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题(修改补充版)一、填空1、英国经验美学从人的主观感觉来寻找美,认为美是愉快的,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
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一样,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从产生、发展到终结,大致经历了17-18世纪。
是大陆理性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
答案:休谟、鲍姆加登2、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大陆理性主义美学、法国启蒙运动美学,三者同时出现于18世纪,这是西方美学思想高度繁荣和发达的时期。
在此基础上,以康德、、谢林、歌德、等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总结了当时美学的成就,把美学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建立起德国的古典美学体系。
鲍姆加登最初提出“美学”这个名词,并希图把“美学”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称为美学之父。
答案:黑格尔、席勒3康德的《》于1790年出版,以后席勒写《》、谢林写《艺术哲学》,到黑格尔的《》3卷,标志了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全盛时期。
答案:《判断力批判》《审美教育书简》《美学讲演录》4、明确地将崇高作为一种美感经验形态提出并与优美对立起来加以讨论的,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
答案:博克5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都对喜剧的笑进行了探讨研究,如的“突然荣耀说”,柏格森的“”说,康德的“”说等等。
答案:霍布斯生命机械说预期失望说6、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流派。
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真正代表者是及其学派。
注重“真”,朴拙为美。
答案:儒家、庄子7、西方美学史上对悲剧进行解释的几个主要理论: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和“净化说”,的“冲突说”和“永恒正义说”,的“酒神精神说”以及雅斯贝尔斯的“存在悲剧观”。
答案:黑格尔、尼采8中和、、意境等范畴,是中国人在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在长期审美活动基础上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基本审美形态。
9、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答案:趣味、王国维10、中国当代美学家主张美在“主客统一”说。
吕荧、高尔泰是“”说的代表。
答案:朱光潜、主观说11、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是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
答案:《大希庇阿斯篇》12、公元前 6世纪的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宇宙的和谐。
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
和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的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13、审美发生的四种理论是__ __、__ __、巫术说、__ __ 。
14、西方美学史上曾将悲剧划分为:__ __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和存在悲剧。
15、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曾发现艺术与游戏的类似之处,18世纪德国美学家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中,也提到过“自由游戏”的概念,但是,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则是18世纪德国美学家__ _。
16、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这同样是一种具有久远历史的观点。
这一派理论中影响最大者首推__ _的观点。
17、__ _说是20世纪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其主要的依据来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
18、劳动说作为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也有很多信奉者和支持者,苏联美学家__ _关于劳动与审美及艺术之间关系的论述,对我国美学界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18、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__ ___ .19、中和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强调适度,主要包括:第一,__ _适中,第二,人格精神的和谐,第三,__ ___的和谐。
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
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20、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应当是_ __年,以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的《》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21、西方美学史的基本特色,在于它始终被当作哲学的一个分支或者组成部分来看待,并与哲学史一起经历了从“本体论阶段”到“_ __”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
22、_ __美学不仅是认识论阶段的美学高峰,而且也是古希腊以来西方美学的一个高峰。
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美学家,如康德、席勒、黑格尔等。
23、当代西方美学的语言学转向既体现在_ __美学一脉中,又体现在科学主义美学一脉中。
24、朱光潜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为此,提出了“_ _”说为主客观的统一找到了这个中介物。
李泽厚在美的发展问题上提出了著名的“_ _”说25、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由_ _ 、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构成的。
26、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_ _、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所谓惊异:_ _ ;所谓_ _: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所谓澄明:_ _ 。
27、任何一种审美对象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都必须以一定的客观物质材料作为其现实存在的必要条件。
一般来说,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构成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和_ _ 。
28、1853年,_ _ 出版了《丑的美学》,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
二、判断(略)三、名词解释1、“有意味的形式”答案:“有意味的形式说”是由20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来的。
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这种学说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这是一种从艺术本质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
2、悲剧答案:指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
在冲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遇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3、中和答案:“中和”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审美形态之一。
主要体现为情感的适中,人格精神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也是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根本精神。
4、审美趣味答案:。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5、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6、喜剧答案:以智力性因素为基础,对生活事物与艺术对象中本质与现象、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之间的错位或乖讹的发现与揭示,并通过顿悟式的笑来完成对不合理因素的批判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颂,最终达到对自我的肯定。
7、“心理距离说”答案:西方美学家布洛提出心理距离说,主张在审美时,人与对象应该保持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心理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
8、艺术想象力9、审美理想答案: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理念,具有形象性的特点。
它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高层次、高品位的审美追求。
10、鲍姆加登答案:德国哲学家,美学的创立者。
1735年鲍姆嘉登发表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首次提出美学的概念;1742年开他始在大学里讲授“美学”这门课程,并于1750年和1758年正式出版《美学》第一卷和第二卷。
在这部著作中,他初步规定了这门科学的对象、内容和任务,确定了它在哲学科学中的地位,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鲍姆嘉登因此被尊为美学之父。
11、《美育书简》答案:是1795年席勒发表的著作。
在书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12、审美需要答案: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13、游戏说答案:席勒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
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他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14、集体无意识说答案: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艺术家正在它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这种学说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也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
15、《判断力的批判》答案:《判断力的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代表作,此书重点分析美和崇高两个范畴。
康德把崇高与美作为两个对立的审美范畴。
认为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是直接单纯的快感;而崇高的对象既无形式又无限制,它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心里。
崇高感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并与人的理性观念密切相关,由此他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的重要命题。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16、生命机械化说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
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滞、机械化的。
喜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
这种说法不能囊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17、审美发生劳动说18、气韵答案: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特征是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动,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19、自然的人化答案:人化自然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马克思以此来描述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被人社会化、人化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与人的关系从完全“异己的、对立的”关系,转化为被人类所认识、改造、利用、支配的关系,自然界在越来越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人化了的自然,人由此确立自己的存在。
自然的人化使人得以从审美的角度把握自然,自然界因此而具有了审美上的意义。
20、艺术品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的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最高层次的审美对象。
21、审美形态指在审美活动中展现出来,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四、简答1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案: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就是说,审美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生命活动。
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