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失业补助政策的现行做法及局限性一、大学生失业补助制度近几年,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钩、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以及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等原因,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失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各级政府也意识到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而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大学生失业补助政策。
(一)国家大学生失业补助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49号)提出“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
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
”“对于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者,由民政部门参照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给予临时救助。
”这是国家首次提出按照城市低保标准给予贫困大学生临时救助。
2006年,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等十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6]8号),明确规定各地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
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到各类人才和职业中介机构登记求职,政府举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应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有就业愿望的应届毕业生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可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和人事部门应免费提供专门的就业服务,组织其参加职业培训或就业见习。
高校毕业生因短期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民政部门要及时按照有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
(二)辽宁省大学生失业补助政策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 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49号),做好辽宁毕业生就业工作,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若干政策的通知》(辽政发[2003]26号)规定毕业生回生源地半年以上仍未就业的,可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证明到户籍所在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
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要纳入城镇就业和失业统一管理。
对于因患病等原因6个月内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的,可持学校证明,由各地民政部门参照当地城镇低保政策标准,给予临时救助。
2004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又发布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若干政策的补充通知》(辽政发[2004]21号)强调做好未就业大学生的登记、培训工作。
高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的,可到居住地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农村毕业生到县级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进行失业登记,领取失业证。
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凭失业证,可享受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可免费接受1次就业前的岗位应用技能培训或“订单式”培训。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07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辽政办发〔2007〕40号)提出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加大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指导和服务。
08《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强调县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临时救助和就业后社会保险参保等工作,依法确保失业毕业生的基本生活。
(三)其他各省市的大学生失业补助政策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49号)之后,其他各省市的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也相继出台,例如广东、南京于2006年把失业大学生纳入低保政策。
2006年9月,武汉市民政局发布消息,凡是没找到工作且生活困难的大学生,均可在其户口所在地基层民政部门申领低保或临时救助。
《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失业补助金申领发放暂行办法的通知》(冀劳社[2007]55号)规定,高校毕业生持《居民身份证》等有效证明,到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
失业补助金标准为高校毕业生户籍所在地的市、县(市、区)失业保险金最低标准的90%,但不得低于同级民政部门规定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失业补助金的领取期限最长为6个月。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粤府办[2009]34号)提出改革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办法。
高校毕业生离校时仍未实现就业的,可到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办理失业登记,领取《广东省就业失业手册》,凭《广东省就业失业手册》享受各项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
登记失业6个月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可按失业保险金标准按月给予临时生活补助,最长不超过6个月。
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自登记失业当月起即可按月申领临时生活补助。
具体申领办法由各地参照失业保险金申领办法制订。
二、大学生失业补助政策的局限性现行的大学生失业补助政策,有的省市完全按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来操作,有的省市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略有差异,如覆盖对象包括非困难家庭的失业大学生,全部或部分资金来源于失业保险基金,失业补助金标准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无论采取那种方式,现行的大学生失业补助金政策都存在很多问题。
1.低保政策覆盖范围有限。
大学生“低保”政策并没有和以前的“低保”政策有什么不同。
大学生和一般人一样,要符合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才能领取“低保”。
按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享受低保待遇的条件的规定——“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而生活发生困难”,如果失业大学生的家庭人均收入经审查确实低于当地低保标准,那么他们自然应该享受低保,贫困家庭的失业大学生本来就涵盖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内。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也只是为失业大学生的最低生活保障“兜底”,大多省市的非困难家庭的失业大学生是不能领取失业补助金的。
2.对失业大学生回原籍进行失业登记的规定阻碍了大学生的流动性。
各省市都规定失业大学生“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城镇户口大学生到入学前户籍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进行失业登记,而农村毕业生要到县级劳动保障工作机构领取失业证。
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凭失业证,可享受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
这种失业大学生回原籍进行失业登记、享受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的政策规定,阻碍了大学生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当前大学生为了寻求理想工作而跨省市流动的行为相矛盾。
3.失业大学生申领失业救助金的程序繁琐,条件苛刻。
按照政策的要求失业毕业生首先要到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由之介绍就业。
如果对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安排的两次就业都觉得不合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才会出具相关的失业证明。
拿到失业证明的毕业生才可以向街道或县级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或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符合低保条件的毕业生提出申请后,还要由居委会上门进行调查。
最后,经街道审核和民政局公示后,才能申请成功。
4.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可能会伤害大学生的自尊心。
脆弱而敏感的大学生,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难堪,申领低保会更让他们感到没有颜面,在社会阶层中本来处于较高阶层的大学生因为申领低保而降为弱势群体,是大学生自身及其家人都无法接受的。
低保政策属于社会救助制度,需要通过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才能享受低保待遇,“张榜公布”、“民主评议”使饱受求职挫折的大学生更加难堪。
失业大学生心理上无法接受低保救济,不会为了每月几百元的失业补助金而牺牲颜面,更担心亲戚、朋友也会因此瞧不起自己。
本来就繁杂又使失业大学生很没面子的申请程序,会使大多数自尊心很强的大学生不去领“低保”。
在武汉、南京、烟台等地,大学生低保政策出台之后的一段时间甚至三年内都无人申领低保,更加说明了这个问题。
5.现行政策未能充分发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功能。
失业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并不在于基本生活保障,而是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而大学生失业救助制度偏重其生活救济,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功能明显不足。
基本的生活补助甚至不能维持大学生的基本生活,寻求工作的交通费、住宿费等没有保障。
相关的职业培训、就业指导没有很好地落实。
培训人员的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单一的培训不能满足技能不同、对工作的期望值不同的失业大学生的不同需求。
公共就业服务人员数量有限,不可能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训。
6.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大学生失业补助金不符合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目前有的省市以失业保险基金支付部分或全部大学生失业救助金。
在广东,登记失业6个月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可按失业保险金标准按月给予临时生活补助,最长不超过6个月。
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自登记失业当月起即可按月申领临时生活补助。
临时生活补助资金由就业专项资金列支,并按有关规定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部分安排部分资金,转入就业专项资金。
河北省的失业补助金是在失业保险基金“其他费用”项下列支的。
但是按照《失业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1) 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的;( 2) 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3)已办理失业登记, 并有求职要求的。
”按此规定,刚刚毕业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从未缴纳过失业保险金, 是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的。
因此这些省市动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失业补助金的做法是违背社会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的。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由于大多省市的大学生失业补助政策只针对困难家庭的失业大学生,再加之失业大学生需要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申请失业补助金程序繁琐、失业大学生碍于面子问题不愿领取低保等原因,符合低保条件的失业大学生中也只有很小一部分人领取了低保,因此失业补助金制度并不能很好地对失业大学生发挥作用。
为了保证制度的公平性,大学生并不能因为其身份而在低保制度中享受特殊待遇,失业补助金制度所需资金应由各级地方财政予以支付,不能占用失业保险基金,失业补助金的管理方法、待遇水平应和其他困难群体一样。
所以笔者建议帮助失业大学生度过暂时难关的方法应该是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自愿性的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
作为一种“兜底”制度,大学生低保政策还是必要的,未参加大学生失业保险、符合低保条件的失业大学生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而参加大学生失业保险的失业大学生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要发挥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政府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建立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