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主题班会"学问思辨行"演讲稿篇一:学习真谛之“学问思辨行”学习真谛之“学问思辨行”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教育毫无疑问地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育所创造的价值不可估量,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作为促进个人以及国家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教育与学习,二者密不可分,只是后者更侧重于从个人的视角出发,然而两者本质上却发挥着同样巨大的积极作用。
正是由于学习如此重要,从古至今关于学习真谛的思考与讨论才会成为主流社会思潮的永恒主题。
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百家争鸣中,我本人更倾向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精神。
争议总是不可回避的,“学问思辨行”的学习真谛在当今教育制度下难免会饱受争议,或者干脆在功利且崇尚捷径的教育环境下难获一席容身之地。
以一个多月前湖北孝感一中高三学生集体挂吊瓶注射氨基酸备战高考的事件为例,若以这一中国特色奇异现象所折射的教学理念为评判标准,“学问思辨行”的学习方式显然无法立足。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社会环境的现状无法提供“学问思辨行”的生长土壤而否定其存在的价值,正如不能因为不存在十全十美而放弃追求完美的积极心态一样。
在当今教育环境与制度下,如果以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作为评判学习方法优劣的标准,“学问思辨行”的学习方式显然是不划算的,这是因为量化的成绩单无法全面反映学习效果,例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探索过程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生活态度的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就无法以考分量化。
深刻反思,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恰恰是“学问思辨行”的深入探索学习与实践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所收获的开辟性的创造成果在当今科学技术先行的时代,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相反,如果说一份满分考卷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那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人生路,学无止境。
摆脱功利主义和崇尚捷径的教育理念,才能避免坐井观天地以获得毕业文凭作为人生道路上学习的终点。
奉“学问思辨行”为做学问之圭臬,人生求学路才能越走越宽阔。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真谛,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门具体学问上的造诣,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待生活的一丝不苟的态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其登高望远、万千锦绣山河尽收眼底的第一境界,就是对“博学之”的生动形象的表达;其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的第二境界,无疑是对“问思辨”的具体阐述;其豁然通达、有所发现的第三境界便是“笃行之”的实践收获。
如此说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真谛,无疑是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另一种诠释。
言及此,无论是从人类社会进步还是从个人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真谛确实应当被视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指引我们学无止境的人生道路。
王万顺篇二:养成学问思辨行的习惯养成“学问思辨行”的习惯很多人学习把主要关注点放在“学”上,要知道,“学习”的过程关键是在“学习的过程上”,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习”,今天我把这封邮件贴出来,就是想告诉学员们,学习的过程有五个环节“学问思辨行”,而绝大部分人都是在第一个环节上下足了功夫,这和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学校教育也是把“老师教,学生学”作为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其余的四个过程“不爱问,不爱反思,不爱辨明,不爱行动”,造成中国的学生养成了一种奇怪的习惯“老师不教我就不会”!这样的不良习惯一旦养成,这个学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想成为优秀人才就难上加难了。
下面是学员张YM在看到我上一封博客文章后发来的邮件,让我感触颇深,我相信很多学员在看博客的过程中,一定是看完了“觉得非常有道理”后就不了了之了,而一个人想要越来越优秀,一定是觉得有道理后,会问(我有什么不懂的吗?),会思(我会是这样的吗?),会辨(说的真的对吗?),会行(我一定要去做!),会坚持行(我做完以后根据结果一定改进!)接着再“学问思辨行”,形成循环!做家庭教育行业多年,更多的是时候,我们不是帮助学员解决问题,我们是帮助学员养成这样的“解决问题的习惯”习惯,也是“学习过程的习惯”。
张YM已经开始“反思”,我觉得非常好,如果再能进步就好了。
希望张YM再写一篇文章,把以下这几句话重新“学习”一下,在每句话后面加几个问题:“我是怎么理解的?”“我以前错在哪里了?”“我应该怎么去做?1-2-3-4-5”“不明白的就问老师”“我什么时候开始做?”“我做了之后结果是什么?”“我需要改进吗?”。
养成“学问思辨行”的习惯,而不是养成“学”的习惯。
刚刚拜读了您推荐的苏霍姆林斯基《儿童的心灵需要极大的关注和爱护》一文,文章用大量的篇幅、详细的讲解,使人明白了“要用真心去理解孩子、相信孩子去关注而爱护孩子”等道理,三个事例虽已时过境迁,对今天的教育者仍有极强的启发。
为加深对“家长要信任孩子”的理解,暂先把您提示的重要观点摘录如下,提醒自己今后注意。
于是把我的教育武库里所有的简陋兵器全部搬出来向他开火。
(反思:有多少次当孩子“犯错”时我亦是这样黔驴技穷的“开火”?)由于我没有把瓦洛佳的坚定性当作孩子应有的坚强不屈这个好的品质,而是错认为固执不肯悔悟,我便想把他的倔强态度扭转过来。
(反思:很多时候,我都是这样想当然的、自以为是,直奔目标而去。
)教育者不应当是根据某一部公正而抽象的法典来冷静地进行审判的法官……真正的教师要是出于良好的动机而做事急躁,考虑欠周,儿童是会谅解的。
(反思:看来,教育者不能做武断地“法官”,而要尝试做孩子的“律师。
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反思:“平等和尊重孩子”原则是基础。
)这件事告诉了我们,教师多么应该认真地考虑自己的每一句话,自己对学生的每一个意见。
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
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的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
每一个善于深思的教师都知道,如果一个学生(即使是一年级生)确知别人对他的看法比他的实际情况要差的话,那么他的自尊心会遭受多大的损伤。
反之,如果儿童知道并感受到教师和集体是看到他的个人优点并加以赞许的话,那么他就会努力做得更好。
实质上,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
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反思:孩子的心理是多么纯净,在成长中需要我们的呵护,保护他的上进心、个人自尊感,违背了这个规律,他就会想向你不愿期待的方向发展。
)一生中不犯错误的人是很难找到的;在形成道德面貌的童年时代,犯这样那样错误的可能性更大。
再说,儿童的错误行为,是不可以跟成人的类似行为相提并论的。
(反思:以前自己很少意识到,总是怕孩子犯错,想想也是,“一生中不犯错误的人是很难找到的”,成人尚难以做到的事,怎么能去要求孩子?家长不宽容,怕出错,就会要求和包办,孩子丧失了宝贵的“体验”机会,责任感不就会愈来愈少了吗?家长无意识间做了“神偷”。
)有时候,儿童没有感到成年人对他的尊重,却又不善于证实自己具有好的道德品质,于是他就设法找点什么事让人注意到他,结果人们注意到的往往是他的不良行为。
(反思:我的孩子是这样的吗?)儿童的无害的淘气行为,渐渐变为严重的过失;孩子的懒散渐渐发展到好逸恶劳。
(反思:铸错不小,看来最终还得回复到纠错当中,用真爱唤醒孩子,任重而道远。
)关注和爱护并不是宽恕一切和无休止的说服。
并不真正关心儿童命运的善心,跟漠不关心一样,都是冷酷无情的。
真正的关注和爱护是去培养并巩固儿童的优良道德品质。
(反思:未来要这么做)篇三:演讲稿(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在一天天的工作磨砺中,我迅速成长起来:在临床查房时,由最初的不知所措到得心应手;在全院大会诊结果讨论中,由开始的结结巴巴到自信满满;在温馨的用药咨询室里,看到患者在我不厌其烦的用药指导后,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在电话里,为本院的临床医师提供准确的用药信息,听到那一声声发自内心的感谢……这些收获,无疑都是我最为宝贵的财富,它让我体验到了作为一名临床药师的职业幸福。
就这样,在一次次历练中,我不断地更新对临床药师的理解和认识,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药师成了我不懈的追求。
因为理解,所以选择;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临床药师,把我的工作和学习紧密融合在了一起。
我知道,一位真正优秀的临床药师不仅需要丰富的药学知识,还要紧跟临床医学和药学的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临床药师或许没有药品销售人员的高薪,也不像研发人员那样成果卓越,更不像临床医师那样拥有无数的荣誉,但在构建人类健康大厦的伟大事业中,我们同样至关重要、必不可少。
作为一名临床药师,我们有着来自医院、社会、患者对于我们的期待,期待我们承担用药安全的责任,承担用药不良反应监测和预防的责任,承担推动治疗药物优化,减轻患者负担的责任,面对种种期待,我倍感任重而道远。
临床药学之路并非坦途,临床药师注定是一个永远学习、不断开拓,毕生进取的职业。
我选择做一名临床药师,选择把临床药学事业,作为我放飞理想的起点,选择和所有临床药学室的同事一起,为临床药学事业更加光明的未来而拼搏。
我要用自己的理想和热情,去实践着捍卫生命尊严的诺言。
怀着这样浪漫的情怀,我将在药学的天空且行且思,且思且行,执着追求,追逐着阳光,追逐着梦想。
篇四:学问思辨行一体化高效课堂研究《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开题报告曲阜市息陬镇春秋中学刘震一、课题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1、研究背景从近十年的素质教育探索反馈信息来看,我们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现在老师们都在努力探索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但由于受到升学制度,就业制度及当前教育的功利性等各种因素的制约,现在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仍然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的教育功利性正成为素质教育的巨大障碍!教育教学改革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同时对教学科研与改革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到实处,如何把有限的课堂变成自由、开放高效的课堂,如何排除功利主义的干扰、把课堂教学真正变成高效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便成为广大教师探索的重点。
据现行的各科《新课程标准》都提出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