作风;具有良好的医师道德和高度事业心与责任感,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3.具有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从事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医疗、预防、保健第一线岗位的工作能力和基本技能。

4.具有运用卫生法规和卫生管理知识从事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卫生行政管理工作的能力。

5.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为接受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所需要的计算机与外语应用能力。

6.具有适应基层工作所需要的创业、创新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艰苦耐劳的毅力;能履行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专业培养目标为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行业培养具备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和现代医学基本知识,具有运用理、法、方、药诊治疾病的应用能力以及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所培养的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中医专门人才。

(一)能力目标1.具备运用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以及现代医学基本知识诊治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

2.具备运用中医伤科学、社区急症与急救、外科操作技能等知识处理一般危重急症的应急处理能力。

3.具备临床护理、药物配方、预防接种和卫生保健等一般知识和常用技能。

4.具备一定的英语听、写、读、说、译能力,并能借助医学辞典阅读专业书刊的能力;具备计算机基本知识和一般操作技能。

5.具备一定的人文科学相关知识,能适应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能力。

6.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继续接受再教育的能力。

(二)知识目标1.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诊、中药、方剂学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

2.掌握中医内、外、妇、儿、伤科等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疗技术和知识。

3.掌握内、外、妇、儿、伤科等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现代医学诊疗常规。

4.掌握一般危重急症的中、西医应急处理知识。

5.初步掌握英语听、写、读、说、译知识;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6.熟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及病原生物学等现代医学基本理论知识。

7.了解常用的临床护理、药物配方、预防接种和卫生保健等一般知识。

8.了解卫生法规和基层卫生工作的管理规范与程序。

(三)素质目标1.专业思想巩固,热爱中医事业。

2.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关心病人、勇于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

3.具有认真踏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

资格证书及等级根据国家规定,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后参加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师资格考试,获得执业助理中医师资格证书。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一、课程体系1.课程结构:本专业的课程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分别占总学时的比例为30%、35%、35%;理论课程占课程总学时的65-70%、实践课程占课程总学时的30-35%; 必修课程占课程总学时的80%、选修课程占课程总学时的20%。

2.教学时数:教学总时数控制在1800-2000学时内(理论与实践)。

二、专业核心课程中医基础医学(含中医诊断学及见习、训练): 100-140学时。

系统讲授中医学特点、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学说、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基础理论,系统讲授望闻问切四诊和八纲、病因、气血津液、脏腑辨证,讲授六经、卫气营血、三焦以及经络辨证内容,使学生能初步应用中医基础理论阐释人体生理活动以及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转和防治原则,具备运用中医四诊进行初步临床辨证的能力。

中药学(含饮片辨识): 70-80学时。

系统讲授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基础理论,中药分类、功效、主治、配伍、剂量等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常用中药120味左右,熟悉常用中药80味左右,熟练掌握常用中药的临床应用以及中药汤剂的煎服方法,能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合理地运用中药,具有辨识常用中药材与饮片的能力。

方剂学(含处方训练): 70-80学时。

系统讲授中医方剂的立法、组方、成方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方剂90首左右,熟悉方剂40首左右,培养学生分析、立法和组方的能力,对常见病、多发病,能够较熟练应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确定治法、选定方剂、加减运用,具备正确书写中医处方和中成药处方的能力。

中医内科学(含见习及训练): 100-130学时。

系统讲授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机、临床指征、证候类型、辨证论治原则和具体治疗方法,熟悉病历规范和处方原则,具备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正确书写病历与处方的能力。

针灸学(含见习及训练): 80-90学时。

系统讲授针灸学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100个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手法等,具备运用针灸方法辨证施术治疗相关疾病的能力。

中医妇科学(含见习及训练):60-80学时。

中医妇科学系统讲授妇女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中医妇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指征、证候类型、辨证论治原则和具体治疗方法,熟悉妇科病症基本诊断方法、具备对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辨证论治和处理的能力。

三、教学进程第一学年完成公共必修课程: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医古文等课程;完成专业基础课: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现代医学基础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免疫及病原生物学教学任务等。

第二学年完成现代医学基础的药理学、病理学;完成专业课诊断学基础、全科医学概论、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中医外科学、内科学、中医伤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推拿学等教学任务。

第三学年毕业实习。

其中:中、西医内科学(病房、门诊)实习16周;中、西医外科(病房、门诊)实习12周;中医妇科(门诊)实习3周;儿科(门诊)实习2周;针灸科(门诊)实习4周;推拿科(门诊)实习1周;中医骨伤科(门诊)实习3周;急诊室实习2周;药房实习1周;共实习44周。

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一、专业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总数按专业办学规模以教育部制定的师生比1:16,确定教师总人数,专业师资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人数≥25%,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30%,具有“双师型”素质教师人数≥60%,专任教师中中医药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的比例不低于80%;专业临床课程临床兼职教师不得低于50%,专业课中专任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之比达到1:1,专业课中专任教师具有行业经历(三年以上)教师达到50%。

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专任教师承担至少一门以上的专业课程,授课学时不得低于每周8节课。

二、教学设施(一)实验室及教学实验设备应按照本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与主要课程相适应的教学实验室,购置必要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设备的具体要求参见附表)。

教学实验设备及临床实训设备经费总值应不少于300万元,并且根据学校五年规划本专业招生总数,生均应不少于0.5万元。

实践教学不得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50%。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立与培养中医临床技能相匹配的校内实训室,实训设施齐备,实训项目符合教学计划规定,实训开出率不得低于80%。

应开展至少一项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项目。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与培养中医临床技能力相匹配的校外临床教学、实习基地。

必须应有1所二级甲等以上直属附属医院(中医医疗机构),并且根据学校五年规划本专业招生总数,生均床位数应不少于0.5张。

承担学生实习任务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的设置与管理,应达到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中医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设置基本要求(试行)》的规范要求。

三、教材、图书与数字化(网络)资料(一)教材必修课选用规划教材应达到90%以上;自编教材内容符合教学要求,经专家鉴定同意使用;对于实训课时较大的专业课程要有相对独立的实验、实训指导教材。

(二)专业图书资料学校图书馆必须具有门类齐全的中医药图书资料。

医药类图书资料不少于3万册,其中中医药类图书资料不少于1.8万册;专业期刊的种类不少于15种。

(三)数字化(网络)资料主干课程应有教学需要的CAI课件;核心课程必需建立不少于2门的精品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库,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并不断更新完善。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围绕教学内容,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可设计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临床综合实训课程,融教学做一体,实行任务驱动、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聘请临床经验的丰富医师为专任临床教师,主讲中医学专业各门临床课程,并承担实习带教任务,实现理论与临床的零距离接触。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采取校内各课程考核及校外实习考核的两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考核方式应包括平时考核、实践技能考核以及笔试考试等综合考核。

教学质量评价既包括校内考核,还应吸纳医院考核和用人单位考核评价。

考核内容:全面评价学生职业素质、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

在校期间对学生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各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三方面,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均以百分制计分。

考试课在学期结束时按规定时间进行;考查课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安排;专业临床课及技能课应有技能考核,占总成绩不低于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