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全球通史》中写到:“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材料提及的“这场运动”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C.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下列城市按被迫开放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杭州②广州③天津④南京A.④②③①B.②④①③C.①③④②D.②④③①3.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福州等地的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洋钉子、洋纱等用品在距离这些城市较远的乡村都有出售,而且货量充足。

这种状况表明()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了B.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C.近代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惠及乡村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4.近代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19世纪90年代与19世纪40年代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A.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扩大B.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C.索取中国赔款的数额加大D.列强获得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5.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到《中华民国约法》,最本质的变化是A.改民主共和为君主立宪B.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C.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D.改“民主”为“专制”6.下图所反映的两个历史事件在推动中国近代进程中的共同之处在于()A.从技术层面推动中国近代化B.从政治制度层面推动中国近代化C.从革命层面推动中国近代化D.从思想文化层面推动中国近代化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这种民族感情的集中体现是: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8.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9.清政府和西方侵略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革命,始于()A.三元里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10.下图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时间轴。

其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于()A.A B.B C.C D.D11.下列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B.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计划C.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D.重视发挥农民革命作用12.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顽强抗击侵略者;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左宝贵血战平壤;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聂士成血洒八里台。

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主线最准确的概括是()A.西方侵略史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D.西方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13.“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翻。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人物是()A.关天培B.林则徐C.邓世昌D.李秀成14.历史漫画往往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从而揭示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

下图漫画出现的背景是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B.《北京条约》签订之后C.《马关条约》签订之后D.《辛丑条约》签订之后15.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由此,反映了新文化运动A.主张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准备C.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D.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16.下列口号最能反映出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的是()A.“废除二十一条”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17.历史学家把百年前的某历史事件视为“分水岭”,它“将八十年的旧民主时期和新民主时期分开。

这一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维新变法C.五四运动D.新中国成立18.1931年秋,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均将(东北地理教本)作为通用教材。

该教材虽以东北地理为题,但着重谈东北历史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关系。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A.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巴黎和会的召开C.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D.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东北19.1841年林则徐有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最能证明林则徐预言的是A.逼迫清政府焙偿白银4.5亿两B.攻占北京减.火烧圆明园C.割占中国领土150多片平方千米D.割占辽东半岛,索银二亿两20.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同之处是()A.都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B.都建立起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C.都提出了明确的政治纲领D.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21.我们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依据是A.两次战争的性质和目的相同B.英国都是发动战争的元凶C.都从进攻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开始D.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22.1844年,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1853年,定都天京之后,他又颁布法令称:“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对这一变化的理解()①随着地位的变化,洪秀全难以抵制封建思想的侵蚀②太平天国政权已不能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和要求A.①②都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C.①不正确②正确D.①正确②不正确2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已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的签订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24.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也是一个学习西方的过程,经历了“始而言技(技术)”、“继而言政(制度)”,“进而言教(思想)”的过程。

下列对近代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②康梁维新派主张“三民主义”③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④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A.④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5.一个曾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说,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黄金国……其中许多人都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

”这一情形开始于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二、材料综合题26.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中国人民抗争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材料二: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

1894年—1895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

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三: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清政府却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收到了一份“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请你判断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南京条约》的各项条款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目的)的是哪一个条款?(2)材料一中,英国资产阶级的愿望并未实现,为此,英国又发动了哪场侵略战争?战败后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哪两个条约?(3)材料二中“三军败绩”指的是中国在哪次战争中失败?从材料中可知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材料三中清政府“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跟哪场战争有关?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5)从这些战争的结局中,我们得到哪些认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会议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増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四川教育出版社材料二(会议)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据材料一、二,说说这两次会议在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材料三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カ,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党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四邓小平同志二月二十四日关于对外开放和特区工作的重要谈话,以及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就此提出的贯彻落实的意见,是发挥沿海大中港口城市的优势,开创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新局面,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较好,势必要先行一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3)根据材料四,归纳沿海港口城市“先行一步”对外开放的目的和原因。

材料五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材料六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

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

——摘编自《邓小平年谱》(4)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个“一百年”的起始时间。

(5)根据材料二,指出为实现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在1978年作出了怎样的决策。

为使广大农民“日子好过”,党和政府在农村进行了怎样的改革?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

……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

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

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

……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法国大作家雨果材料二:“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便继以私人抢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