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领导环境与文化备课讲稿

第四章-领导环境与文化备课讲稿

第四章领导环境与文化第一节领导环境的基本原理一、领导生态系统与领导环境(一)领导生态系统1.领导生态系统的含义领导活动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其基本要素为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环境。

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环境之间构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

(二)领导生态系统中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1.领导者领导者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选举、任命、聘用或由群众推举出来的,能够指导和协调组织成员向着既定目标努力的、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

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居于中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领导者是一个组织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发动者和推动者。

按产生方式的不同,领导者可分为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两种类型:正式领导者拥有组织指定的正式职位、权力和地位,其主要功能是通过领导活动达成组织目标。

正式领导者可以运用合法的权力来影响下级的思想和行为,必要时甚至可以采用权力的消极形式影响下级。

非正式领导者是指在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中,由组织内成员自发推选的领导者,其领导地位主要是依靠个人才能和魅力赢得的。

他们的主要作用是协助组织成员解决个人化的问题、协调成员间的关系、充当成员的代言人等。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当集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于一身。

2.被领导者被领导者是指在领导活动中执行具体决策方案、命令、任务,实现组织目标的具体执行者。

被领导者是相对于领导者而言的,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相对被领导者,即相对于下级而言是领导者,相对于上级而言是被领导者;二是绝对被领导者,即在一切社会组织中不担任任何领导职务、不掌握任何领导权力、不承担任何领导责任,完全接受领导的人。

3.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互动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是领导活动中的基本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协调统一又矛盾冲突。

它们的互动关系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领导者对下属的工作能力和业绩给予认可,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领导者通过及时了解和掌握下属的需求并对下属的需求予以适当的满足;领导者通过经常有效的沟通,与下属分享信息,帮助下属了解组织对员工的要求、明确工作努力的方向。

第二,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领导者的决策效能有赖于被领导者执行与实施的程度;领导者权威的大小取决于被领导者心理认同的程度;被领导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领导者的命运。

(三)领导生态系统中的领导环境1.领导环境的基本含义领导环境是指制约和推动领导活动发展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它与领导、领导者共同构成了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

2.领导环境的基本特征(1)客观实在性和部分可塑性的统一所谓领导环境的客观性,是指领导环境所具有的不以任何个人或组织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

环境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领导者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而不能有所作为。

领导环境不但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部分可塑性。

所谓可塑性,即环境的可改造性。

(2)多样性与类别性的统一第一,构成领导环境的因素、条件是多方面的。

第二,领导环境对领导活动的作用性质和影响强度也具有多样性。

(3)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领导环境的稳定性首先是通过其自然地理环境的固定性来实现的;此外,稳定性的实现还需要以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社会制度的稳定为条件。

领导环境发展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领导环境构成因素自身的矛盾运动,它是造成环境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领导环境变化的另一个原因是领导活动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

(4)连锁性与定向性的统一所谓环境的连锁反应是指当某些环境因素C作用于领导行为A后,环境因素C与领导行为A 又构成新的环境因素作用于领导行为B,C、A、B又构成新的环境因素作用于领导行为D,由此形成环境与领导的因果链条。

所谓环境的交叉反应是指环境C作用于领导行为A、领导行为B和领导行为C,领导行为A、领导行为B、领导行为C分别以对方为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所产生的状态连同环境C,交叉对领导行为D发生作用。

(5)常规性与突发性的统一领导活动的环境因素由于上述的稳定性特征二表现出一定的确定性。

但是,也有相当多的环境因素的出现、变化具有突发性,往往出乎领导者的意料之外。

二、领导环境的发展和改善(一)领导环境发展的含义和目标领导环境的发展,是指领导主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适于发挥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全新环境条件,实现领导环境的优化乃至创新。

领导环境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对领导环境的改造,降低领导活动成本,促进领导目标实现,提高领导效能。

(二)领导环境发展的原则第一,科学性原则。

第二,层级性原则。

第三,超前性原则。

第四,系统性原则。

(三)领导环境发展的过程领导环境发展的过程包括认识环境、适应滩和改造环境三个方面,具体而言是指: 1第一,认识环境。

认识环境,就是领导者在周密调查的基础上,对领导环境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研究分析,把握客观环境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正确认识环境是开展领导工作和改善、发展领导环境的前提。

第二,适应环境。

适应环境,就是领导者在认识和熟悉领导环境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环境的特性和要求,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开展领导工作,使领导活动符合领导环境的情况及发展规律。

第三,改造环境。

改造环境,就是领导者在认识环境、适应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环境条件向有利于实现领导目标的方向转化,最终实现领导环境的优化和创新。

第二节领导环境的比较分析一、领导环境的层次划分以组织为边界将领导环境从层次上划分为内部领导环境和外部领导环境。

外部领导环境,是指组织外部对领导活动发生影响和作用的各种有效因素的总和。

内部领导环境,是指从事领导活动的组织或群体在领导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领导氛围。

二、外部领导环境(一)外部领导环境的基本含义外部领导环境是领导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领导活动中所有能直接、间接地参与或影响领导行为或领导过程的外部有效因素的总和。

(二)外部领导环境的层次外部领导环境对领导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具有层次性、方向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下列十个层面:第一,政治层面。

第二,经济层面。

第三,文化层面。

第四,社会层面。

第五,教育层面。

第六,技术层面。

第七,法制层面。

第八,自然资源层面。

第九,人口层面。

第十,国防层面。

(三)对几组外部领导环境的分析1.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第一,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领导者进行行为选择时,可能面对的总的政治状态。

它包括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政治体制,党政关系状况,政党制度,执政党的权威与作风,阶级与阶层结构,利益集团的构成与活动状况,政府的结构、功能与功效,政治稳定程度,政治民主化程度与状况等。

第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领导者可能面对的并作为资源利用的总的经济状态,即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与运行状态,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等诸要素的总和。

第三,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领导者可能面临的总的文化状况,它是一国或一个地区教育、科技、道德等的总和。

2.机构性领导环境、制度性领导环境、决策体制性领导环境(1)机构性领导环境机构性领导环境本意泛指机关、团体或其他工作单位。

不同功能的机构组合在一起构成开展领导活动的机构环境。

影响机构性领导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机构数量、机构功能和机构性领导环境要素的结合模式。

第一,机构数量及其变化。

机构数量随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呈现出U型的变化趋势。

第二,机构功能及其变化。

不同的机构具有不同的功能,即使同一机构也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承担不同的功能。

第三,机构性领导环境的结合模式。

在机构数量、功能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机构性领导环境要素的结合模式,也会对机构性领导环境产生影响。

(2)制度性领导环境制度性领导环境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社会体系性制度,它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体系。

二是规模法度性制度,即路线或政策性制度。

三是程序准则性制度,即在一定机构设置的基础上,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为准则。

这层含义的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规模法度性制度和程序准则性制度是以社会体系性制度为基础产生的,程序准则性制度是以规模法度性制度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因果关系决定了三种制度在对领导活动产生影响的时候会有所差别;二是社会体系性制度、规模法度性制度和程序准则性制度变化速度不同,三者的变化难度依次减小,而变化频率却依次增大;三是社会体系性制度、规模法度性制度和程序准则性制度与组织机构的关系不同,基本的情况是社会体系性制度、规模法度性制度决定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而程序准则性制度往往需要由行政组织的机构来决定。

(3)决策体制性领导环境决策体制是决策机构及决策规范的制度性总和。

它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决策的制定者是谁,决策的任务是什么,构成体制的各个系统或机构之间的关系如何,决策者应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规范等等。

决策体制性环境是由下面两方面的内容组成的:首先,内部的决策体制,它包括决策中枢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信息系统、决策执行系统、行政监督系统。

其次,外部的决策体制,它包括宪政决策体制和党政决策体制。

三、内部领导环境(一)内部领导环境的含义内部领导环境,是指组织内部对领导活动产生制约和推动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即领导活动发生的具体的内部环境。

与外部领导环境相比,内部领导环境也可以视为一种微观层面的环境类型,因此也可称为微观领导环境。

(二)内部领导环境的主要内容第一,职位权力。

职位权力是指与领导主体的职位相联系的正式职权以及领导主体从其上层和整个组织、群体各方面所取得的支持的程度。

第二,任务结构。

任务结构指的是任务的明确程度和对任务的负责程度,是下属成熟度的重要表现之一。

第三,领导关系。

第四,组织的性质与类别。

第五,组织的物质和经济基础。

第六,领导者的特质。

领导者的特质是对领导者知识、经验、技能、气质、性格等综合特征的概括。

四、外部领导环境与内部领导环境的相互作用组织系统的开放特性,决定了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必然处于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

在多数情况下,组织的宏观指导思想和总体战略反映外部领导环境的要求和制约,而领导活动的具体规则、行为方式和策略思想则反映内部领导环境的要求和制约,二者都具有动态性的特征,表现为一个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动态的变化过程。

内外环境的互动方式和互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组织发展和领导有效性的重要变量。

一般说来,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外部领导环境对内部领导环境产生压力和制约作用。

组织要想保持新鲜、持久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变革。

而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制约性往往成为一个组织革新的原动力,成为组织自觉优化和改良内部环境的力量源泉。

第二,内部领导环境对外部领导环境存在着适应和抵制的两重性。

外部环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内部环境变革的内容和方式,但是二者的转变并不总是协调一致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