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动机理论

认知动机理论

认知论的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 E.托尔曼通过对动物的实验研究提出行为的目的性,即行为的动机是指望得到某些东西,或者企图躲避某些讨厌的事物。

凭借经验,我们还期望通过某些途径或手段来达到我们行动的目的。

这就是期望理论的出发点。

但是,动机理论不仅要解释人是如何被推动的,更要解释他为什么这样活动而不那样活动。

达到目的的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有许多不同的途径,但一个人为什么采取这一条而不选取另一条?这就要追究他是怎样看待事物的因果关系了。

因为人们是根据他们对因果关系的了解而采取达到目的的手段的。

这就是归因理论。

所以期望理论和归因理论可以说是认知的动机理论的连理枝。

期望理论原想解决动机的两个问题:期望什么,即实现目的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目的的价值如何。

E.弗罗姆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提出了期望、效价的□(似然率)、□(效价)数字模型。

简单地说,一个人的努力大小是达到目的的似然率和该目的的效价的函数。

因为效价和似然率成反比,所以似然率等于0.5是最优的。

一个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就采取难度适中的目标。

E.洛克认为目标是动机的决定力量,要高标准才有最高的成就。

不过这个目标一定要是自觉提出的,而且要求具体。

如果只是提出“尽力为之” 这样的笼统目标,结果就不会有提出具体指标时所取得的成绩。

这样,洛克的理论就包含了弗罗姆期望理论中的“工具性”这一要素。

因此,这两种理论并不完全冲突。

如果期望理论可以解释一个人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人们又不得不问:期望又是怎样形成的?归因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

F.海德认为,日常的因果概念并不来自逻辑的推理。

他从完形学派现象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一般人的因果观念来自对复杂现象简单化、笼统化的常识理解。

例如一个人工作成功了,他可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失败了则归因于环境的条件或他人的过错。

所以归因可以分为内源的(如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和外源的(如环境条件或机遇)。

内外源的归因,还可以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两种。

同为内源,禀赋是属于稳定的归因,而努力则属于不稳定的归因。

例如一个人把失败归因于不努力,另一个人则归因于禀赋,这样就会形成两种结果完全不同的动机。

归因于不努力可以用振奋精神来挽回败局;归因于天生一副笨脑袋,便不肯努力了。

显然,归因不一定是真正的原因,但只有主观上所归结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才会规定一个人去怎样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