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命题人:陈东升审题人:张辛辛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
具体而言,一首诗即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和任何其他的事物一样,它就是自己。
以其本身的存在而存在。
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客观的、自足的、独立的艺术品的存在。
这种主张把诗首先当作诗而不是别的什么来考虑,使批评者得以将注意力聚焦于文本,其重要意义在于它将语言还原为文学的主体,颠覆了偏于文本外缘研究的传统批评形态。
使文学研究回到它的形式本原。
在作品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新批评认为,作者的感情或意图不能等同于诗的意义。
他们批评那种在诗或文艺作品与作者的个人经验或意图之间划等号的观点,斥其为“意图缪见”。
根据新批评的观点,以作者的心理动机作为批评依据,结果必然导致传记式批评与相对主义。
新批评称,任何一首诗都是一个公共文本,批评者可以使用公共话语的标准和规则对其予以解读,而无需诗人个人经验、兴趣爱好及性格等因素作为条件。
在新批评之前。
文学批评界占统治地位的是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这种方法研究文本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状况,研究者努力在这些因素和作品之间建立联系,确定相互间的影响关系,从而印证文本的意义。
虽然新批评并不绝对否认作品产生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对于研究作品可能会产生有益的作用,但是,他们坚决认为,作者个人的生活和历史,如作者的意图一样,与作品的意义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
一首诗并非诗人的个性与情感的告白,相反,诗人致力于用语言表现人类普遍的情感。
新批评理论强调的是,意义栖居于文本之内,而不是之外。
将作者、作者的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因素从文学的本体分离出去之后,新批评进一步地将读者也予以剥离。
他们认为读者对作品的情感式的反应也不能成为有说服力的解读,对于这种错误,他们也有一个名称,叫作“感受缪见”。
其错误的原因在于混淆了诗的意义及功能。
谈一首诗对读者的心理影响属于印象主义批评,在新批评看来,这不是客观的批评,是非科学的。
既然意义既不存在于作者的意图之中,也不存在于读者的情感好恶之中,更不能简单地将社会和个人历史的原因作为获得意义的可靠通道,那么,意义到底在哪里呢?新批评认为诗的意义存在于诗自身的结构之中,存在于它的形式之中。
它论证说,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有一个结构,诗也不例外,作为艺术品,它有自己的结构和构成要素。
这个结构及其形式要素和规则是可以分析的。
通过科学的方法,人们可以发现存在于作品中的,赋予诗作以统一性并统领作品整体的结构。
也就是在这一发现的过程中,诗的意义会逐渐显露出来。
新批评立足文本本身的分析不失为文学批评的方法之一,它给当代文学批评留下了一些可被接受的观念和概念。
(摘编自李屹《新批评与诗歌解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批评认为对文学文本的传统批评形态,重视对文本的外缘进行研究,没有将语言还原为文学的主体。
B.新批评主张要把诗当作诗来读而不是当作别的什么,要求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到诗歌文本本身,而不是聚焦于文本之外的其他外部联系。
C.批评者用公共话语的标准和规则对诗歌进行解读,仍然离不开诗人的个人经验、兴趣爱好等因素作为参考条件。
D.将作者的个人经验或意图直接等同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在批评理论看来,就是“意图谬见”,所得到的作品的意义是不科学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歌的意义栖居于文本之内而不是之外,所以我们研究诗歌作品必须立足于诗歌文本本身,对文本进行细读,回到文学作品的形式本原。
B.新批评排斥用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研究文学作品,但并不排斥读者的情感式反应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C.用新批评的观点来看,屈原的《离骚》,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中国诗歌,也都是公共文本,是诗人在用语言表现人类普遍的情感。
D.过去,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是“知人论世”,也就是用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探索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从而探索作品的意义,而新批评理论则肯定作者的背景与作品的意义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结构可以让诗歌的各种要素统一协调起来,可以统领诗歌作品整体,读者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发现它,发现它的过程可以让诗的意义逐渐显露出来。
B.新批评将文学从“外在研究”转向“内在研究”,将文本本身作为发现其意义的出发点,颠覆了偏于文本外缘研究的传统批评形态,是当代唯一有效的文学枇评方法。
C.新批评强调评价文学作品必须客观、科学,那种奢谈作品对读者的心理影响的批评恰恰是既不客观也不科学的,是“感受谬见”。
D.诗的意义在哪里呢?新批评认为就在诗的结构之中,在诗的形式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作者的意图、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和作者的个人经历之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曹积三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
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
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
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
”我感到一阵宽慰。
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
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
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
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
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
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
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
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
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
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
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
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
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
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
我们聊起了电影。
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
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
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
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
”我说:“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幅幅电影的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他笑了。
⑤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爱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
1990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老莫属。
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我去说,艾青肯定会答应的!”艾老果然满足了我的心愿。
谁能料想,就在艾老为《中国影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年3月21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
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艾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
此后,再也无法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
《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⑥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
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我这个人真奇怪。
1957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毛病。
195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治,也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
‘文革’期间,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
1988年在自己家小院里跌了一跤,右眼眶起了个大包,引起脑血肿。
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
”说罢,朗然一笑……⑦艾老笑谈天灾人祸,风雨淡定,真乃豁达人生!⑧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
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
(选自2009年8月26日《文汇报》,有删节)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多处对高瑛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艾青的美好品质。
B.诗人艾青深受人们的敬重,这一点从其逝世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中可见一斑。
C.作者认为,艾青的诗歌和电影有相通之处,富有哲理,画境美。
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D.作者对艾青家中的花木、葡萄架及葡萄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静谧、安适、温馨的氛围。
5.在作者笔下,艾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依据文意,分条概括。
(5分).6.作者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原子弹坠落长崎目击记威廉·伦纳德·劳伦斯我们正向日本国土飞去,即将对它进行轰炸。
指挥这次任务的是25岁的空军少校查尔斯·斯韦尼。
他驾驶的携带原子弹的长机名“艺术大师”号,这种飞机的推进器不同寻常的长,有四个桨片,其机身上标有“77”的字样。
有人说,“77”是红头发兰奇(著名足球明星)踢球时运动服上的数字。
凌晨3点50分,机群起飞了,径直朝西北方向一一日本国的所在处直扑而去。
天气预报说我们在飞行途中将遇到暴风雨,但到飞行目的地,也就是这次任务的高潮阶段,天将放睛。
起飞大约一小时后,暴风雨降临了。
飞机在漆黑的夜空中时而下沉,时而抬起。
但飞机的跃动幅度比起大型客机来要小多了。
你感觉它是在“滑翔”,而不是“颠簸”。
我注意到一道奇特的、令人恐怖的亮光从驾驶舱上方的小窗射了进来。
透过黑暗,我看见一个奇怪的情景:旋转着的巨大推进器不知怎的变成了大的跳跃着的蓝色光焰。
这种蓝色光焰既映照在飞机鼻顶的有机玻璃窗上。
又在机翼顶端闪闪发光。
我们宛若驾驭着燃烧的列车在无垠的太空中奔驰。
我们终于度过了黑暗,飞机直奔日本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