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大赛 计算书
作用为,参考模型动力计算简图:
可得到: F1=13.2N,F2=22.4N,F3=31.8N,F4=41.2N 各层竖向荷载为原来一半: N=0.5G=0.5×32=16(N) 各层水平地震作用为原来一半: P1=0.5F1=0.5×13.2=6.6(N) P2=0.5F2=0.5×22.4=11.2(N) P3=0.5F3=0.5×31.8=15.9(N) P4=0.5F4=0.5×41.2=20.6(N) 所以根据简化后整个结构的受力情况,由结构力学求解器可得到结
作品名称:哥特之居 参赛队伍: 梦 之 队 成 员:组长:张会彬、
组员:潘卫兵 胡攀 廖高建 高永强 杨潘潘 王聪超 张少飞
目录 一、设计说明 ………………………………………………… (3) 1、方案构思 ……………………………………………………(3) 2、结构选型 ……………………………………………………(3) 3、结构特色 ……………………………………………………(4) 二、设计方案 …………………………………………………(4) 1、设计基本假定…………………………………………………(5) 2、主要构件材料表………………………………………………(6) 三、结构设计计算 ………………………………………………(6)
1、方案构思
模型主要承受竖直荷载和较大的水平动载,竖直荷载较容易满足, 水平动载对结构的刚度要求较高,同时要求结构有较强的抗剪能力。
(1)本结构主要构思是想利用四根柱子的轴力来抵抗荷载的作用 和地震作用。
(2)设计的总原则是:尽可能的利用细杆来提高柱子的承载力, 并利用木材的抗拉性能,及抗压性能来抵抗荷载的作用。
写在篇尾的话: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准备,从构思到设计再到动手建造,让我们在思 考中收获成长;在实践中体味快乐。
当然,在这之中也历经了重重考验,但计算的繁琐和施工的难度并 没有动摇我们参赛的决心。一次次改良,一次次完善激发着我们的热 情。每当看到模型质量减轻、承载和抗震能力提高的时候,我们欣慰不 已,信心满满。此次比赛学院领导老师十分重视,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我们深感荣幸。
剪力图:
弯矩图:
: N/mm2 N/mm2 显然小于板的承载能力,所以强度足够
四、总结 1、制作模型比设计模型更重要 我认为任何一种合理的结构,只要能够制作好,它的承重就应该是 没有问题的。如果是没有制作好,即便是最好的结构,在加载时也将不 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态度决定一切 我觉得我们在这次结构设计中没有用一个好的态度去制作模型,每 天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只要两天能够制作一个模型就好。到最后,模 型是做了不少,但是,没有一个做的好的,不是歪得歪,就是扭得扭。 所以制作时,一定要抱着真正比赛的态度去做,这样才会有效果。 3、懂得变通 在制作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尝试,不断的该井模型,这样在比赛时才 能够拿出好的作品。 4、我们没有差别和差距 们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我们和他们没有差距和差别,这样才可以 赢得胜利。
在遵守原则的前提下,我们综合考虑各个因素设计的“哥特之 居”具有以下三个创意点:
创意点一 根据地震剪力倒三角的分布规律,在设计时我们在柱子 上设置了横向加固木材圈相当于“箍筋”的作用。
创意点二 施加预应力——在结构基础上,进行斜拉杆的粘结,卸 载之后即产生预应力,可以增加柱子的刚度。
创意点三 在整个结构与底板的粘结处采用充实木条的底端以增加 粘结面积,并且在低端采用立体方形粘结底板与柱子,以便保证此粘结 端成为刚性节点。从而保证整个结构的稳定性。
在柱内增加了斜撑小三角形,成为我们结构一大特色。 (3)主梁与次梁杆之间相交时,节点通过端点延伸木条粘结,用
胶水加固,这大大提高了斜梁的稳定性和强度。
二、设计方案 在经过小组成员多次探案跟调研后,作出以下设计方案: 1、设计基本假定
(1)竹条材质连续均匀。 (2)柱、梁之间的节点按刚节点计算,支座为固定支座。加载时
竖直静荷载为均布荷载作用在整个楼板面上,然后传递与次梁,主梁, 柱子(假设为轴心受压)。
(3)杆件计算时采用材料力学及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相关计算模 式。
2、模型结构图
3、主要构件材料表及相关系数
(1)、主要承重柱,受力横梁,次梁,撑杆尺寸与数量表。
标
形状
长度
数量 备注
号
柱
子
1650mm
8
截
面
主
梁
180
3、结构特色 这个名为“哥特之居”结构是在我们制作结构对结构进行试验的多 次循环反复而后的出来的结构,它凝聚了所有的试验所得的经验。 它的优点: (1)从结构的外形上看,我们选择正四边形作为主体形状,受力 均匀,加载方便,有效利用空间足够大。 (2)针对结构的受力特点和位移情况,选择正四边形柱子,并且
然斜杆、横梁等构件有利于整个结构的稳定性,所以整个结构的稳定性 足够
2、 梁的强度校核
根据由结构力学求解器所得到的轴力图,剪力图、弯矩图只,易知 梁的最大弯矩为N,,
N/mm2 N/mm2
显然强度足够
3、 板的强度校核
板的强度校核采用混凝土设计原理中的相关计算方法
板上等效的线荷载为
所以板的剪力图、弯矩图如图所示:
工程力学09级1班4组 2012-4-12
参考文献 1、材料力学(第二版),单辉祖,2005,高等教育出版社 2、结构力学(上,第三版),龙驭球,2007,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3、土木工程荷载与设计方法,张学文,罗旗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 4、李章政,熊峰 建筑结构设计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 5、裴星洙,张立 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计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6、木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5-20037; 7、王社良 抗震结构设计,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静力分析 ……………………………………………………(9)
2、内力分析 (10)
………………………………………………
3、计算简图 …………………………………………………… (12)
四、总结 (13)
…………………………………………………………
参考 (13)
…………………………………………………
致谢 (14)
构的轴力图,剪力图,弯矩图分别如下图所示
弯矩图 单位N·mm
轴力图 单位 N
剪力图 单位 N
2、强度校核 (1)柱的强度校核
20mm 6mm
x
几何特性 面积 A=6×20=120(mm2) 惯性矩 I=20×63/12=360(mm4) 抗弯截面模量 W=20×62/6=120(mm3)
a、抗抗剪强度验算
8
截
面
次
梁
180mm
8
截
面
斜
杆
15mm
10
截
面
此
细部构
件用于
9mm
20
斜杆与
细
柱子的
部
连接
构
此
件
细部构
件用于
6mm
12
柱子与
梁的连 接
(2)、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
抗拉强度
顺 纹
70 N/mm2
橫 纹
2 N/mm2
弦 向
———
3、铁块分布表
抗压强度 60 N/mm2
———
———
抗剪强度 5.7 N/mm2
根据由结构力学求解器所得到的轴力图,弯矩图知 N N.mm
所以由材料力学的相关计算公式:
由弯矩产生的截面最大弯曲正应力为:
N/mm2
由轴力产生的截面最大正应力为:
N/mm2
故截面最大压应力为:
N/mm2
因为 N/mm2
所以抗压强度足够。
同理,截面最大拉应力为:
N/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m2
因为 N/mm2
所以抗压强度足够
柱子的轴力图如图所示: 引入截面的惯性半径 a、第一层稳定性校核 =272.4>N=125.48N 所以第一层稳定性足够
b、第二层稳定性校核 =93.6N>轴N=57.82N 所以第二层稳定性足够 c、第三层稳定性校核 =52.8N>轴N=51.77N 所以第三层稳定性足够 d、第四层稳定性校核 =27.6N>轴N=2.67N 第四层稳定性足够 在计算过程中已经忽略斜杆、横梁等构件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显
2、结构选型
按设计要求,在楼面承受荷载情况下外加较大的水动力荷载,所以 必须考虑动荷载的作用;因此,我们选择了整体构造截面为正方形的框 架结构,并且利用梁与正方形(由于胶水的缘故,粘贴并不完全刚接, 其实处于刚接和铰接之间,刚接作用强一点,所以这里采用刚接)柱子 的刚性连接形成矩形框架,使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性,以便承受较大的 动力荷载。
b、抗抗剪强度验算
根据由结构力学求解器所得到剪力图N.mm
所以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为
N/mm2
因为 N/mm2
所以抗剪强度足够
20mm 6mm
x
综上,柱子的强度足够。
(2)柱的稳定性校核 几何特性 A=6×20=120(mm2) 惯性矩
I=6×203/12=360(mm4) 抗弯截面模量 W=20×62/6=120(mm3) 将柱子等效为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故=2
…………………………………………………
一、设计说明
根据竞赛规则要求,我们从模型制作的材料抗压特性,抗拉特性, 单向简谐动载加载形式和静力加载大小要求等方面出发,结合节省材 料,经济美观,承载力强等特点,采用比赛提供的木质材料,乳胶粘精 心设计制作了“哥特之居”结构模型,该模型为四层房屋的梁柱体系结 构。
1、内力计算 单层总面积:S=18×18=324mm2 单层承受质量:M=324×10=3240(g)=3.24(kg) 单层重力荷载: G=Mg=3.24×9.8=31.75(N),取G为32N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Geq==0.85×4×32=108.8(N) 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为1,按第一主振型近似计算,各层水平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