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材幕墙施工工艺技术方案

石材幕墙施工工艺技术方案

石材幕墙施工工艺技术方案一、干挂石材幕墙施工工艺流程图二、干挂石材幕墙施工方案1.埋件施工方案(1)预埋件施工文件①资料提供给监理(企业资质、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安全许可证);②预埋件施工图提供6~8套;③施工人员的联系电话交给业主、监理;④了解结构施工进度计划表(控制埋件进场时间以及施工时间)。

(2)埋件需提供的质保资料①钢材质保书;②钢筋质保书(钢板、钢筋)一定要有供应单位红章;③镀锌质保书,要有供应单位红章;④埋件的拉拔试验报告,请国家有关部门做试验,报告给监理,拉拔的试样锚板做成100×100钢材块,焊四根长为300mm的钢筋。

⑤若是哈芬槽式埋件,则需提交相关的拉拔试验报告。

(3)预埋件的检查①焊缝高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②焊角没有咬边现象;③镀锌层厚度是否达标,是否均匀;④所用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⑤加工尺寸与图是否一致;⑥填写预埋件进场验收表;⑦填写《进场物资报验表》以及上述资料报给监理,验收通过后才可进行埋设。

(4)预埋件埋设方法①预埋件埋设之前,首先进行技术交底,特别要说明转角位置埋件的埋设方案,并填写《技术交底》表备案。

②当每一层楼土建梁柱钢筋绑扎完毕后,按照预埋件点位布置图及标高尺寸,根据土建梁柱尺寸控制线,在钢筋上视具体情况用红笔划出预埋件埋设控制线。

③在埋设预埋件之前,当土建支模时,就进行分格,将预埋件分格线弹在底模外檐口处。

④根据埋件施工图埋件分布的情况,对埋件以轴线右边起第一个埋件进行编号,从1至若干个进行埋设并以本公司的埋件检查表填写埋件埋设的情况。

上下、左右、前后将埋设的情况记录下来,埋件埋设后填写《隐蔽验收单》并附《检查表》报监理验收。

(5)预埋件埋设的要求①预埋件在埋设过程中,要以多轴线进行埋设,相对来说轴线之间的精确度足以满足埋件的几何尺寸,若以单轴线定位,丈量过程中尺寸误差会积累,造成埋件的偏位,相对轴线偏差小于20mm。

②幕墙与主体结构连接的预埋件,应在主体结构施工时按设计要求埋设;预埋件位置偏差上下不应大于10mm,上下测量依据底模用卷尺进行测量。

③当土建梁柱钢筋绑扎完毕后,将预埋件用铁丝临时固定在钢筋上,或点焊在箍筋上。

④若预埋件埋设中碰到埋件在箍筋的空档处,则可添加辅助钢筋,或用铁丝与主筋扎牢。

⑤预埋件在埋设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模板,上下、左右偏差到20mm影响不大,而前后倾斜将造成角码与埋件之间接触减少,施工难度加大。

采取措施,加垫铁块等均为点接触,受力将受影响。

这时候只能采用楔型铁块辅助修正,这样势必造成施工周期长、成本增加。

⑥埋件埋设好以后,在浇捣砼时,要注意保护埋件。

混凝土施工的振动棒在埋件边应延长振捣时间,埋件周边的砼一定要浇捣密实,避免产生漏浆及空鼓现象,影响埋件的质量。

⑦预埋件在墙面埋设时,在浇混凝土时,应跟踪进行检查,若埋件高出混凝土应立即往下打,使埋件与混凝土面一样平。

⑧结构阴阳角的埋件处理A.阴角部位埋件的埋设,依据幕墙安装的需要在角位处拉开50mm,否则影响今后施工安装。

B.阳角部位埋件的埋设,阳角处的埋设应与阴角处埋设相反,角位两个埋件应贴边靠紧。

⑨剪力墙处埋件施工一般情况下,待剪力墙模板合模后埋件无法进行调整,因而在和模前将埋件固定好,采用吊线法进行,埋件与线锤退缩5mm,以免影响合模。

⑩当预埋件埋设完毕后,应做好记录,并填写预埋件安装检查表。

⑪预埋件安装时,每进场一批埋件都要进行认真检查,做好记录,并填写埋件进场验收记录表。

2.施工测量方法施工测量是整个幕墙施工的基础工作,直接影响着安装质量,因此必须对此项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努力提高测量放线的精度。

(1)准备工作①熟悉施工图及有关技术资料。

②检查测量仪器,检验是否有年检合格证,并建立设备台帐(型号、规格、使用年限、精度、生产厂家)。

③拟定测量方法和步骤。

④总包方提供书面水平基准标高点和首层基准点控制图。

⑤技术员对参加测量放线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详细讲解技术要求及允许的误差,并要参加测量放线工作。

⑥对放线人员进行安全交底,不准违章作业,必须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⑦各种工具准备A.全站仪(精度±2″级)。

B.激光垂准仪一台(精度>2″级)。

C.水准仪(精度>2″级)。

D.50米、30米钢卷尺各一把。

E.1米钢直尺1把。

F.5米、3米钢卷尺各3把。

G.冲击钻、膨胀螺栓、5×50角钢、1.5mm钢丝线、角尺、红油漆、红蓝铅笔等。

(2)测量放线施工的内容①基准点线、轴线的复核。

②水平标高的布置。

③放内、外控制线。

④弹分格线。

⑤垂直钢线的布置。

⑥结构后置件的定位测量。

(3)施工测量的依据①平面图、立面图、节点大样图。

②工程建筑图、结构图。

③总承包单位提供的内控点布置图。

(4)首层基准点、线布置①进入工地放线之前请总包方提供基准点线布置图,以及首层原始标高点,施工人员依据基准点、线布置图,进行复核基准点、线及原始标高点,原始标高点只需要一个(总包单位标高只有复核后符合标准才能用)。

②寻找首层基准点,站在首层朝二层天花板望,看到二层有200×200的方孔,则下方就有基准点。

③基准点、线的确认幕墙测量放线,依据总承包单位提供的基准点布置图,检查总包单位基准点尺寸是否符合尺寸要求,基准点线与轴线的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基准点对角线是否在误差范围内。

原始标高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结合幕墙设计图、建筑结构图进行认可,经检查确认后,填写轴线、控制线记录表,请总承包单位有关负责人给予认可签字。

④首层控制线的布置因总包单位便于施工,控制线一般设定离结构较远(2米左右),而幕墙施工需将控制线进行外移(一般0.5~1米),依据总包首层控制轴线,建立幕墙首层内控制网,再由内控制网根据安装需求进行外移形成外控制网,按照图纸设计对控制网进行复核校正,使之符合设计及安装要求。

(5)标准层的设立标准层的设立主要是控制建筑物的垂直偏差,保证各楼层的几何尺寸,满足放样要求。

同时,由于控制钢丝线拉的过长,稳定性差,因而间隔15~20米处增加固定点,防止钢丝摆动。

依据整个大楼首层总承包单位设置的原基准点,每隔五层为一个标准控制层,依据总承包单位提供的底层基准控制点做为一级控制点,通过一级基准控制点,采用铅垂仪传递基准点,为提高传递精度,拟从底层通过光孔直接传递至顶层作出该几层的中心控制点,在底层、顶层任意一点架设全站仪进行控制基准线的连线检查工作,首先用全站仪检查投测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是否与底层控制点一致,若超过允许误差,应查找原因及时纠正。

若在误差范围内,则确认,进行下一步连线工作。

(6)投点测量实施的方法将铅垂仪架设在底层的基准点上仔细对中、调平,用向下视准轴十字线投向传递层,在铅垂仪的监控下进行定位,定位点必须牢固可靠,各基准点以此为基础。

投点完毕后,进行联线步骤,在全站仪或经纬仪监控下将墨线分段弹出。

(7)内控线的布置各层投点工作结束后,进行内控线的布控。

整个大楼的主控制线,以总包单位提供的主控制线为准,将总承包方的结构控制线进行平移,平移应放在接近结构边缘,但要让开柱位,便于连线的地方,内控线离结构面为1000mm,根据总承包单位内控制线,在此基础上进行内控制的平移,平移弹线过程中,全站仪进行监控,无重叠现象,检查内控线与放样图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符合后进行外围结构的测量,使整个大楼成封闭状态。

(8)结构外围分隔控制线的测量内控线布置后,以总承包单位提供的轴线、基准点、控制线做为一级基准点,在底层投出外围控制线,用测距仪测出外控制线的距离,用全站仪监控作出各外控线延长线的交汇点,通过确定延长线上的交汇点作出二级控制点,各二级控制点之间互相连线成闭合状形成二级控制网。

二级控制网建立后,检查建筑结构外围实际尺寸与设计尺寸之间的偏差程度,对大于或小于设计偏差要求的结构区域,由总承包单位进行修正后,交付我司验收后使用。

(9)层间标高的设置层间标高的测量,首先在轴线控制线上使用全站仪或经纬仪采取直线延伸法,在便于观察的外围做一观察点,由下而上设立垂直线,在仪器的监控下,弹出垂直墨线,依据垂直钢线在楼层外立面上悬挂10kg重物的30m钢卷尺,用大力钳把钢卷尺夹紧,在小于4级风的气候条件下,静置后用等高法分别测量计算出各楼层的实际标高和建筑结构的实际总高度,每层设立1米水平线做为作业时的检查用线,并将各层高度分别用绿色油漆记录在立柱或剪力墙的同一位置处(因总承包方标记为红色,以示区别),在幕墙施工安装直至施工完毕之前,高度标记、水平标记必须清晰完好,不被消除破坏。

标高测量误差,层与层之间<±2mm,总标高<10mm。

见下图。

式中:H——结构标高上移1米的标高标志A——层间标准高度(设计值)b——标尺读出的a1,点至±0.000的高度a 1、a2——水平仪在钢卷尺上的读数n+143n n式中:Hn+1——结构标高上移1米的标高标志An——层间标准高度(设计值)b n ——标尺读出的a3点至1米处的标志点高度a 3、a4——水平仪在钢卷尺上的读数用铅垂仪每隔2层定出钢丝固定点位置,钢丝采用φ1.5mm,钢丝固定支架采用5×50角钢制成,角钢一端钻有φ1.6~φ1.8孔眼,所有角钢上孔眼自下而上用铅垂仪十字线中心定位,确保所有孔眼处于垂直状态,而另一端采用M8在首层转角放置垂准仪,首先进行调平,再调整下视点,使其对准转角点,打开激光开关,使激光点落在施工层角钢上,角钢一端钻有φ1.6~1.8孔眼,所有角钢孔眼自上而下用铅垂仪十字线中心定位,确保所有孔眼处于垂直状态,而另一端采用M8膨胀螺栓固定在相应楼板立面。

由此可投射出所有转角控制点,用φ1.5钢丝线每隔十层拉线绷紧,就构成了竖向控制线。

(12)外围结构的测量连接首层控制线与竖向控制线,就形成了立体控制网,依据控制网测出各面、角的基础结构轮廓线,检查建筑结构外围实际尺寸与设计尺寸之间的偏差程度,对大于或小于设计偏差要求的结构区域,可向总包、监理单位提出修理处理意见及要求,直到符合验收标准,交付使用。

(13)分格线及龙骨线的确定转角垂线确定后,就可以根据分格尺寸在两转角点之间进行分格,上下连线,形成整体控制网,同时也可根据图纸面线距离龙骨线的尺寸往里返出龙骨线,以做为安装龙骨的依据。

(14)测量放样误差控制标准①标高A.±0.000至1米线≤1mm;B.层与层之间1米线≤1mm;C.总标高±0.000至楼顶层≤±1mm。

②控制线A.墙完成面控制线≤±2mm;B.到外控线≤±1mm;C.结构封闭线≤±2mm。

③投点各标准层之间点与点之间垂直度≤±1mm。

(15)资料汇总①技术交底记录;②基线复核记录;③结构检查记录;④施工队放线报验单;⑤项目部放线报验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