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29 核心作文话题(6)法治-2019高考语文作文核心素材快速积累

专题29 核心作文话题(6)法治-2019高考语文作文核心素材快速积累

2019高考核心素材积累——核心作文话题(6)法治【分类说明】常言道:“有规矩才成方圆。

”法律是我们生活的规矩、杠杆,在衡量我们言行正确与错误的同时,也规范着我们的言行。

韩非子云:“时移世易,则变法宜矣。

”在全球化进程业已加快的今天,为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如何强化规则意识,科学立法,公正严明地执法,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从而使全民主动执法、自觉守法,应是时代需要我们回答的重大问题。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重要素材】法者,天下之准绳也。

(《文子》)【文子是老子弟子。

法律,是天下人做事的依据】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亚里士多德)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认为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秩序并非来源于自然,需要一定的契约来约定。

于社会而言,这一契约就是法律。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王勃《上刘左相书》【法律一经订立,凡有违犯者,必须实施惩治;命令一经发出,只有坚持执行,而不能违反】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汉·王符《潜夫论·述赦》【法令能够执行,国家就能得到治理;法令废弛,国家就会出现动乱】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唐·吴兢《贞观政要》)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韩非子·有度》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

(魏征)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

(管子)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三国演义》)君不约己而禁人为非,是犹恶火之燃,添薪望止其焰。

(李世民《帝范·务农》)公生明,偏生暗。

(明郭允礼《官箴》)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操持不正,则听治不公,听治不公,则治不尽理,事不尽应。

治不尽理,则疏远微贱者无所告诉。

(《管子·版法解》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吴兢《贞观政要》)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包拯《致君》)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韩非子)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战国慎到)诛不避贵,赏不遗贱。

举事不私,听狱不阿。

(《晏子春秋·内篇》)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夏敬渠《野叟曝言》)私情行而公法毁。

(管子)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波洛克)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金缨《格言联壁·从政》)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诛禁不当,反受其央。

(《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发号施令,若汗出于体,一出而不复。

(《贞观政要》)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亚里士多德)法律是一门善良而公平的艺术。

(古罗马法学家塞尔苏斯)1.哲人康德曾这么说过:“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敬畏,一是我们头顶上璨灿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祟高的法则。

”是的,如果说璀璨的星空是以其独有的博大浩渺深深震慑了我们的心灵,那么“法”,这高擎“正义之剑”的审判官,它“公正无私”、它“扬善惩恶”、它“无所不在”,在一次次付尊严与正义与社会的同时,也一次次的将“敬畏”深深的铭刻于我们心中。

法塑造了当代法治社会,而法治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就是遵纪守法。

没有法所付予的权利,人们寸步难行,而违背了法的准则,必自食其果。

没有人能逾越法,没有人能不受法的约束。

古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警示恒言;今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金科玉律。

法眼炯炯洞察秋毫,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轻视法的人终被法所轻视,法盲的追悔莫及换不来“法”的怜悯。

嘲弄法的人终被法所嘲弄,法之缰绳终将缚住罪恶之手。

地位、权势挡不住法网无情,“正义之剑”终将辟开黑暗之幕。

切记,知法、守法、护法是每个公民的基本准则。

而作为一名执法者,作为一名税务机关的公务员,“依法行政”、“依法治税”是我们执法的基石。

税徽闪烁着法的尊严,执法体现法的权威。

“依法行政”,执法行为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的不是个人,而是法的规范、法的行使、法的执行。

“依法治税”,执行法律决不意味着法的化身,与执法权力相应的是“法”对执法者行为的约束。

执法必知法、执法必守法、执法必敬法,对“法”的恪守与尊敬是对法律尊严的最好维护。

不要忘记,可与璀璨星空相毗美的是祟高的法则,它与它所代表的公平、自由与正义,就如最璀璨的星辰铭刻于天宇,也铭刻于我心中。

2.山东疫苗事件。

因非法经营疫苗被判刑后,还在缓刑期间的山东人庞红卫就制造了一起案值更大、范围更广的疫苗非法经营案。

2010年以来,庞红卫与其医科学校毕业的女儿孙某,从上线疫苗批发企业人员及其他非法经营者处非法购进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24个省市。

此案中,庞红卫购入疫苗共计2.6亿元,销售金额3.1亿元,违法所得近5000万元。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作出重要批示。

批示指出:此次疫苗安全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暴露出监管方面存在诸多漏洞。

食药监总局、卫生计生委、公安部要切实加强协同配合,彻查“问题疫苗”的流向和使用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对相关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绝不姑息。

同时,抓紧完善监管制度,落实疫苗生产、流通、接种等各环节监管责任,堵塞漏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素材解析:法规条文白纸黑字摆在那里,但“问题疫苗”非法交易依然屡禁不绝。

而疫苗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人们期待,在及时查清公布涉事疫苗及制品的来源与流向之外,痛定思痛,追根溯源查堵生产、流通、购销、使用等环节的监管漏洞。

相关职能部门应恪守职责,用高效透明、严丝合缝的监管措施阻遏非法疫苗流通,确保疫苗安全。

这件事发生后有关部门立即采取行动,体现依法治国理念。

依法治国的内涵。

从策略层面讲,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要解决的是为什么是法治以及怎样实现法治的问题,其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3.受委屈的快递小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期待的处理结果是“依法处理”,这种尊重法律态度,何尝不是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何尝不是尊重每个人的人格。

当强势主体遇到弱势群体、当有权有势者遇到普通老百姓、当“土著老炮儿”遇到“外来漂流者”,身份的大小、职业的贵贱、姿态的高低,不能成为评判的标准,也不能变成颐指气使、欺软怕硬的“凌霸”。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别让你的情绪冲破法律框架,别让我的权利受到无情践踏。

我们需更有敬畏之心,既抱有善意,又充分尊重法律,如此进步的终将是整个社会的文明。

4.“剥树皮”没有禁忌敬畏,社会底线难免失守近日,四川邛崃市文君广场北的9棵大树,被人离奇环剥了树皮,且剥皮手法非常专业,大树被这样剥皮后,很难生存。

记者从警方获悉,该案已成功告破。

主犯彭某某系邛崃某广告公司老板,因行道树树枝遮挡了广告公司制作的户外广告,遂指使公司员工采取剥皮环割的方式,对大树实施故意损毁。

(5月10日《成都商报》)广场作为一个公共空间,行道树也属于一种公共资源;“剥树皮”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故意损毁公共财物。

这9株绿化树包括8株天竺葵和1株银杏,目前每棵价值约1万元左右。

“剥树皮”不仅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理应得到法律的规训和惩罚。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对待行道树,不同的人们难免会存在着价值分歧。

对于市民来说,行道树不仅是一种风景,也能起到遮阴纳凉的作用,具有诸多的正功能;对于这家广告公司而言,行道树遮挡了户外广告,损伤了公司的商业利益。

这种为了一己私利而无视公共规则、公共精神和公共利益的做法,在本质上是精神家园荒芜、价值追求错位的产物。

在日常生活中,底线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禁忌的基础秩序,是一种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最低道德保障”。

虽然底线有着相对稳定的容量,但在时下的社会生活中,这样的底线经常被突破,甚至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

砍掉遮掉广告牌的树枝也好,“剥树皮”的野蛮与粗鄙也罢,在利益的驱动下,行道树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从价值理性的角度出发,行道树符合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出发,行道树挡住了这家广告公司的财路。

价值理性讲究“应不应该”,工具理性追求“有没有好处”;“剥树皮”显然不应该,却对这家广告公司有好处。

当价值理性被忽略、被漠视,工具理性的潜滋暗长,让这9棵行道树承受了无妄之灾。

在钢筋水泥建构的“城市樊笼”里,行道树不仅具有绿化的功能,也能部分地满足人们对“诗意地栖居”的渴望。

按照相关规定,行道树属于城区绿化,单位或个人需要移植、修剪、砍伐城市树木的,需要向园林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得到批准后,还需要缴纳相应的绿化补偿费。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地走向罪恶”。

“剥树皮”的做法看似高明,实际上“偷鸡不成蚀把米”。

那种将商业利益凌驾于社会规范之上、眼中只有“我”却没有“他人”的做法,说到底也是一种“价值失落”。

当心中没有了禁忌和敬畏,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社会底线就有被突破的风险。

5.“互联网+法治”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互联互通已经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由此带来了深刻变革。

相应地,相关“风险”也正影响着百姓生活,给公共治理带来了新的难题。

“互联网+”时代,人们正面临着新的安全风险。

比如,网络账号的密码被盗取、掉进钓鱼WiFi的陷阱、“扫一扫”扫出大麻烦、被App应用软件恶性扣费、遭受用户注册协议欺诈捆绑,以及其他花样百出的网络诈骗,这一切,都会造成无数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隐私权被侵犯、个人财产遭受损害、人身安全遭遇危害。

新技术的出现,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使公共治理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通过法律赋权,来厘清“互联网+”背后相关利益主体的责任,来让“互联网+”形成的社会系统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就势必会造成公共管理的无序,进而形成更多的社会危机。

事实上,尽管网络安全事故频发,现在人们却难以看到相应的追责问责。

原因很简单,很多时候到底谁是责任主体,相关主体到底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都成了说不清道不明的事。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账号丢了,到底是归罪于自己密码设置太简单,怪你家的“门没关好”,还是要像实物被盗那样追查网络小偷的罪行,或者是去追究网络平台的防盗系统不完善,抑或是去追问信息管理部门在相关问题上不作为,这一切,人们往往都是一头雾水。

原因很简单,很多网络安全问题,法律对责任主体并没有做出清晰的界定,又何谈去进行有效的追责问责呢?何况,随着“互联网+”布局扩大,各种新业态的出现,使“互联网+”带来的新的社会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很多人对在互联网环境中如何维护自身权利缺乏认知判断,对互联网企业进行安全管控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