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复习题

生理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 下列哪种脂质成分几乎全部分布在细胞膜侧,并与第二信使DG 和IP3 的产生有关?A. 磷脂酰肌醇B. 磷脂酰胆碱C. 磷脂酰乙醇胺D. 磷脂酰丝氨酸E. 鞘脂2. 下列哪种因素可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A. 膜蛋白的含量B. 膜蛋白的种类C. 膜上的水通道D. 脂质分子的排列形式E. 糖类的含量和种类3. 细胞膜、外Na+和K+不均匀分布的原因是A. 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较大B. 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较大C. Na+和K+跨膜易化扩散的结果D. Na+-Ca2+跨膜交换的结果E. 膜上Na+泵的活动4. 关于Na+跨细胞膜转运的方式,下列哪项描述正确?A. 以单纯扩散为主要方式B. 以易化扩散为次要方式C. 以主动转运为唯一方式D. 有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方式E. 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方式5. 关于Ca2+通过细胞膜转运的方式,下列哪项描述正确?A. 以单纯扩散为主要方式B. 以易化扩散为次要方式C. 有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方式D. 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方式E. 有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方式6. 在膜蛋白的帮助下,某些蛋白质分子选择性地进入细胞的物质跨膜转运方式是A. 原发性主动转运B. 继发性主动转运C. 经载体易化扩散D. 受体介导入胞E. 液相入胞7. 在跨膜物质转运中,转运体和载体转运的主要区别是A. 被转运物完全不同B. 转运速率有明显差异C. 转运体转运没有饱和现象D. 转运体可同时转运多种物质E. 转运体转运需直接耗能8. 下列哪种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无.饱和现象?A. 原发性主动转运B. 受体介导入胞C. 单纯扩散D. 易化扩散E. Na+-Ca2+交换9.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特点是A. 要消耗能量B. 顺浓度梯度C. 需膜蛋白帮助D. 被转运物都是小分子E. 有饱和现象10. ACh 在骨骼肌终板膜上实现跨膜信号转导的结构属于A. 化学门控通道B. 电压门控通道C. 机械门控通道D. 酶耦联受体E. G蛋白耦联受体11. 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第二信使?A. cAMPB. IP3C. Ca2+D. AChE. DG12. 在神经轴突膜外两侧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A. 等于K+的平衡电位B. 等于Na+的平衡电位C. 略小于K +的平衡电位D. 略大于K+的平衡电位E. 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13.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A. 仅有少量K+外流B. 仅有少量Na+流C. 没有K+和Na+的净扩散D. 有少量K+外流和Na+流E. 有少量K+和Na+的同向流动14. 增加细胞外液的K+浓度后,静息电位将A. 增大B. 减小C. 不变D. 先增大后减小E. 先减小后增大15. 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的Na+浓度,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将A. 增大B. 减小C. 不变D. 先增大后减小E. 先减小后增大16. 神经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时,静息电位将A. 增大B. 减小C. 不变D. 先增大后减小E. 先减小后增大17. 下列关于神经纤维膜上电压门控Na+通道与K+通道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 都有开放状态B. 都有关闭状态C. 都有激活状态D. 都有失活状态E. 都有静息状态18. 骨骼肌终板膜上ACh 受体阳离子通道与ACh 结合而使Na+流远大于K+外流,是因为A. ACh 受体阳离子通道对Na+通透性远大于K+B. 细胞膜两侧Na+浓度差远大于K+浓度差C. Na+的电化学驱动力远大于K+的电化学驱动力D. Na+平衡电位距离静息电位较近E. K+平衡电位距离静息电位较远19.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去极相中,膜电位值超过0 mV 的部分称为A. 去极化B. 超极化C. 复极化D. 超射E. 极化30.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去极相中,膜外两侧电位发生倒转,称为A. 去极化B. 复极化C. 超极化D. 反极化E. 极化31. 下列关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相形成机制的描述,正确的是A. 仅因Na+通道失活所致B. 仅因K+通道激活所致C. 由Na+通道失活和K+通道激活共同引起D. 仅因Cl−通道激活所致E. 由K+通道和Cl−通道一同激活所致32. 用相同数目的葡萄糖分子替代浸浴液中的Na+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A. 逐渐增大B. 逐渐减小C. 基本不变D. 先增大后减小E. 先减小后增大33. 神经轴突经河豚毒素处理后,其生物电的改变为A.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B.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加大C. 静息电位值不变,动作电位幅度减小D. 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加大E. 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34. 在可兴奋细胞,能以不衰减的形式在细胞膜上传导的电活动是A. 动作电位B. 静息电位C. 终板电位D. 感受器电位E. 突触后电位35. 神经细胞在兴奋过程中,Na+流和K+外流的量决定于A. 各自平衡电位B. 细胞的阈电位C. Na+-K+泵的活动程度D. 绝对不应期长短E. 刺激的强度36. 细胞需要直接消耗能量的电活动过程是A. 形成静息电位的K+外流B. 动作电位去极相的Na+流C. 动作电位复极相的K+外流D. 复极后的Na+外流和K+流E. 静息电位时极少量的Na+流37. 低温、缺氧或代抑制剂影响细胞的Na+-K+泵活动时,生物电的改变为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B.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C.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D.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E. 静息电位值和动作电位幅度均不改变38. 生理情况下,机体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几乎都属于A. 等收缩B. 等长收缩C. 单收缩D. 不完全强直收缩E. 完全强直收缩39. 使骨骼肌发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刺激条件是A. 足够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单刺激B. 足够强度-时间变化率的单刺激C. 间隔大于潜伏期的连续阈下刺激D. 间隔小于收缩期的连续阈刺激E. 间隔大于收缩期的连续阈上刺激40. 骨骼肌细胞的钙释放通道主要位于下列何处膜结构上?A. 连接肌浆网B. 纵形肌浆网C. 横管D. 运动终板E. 线粒体41. 骨骼肌舒时,回收胞浆中Ca2+的Ca2+泵主要分布于下列何处膜结构上?A. 连接肌浆网B. 纵行肌浆网C. 横管D. 一般肌膜E. 线粒体42. 肌肉收缩中的后负荷主要影响肌肉的A. 兴奋性B. 初长度C. 传导性D. 收缩力量和缩短速度E. 收缩性43. 在一定围增大后负荷,则骨骼肌收缩时的A. 缩短速度加快B. 缩短长度增加C. 主动力增大D. 缩短起始时间提前E. 初长度增加第三章血液选择题1. 人体各部分体液中蛋白质浓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 细胞液>组织液>血浆B. 细胞液>血浆>组织液C. 血浆>组织液>细胞液D. 血浆>细胞液>组织液E. 血浆=细胞液>组织液2. 机体细胞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A. Na+浓度B. K+浓度C. Cl−浓度D. 胶体渗透压E. 总渗透压3. 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A. 不含血细胞B. 蛋白含量低C. Na+含量高D. K+含量高E. Cl−含量高4. 0.9%NaCl 溶液和10%葡萄糖溶液对人细胞液来说A. 两者都是等渗液B. 两者都是高渗液C. 两者都是低渗液D. 前者都是低渗液,后者是高渗液E. 前者都是等渗液,后者是高渗液5. 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A. 200 mmol/LB. 250 mmol/LC. 300 mmol/LD. 350 mmol/LE. 400 mmol/L6. 正常人的血浆pH 为A. 6.8~7.0B. 7.0±0.05C. 7.2±0.05D. 7.0~7.4E. 7.4±0.057. 决定血浆pH 的主要缓冲对是A. K2HPO4/KH2PO4B. KHCO3/H2CO3C. Na2HPO4/NaH2PO4D. NaHCO3/H2CO3E.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8.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A. 各种正离子B. 各种负离子C. Na+和Cl−D. 氨基酸和尿素E. 葡萄糖和氨基酸9. 全血的比重主要决定于A. 血浆蛋白含量B. 渗透压的高低C. 红细胞数量D. 白细胞数量E. NaCl的浓度10. 全血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A. 血浆蛋白含量B. 红细胞数量C. 白细胞数量D. 红细胞的叠连E. NaCl的浓度11. 血浆中分子量最小的蛋白质是A. 纤维蛋白原B. α1 球蛋白C. α2 球蛋白D. γ-球蛋白E. 白蛋白12.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A. NaClB. 白蛋白C. 球蛋白D. 纤维蛋白原E. 葡萄糖13.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是A. 调节血管外水的交换B. 调节细胞外水的交换C. 维持细胞正常体积D.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E. 决定血浆总渗透压14. 60 kg 体重的正常成年人的血量为A.3.0~3.6 LB.4.2~4.8 LC.5.4~6.0 LD.6.0~9.0 LE.10~20 L15. 下列哪项不.是.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A. 运输O2 和CO2B. 缓冲功能C. 参与生理止血D. 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E.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16. 不.易.通过红细胞膜的是A. O2 和CO2B. 尿素C. H2O D. H2CO3 E. K+和Na+17. 血细胞比容是指A. 血细胞与血浆的容积之比B. 三种血细胞的容积之比C.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D. 红细胞的容积E.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18. 红细胞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A. 葡萄糖的有氧氧化B. 糖原异生C. 糖原分解D. 糖酵解E. 脂肪酸氧化19. 低温储存较久的血液,血浆中哪种离子浓度升高?A. Na+B. Ca2+C. K+D. Cl−E. HCO320. 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A. 体积B. 表面积C. 数量D. 比重E. 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21. 球形红细胞A. 变形能力增大B. 脆性增大C. 沉降率增快D. 血细胞比容增大E. 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增大22. 红细胞沉降率变快主要是由于A. 红细胞脆性增大B. 血浆中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C. 血浆中白蛋白和卵磷脂含量增多D.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降低E. 血细胞比容减小23. 红细胞发生叠连后,红细胞A. 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增大B. 变形能力增大C. 渗透脆性增大D. 血沉加快E. 比重增高24. 某患者血沉增快,若将该患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血浆中,其红细胞沉降的速度将A. 增快B. 减慢C. 正常D. 先增快后减慢E. 先减慢后增快25. 下列关于红细胞可塑性变形的叙述,错.误.的是A. 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愈大,变形能力愈大B. 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增多时,变形能力增大C. 红细胞膜的弹性降低,变形能力降低D. 血红蛋白发生变性,变形能力降低E. 血红蛋白浓度过高,变形能力降低26. 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A. 红细胞对高渗盐溶液的抵抗力B.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膨胀破裂的特性C. 红细胞在生理盐溶液中破裂的特性D. 红细胞耐受机械撞击的能力E. 红细胞相互撞击破裂的特性27. 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下降可引起红细胞A. 变形性增大B. 渗透脆性增大C. 悬浮稳定性增大D. 血沉降率加快E. 血红蛋白含量增大第四章血液循环选择题1.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A. 形成去极相的离子流不同B. 静息电位水平不同C. 形成复极相离子流不同D. 超射值不同E. 阈电位不同2. 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依据是A. 静息电位的水平B. 0期去极化的速率C. 平台期的长短D. 超射值的大小E. 动作电位时程长短3. 兴奋传导速度最慢的心肌细胞是A. 心房肌B. 浦肯野纤维C. 房室交界D. 左右束支E. 心室肌4. 兴奋传导速度最快的心肌细胞是A. 窦房结P 细胞B. 心房肌C. 房室交界D. 浦肯野纤维E. 心室肌5. 心室肌细胞平台期的主要跨膜离子流是A. Na+流、K+外流B. Na+流、Ca2+外流C. Ca2+外流、K+流D. Ca2+流、K+外流E. K+流、Na+外流6. 普通心肌细胞去极相和骨骼肌细胞主要不同在于A. 去极相幅度大B. 去极相由Ca2+流产生C. 去极化速度快D. 去极化持续时间长E. Na+通道对TTX 不敏感7.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超射值主要决定于A. Na+平衡电位水平B. K+平衡电位水平C. 阈电位水平D. 静息电位水平E. 0期去极速度和幅度8. 对心肌细胞复极化时I to的描述,错.误.的是A. 使膜电位迅速回到平台期水平B. 主要离子成分是K+C. 通道在膜电位去极化到-40 mV 时被激活D. 能够被Mn2+阻断E. 约开放5~10 ms9. 向整流是指A. 一过性Na+的向电流B. K+的通透性因膜的去极化而降低C. 0 期去极化激活的I K 电流D. 通过L 型Ca2+通道的向Na+电流E. 通过L 型Ca2+通道的向Ca2+和Na+电流10. 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A. 0 期去极化的速度B. 超射值的大小C. 平台期的长短D. 静息电位水平E. 阈电位水平11. 下列关于心电图波形与心肌动作电位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A. P 波反映心房肌动作电位的全过程B. QRS 波群反映心室肌动作电位的全过程C. T 段反映静息期膜外离子分布恢复的过程D. 心电图一个周期等于心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之和E. 心电图反映无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效应的总和12. 关于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正性变力作用机制,正确的描述是A. 由心肌细胞膜上的β2 受体介导B. 以IP3 和DG 为第二信使C. 细胞膜上Ca2+通道蛋白去磷酸化D. 胞浆Ca2+来自细胞外和肌浆网E. 肌丝滑行时起作用的横桥数目增多13. 下列哪一项指标可用来反映心脏射血的前负荷?A. 心室收缩末期容积B. 心室舒末期容积C. 心室等容舒期容积D. 等容收缩期心室压E. 快速射血期心室压14. 心室射血的后负荷是指A. 心室压B. 主动脉血压C. 主动脉脉压D. 总外周阻力E. 中心静脉压15. 心肌收缩能力的增强可通过下列哪一途径实现?A. 增加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目B. 增加肌小节的初长度C. 增加兴奋时肌浆Ca2+浓度D. 心肌发生完全强直收缩E. 降低主动脉的血压水平16. 静脉注射乙酰胆碱后,心输出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心肌细胞传导减慢B. 心肌收缩力减弱C. 心率减慢D. 静脉回流减慢E. 后负荷增大17. 心肌等长自身调节是通过改变下列哪一项而实现的?A. 心室舒末期压力B. 心肌收缩能力C. 肌小节长度D. 主动脉血压E. 心力储备18. 下列哪种物质可使心功能曲线左上移?A. 肾上腺素B. H+浓度升高C. 乙酰胆碱D. 血管升压素E. 腺苷19. 正常的左室舒末期充盈压变动围使心室活动处于心功能曲线的A. 最小前负荷段B. 上升段C. 最适前负荷段D. 平坦段E. 降支20. 心室功能曲线反映下列哪种关系?A. 心率和心输出量B. 心率和搏功C. 搏功和心室充盈压D. 搏功和心输出量E. 心室充盈压和心率21. 后负荷突然增加会引起A. 心室肌缩短程度增加B. 心室肌缩短速度加快C. 搏功减少D. 射血速度加快E. 心室剩余血量增加22. 心率减慢时,心脏可通过下列哪种方式实现充盈和射血的平衡?A. Starling 机制B. 改变后负荷C. 改变心肌收缩能力D. 改变细胞Ca2+浓度E. 改变细胞cAMP 浓度23. 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明显下降支的原因是A. 心肌被动力小B. 心肌主动力大C. 心肌延展性小D. 心交感紧性支配E. 心腔始终有血液充盈24. 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与正常人相比A. 心率明显加快B. 每搏输出量明显降低C. 搏功明显增大D. 静息心指数明显降低E. 心力储备明显降低25. 主动脉管壁硬化可使A. 收缩压降低B. 舒压升高C. 弹性贮器作用增大D. 脉搏波传播加快E. 心缩期主动脉血流减慢26. 如果外周阻力不变,每搏输出量增大,则动脉血压的变化为A. 收缩压升高,舒压降低B. 收缩压不变,舒压升高C. 收缩压升高,舒压不变D. 收缩压升高比舒压升高更明显E. 舒压升高比收缩压升高更明显27. 关于中心静脉压的描述,正确的是A. 指左心房和肺静脉的血压B. 正常值为4~12 mmHgC. 心功能不全时,中心静脉压降低D. 卧位转为直立时,中心静脉压升高E. 过敏性休克时,中心静脉压降低28. 可使静脉回流量减少的因素是A.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B. 心脏收缩力量加强C. 由卧位转为立位时D. 有节律的慢跑E. 吸气时相29. 下列哪一项可减少静脉回流?A. 交感神经兴奋B. 由立位转为卧位C. 由吸气转为呼气D. 由立位转为慢走E. 心脏射血能力加强30. 站立过久出现下肢水肿的主要原因是A. 下肢静脉扩B. 下肢血流量增大C. 下肢淋巴回流受阻D. 毛细血管压升高E. 机体血容量增大第五章呼吸选择题1. 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A. 肺压和胸膜腔压之差B. 肺的扩大和缩小C. 胸廓的扩大和缩小D.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E. 胸膜腔压的周期性变化2. 维持胸膜腔负压的必要条件是A. 胸膜脏层和壁层紧贴B. 胸膜腔与外界封闭C. 胸膜腔有少量液体D. 吸气肌收缩E. 肺压低于大气压3. 肺表面活性物质A. 能增加肺泡表面力B. 能增加肺顺应性C. 由肺泡Ⅰ型细胞分泌D. 主要成份是二硬脂酰卵磷脂E. 分布于肺泡上皮细胞与表面液体层之间4. 根据Laplace 定律,如果大小肺泡彼此相通,且表面力相等,那么A. 小肺泡压力大,大肺泡压力小B. 小肺泡压力小,大肺泡压力大C. 大小肺泡压力相等D. 吸气时气体主要进入小肺泡E. 呼气时气体主要出自大肺泡5. 下列哪种物质可减小气道阻力?A. 乙酰胆碱B. 儿茶酚胺C. 皮素D. 组胺E. 白三烯6. 下列哪种情况能使肺的静态顺应性增加?A. 呼吸膜增厚B. 气道阻力减小C. 肺惯性阻力减小D. 肺弹性阻力减小E. 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7. 体CO2 分压最高的部位是A. 组织液B. 细胞液C. 毛细血管血液D. 动脉血液E. 静脉血液8. 可引起氧解离曲线由正常位置右移的是A. CO2 分压升高B. 2, 3-DPG浓度降低C. pH升高D. 温度降低E. 吸入气中CO 含量增加9. 实验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后,兔的呼吸A. 频率加快,幅度减小B. 频率加快,幅度增大C. 频率和幅度均不变D. 频率减慢,幅度减小E. 频率减慢,幅度增大10. 下列关于肺牵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 感受器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B. 传入纤维在迷走神经中上行至延髓C. 可促进吸气及时转入呼气D. 正常人平静呼吸时,对呼吸节律起重要调节作用E. 有明显的种属差异11. 关于动脉血CO2分压升高引起的各种效应,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A. 剌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运动增强B. 剌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使呼吸运动增强C. 直接兴奋呼吸中枢D. 使氧解离曲线右移E. 使血液中CO2 容积百分数增加12. 血中CO2 分压升高使呼吸运动加强,主要通过刺激下列哪一部位而实现?A. 脑桥呼吸相关神经元B. 中枢化学敏感区C. 延髓呼吸神经元D.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E.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13. 下列哪种肺容量在严重哮喘病患者降低最为显著?A. 肺活量B. 用力肺活量C. 用力呼气量D. 深吸气量E. 补呼气量14. 肺气肿病人的A. 肺顺应性增大B. 肺弹性阻力增大C. 吸气困难明显D. 吸气时程延长E. 呼气时程缩短15. 引起胸廓顺应性降低的因素是A. 肺纤维化B. 肺水肿C. 肺气肿D. 胸膜增厚E. 消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选择题1. 下列各项中,能使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的是A.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B.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C. 肾小囊静水压降低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E. 肾小囊胶体渗透压升高2. 皮质肾单位的主要功能是A. 超滤液的形成和重吸收B.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C. 血量和血压的维持D. 酸碱平衡的调节E. 药物和毒物的排泄3. 给家兔静脉注射25%葡萄糖10 ml 后尿量增加,其原因是A.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C. 肾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D. 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E. 肾血流量增多4. 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A. 不随重吸收物质的不同而异B. 不受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C. 随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而增加D. 随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而减少E. 受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调节5. 与肾小球滤过无.关.的因素是A. 血浆晶体渗透压B. 血浆胶体渗透压C. 肾血流量D. 滤过膜的面积E. 滤过膜的通透性6. 肾小管超滤液中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的部位是A. 近端小管B. 髓袢降支C. 髓袢升支D. 远端小管E. 集合管7. 下列关于近端小管重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A. Na+为主动或被动重吸收B. Cl−为主动重吸收C. K+为被动重吸收D. HCO3−为主动重吸收E. 水为主动或被动重吸收8. 近端小管重吸收的特点是A. 重吸收的物质种类少B. 各种物质重吸收的量少C. 小管上皮腔面膜两侧电位差大D. 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E. 小管液与上皮细胞液保持等渗9. 下列哪种物质的肾清除率能准确代表肾小球滤过率?A. 肌酐B. 酚红C. 葡萄糖D. 对氨基马尿酸E. 菊粉10. 下列关于HCO3−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描述,正确的是A. 重吸收率约为67%B. 以HCO3−的形式重吸收C. 与小管分泌H+相耦联D. 滞后于Cl−的重吸收E. 与Na+的重吸收无关11. 下列关于肾小管泌H+的描述,正确的是A. 仅发生于近端小管B. 碳酸酐酶活性受抑时泌H+增加C. 肾小管泌NH3 有碍于泌H+D. 分泌1 H+必有1 K+被重吸收E. 分泌1 H+必有1 Na+和1 HCO3−被重吸收12. 剧烈运动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肾小囊压升高B.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 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D. 醛固酮分泌增多E. 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小13. 近端小管对Na+的重吸收量经常是Na+滤过量的A. 55%~65%B. 65%~70%C. 75%~80%D. 85%~90%E. 95%~99%14. 下列哪一种情况会使尿Na+排出增加?A. 渗透性利尿B. 急性代性碱中毒C. 高醛固酮血症D. 小管液流速降低E. 水利尿15. 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 的继发性主动转运可造成A. 髓质渗透浓度由向外逐渐升高B. 髓质间质渗透压梯度C. 外髓质间质渗透压梯度D. 远端小管始段小管液高渗E. 集合管尿素稀释16. 建立肾髓部渗透压梯度的主要溶质是A. 磷酸盐和NaClB. KCl 和尿素C. 尿素和葡萄糖D. NaCl 和KClE. 尿素和NaCl17. 主要调节远端小管和集合管水重吸收的源性物质是A. 醛固酮B. 肾上腺素C. 抗利尿激素D. 血管紧素ⅡE. 糖皮质激素18. 对水分容易通透而对Na+不容易通透的肾小管是A. 近端小管B. 髓袢降支细段C. 髓袢升支细段D. 髓袢升支粗段E.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19. 下列哪种生理活动改变能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A. 循环血量增加B. 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C.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D. 心房钠尿肽分泌增多E. 下丘脑调节肽释放增多20. 下列哪种情况可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 大量出汗B. 大量失血C. 大量饮清水D. 疼痛、焦虑或手术应激E. 脑室注射高渗盐水21. 下列哪种激素可直接促进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Cl−的重吸收?A. 血管紧素ⅡB. 血管升压素C. 心房钠尿肽D. 醛固酮E. 肾上腺素22. 饮大量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A. 肾血流量增加B. 醛固酮分泌减少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D.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E.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23. 酸中毒时远端小管的A. K+分泌增多,Na+重吸收增多B. K+分泌增多,Na+重吸收减少C. K+分泌减少,Na+重吸收减少D. K+分泌减少,Na+重吸收增多E. Na+-H+交换增多,K+-H+交换减少24. 碱中毒时远端小管的A. K+分泌增多,Na+重吸收增多B. K+分泌增多,Na+重吸收减少C. K+分泌减少,Na+重吸收减少D. K+分泌减少,Na+重吸收增多E. K+-H+交换增多,Na+-H+交换减少25. 切除肾上腺皮质的狗,其A. 血容量增加,尿钠增多,血钾升高B. 血容量减少,尿钠增多,血钾升高C. 血容量减少,尿钠减少,血钾降低D. 血容量增加,尿钠增多,血钾降低E. 血容量、尿钠和血钾均不变26. 动脉血压在80~180 mmHg 围变动时,肾血流量可保持相对稳定,这是由于下列哪一种调节的结果?A. 球-管平衡B. 副交感神经系统调节C.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调节D. 肾素-血管紧素系统调节E. 自身调节二、简答1. 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