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欧洲中世纪建筑-拜占庭(1)
欧洲中世纪建筑-拜占庭(1)
拜占庭建筑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把穹顶支 承在4个或者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 法和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帆拱(Pendentive )
这种形制主要在教堂建筑中发展成熟。
在4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4边发券,在4 个券之间砌筑以方形平面对角线为直径的穹 顶,这个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 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下面 的柱墩承担。
Hale Waihona Puke 罗马圣加里斯忒墓室 250
基督教合法化后,开始建设真正的公共建 筑。
最早的教堂取材于巴西利卡(Basilica)。 平面规整,但缺少规划,加建较随意。
罗马圣克里索戈诺教堂,约4世纪
特里尔会堂,4世纪
伯利恒圣诞堂的八角形大厅是庇护耶稣诞生地 的祠堂。
伯利恒圣诞堂,始建于4世纪
莫斯科的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
显见得匠师们灾结构所受的力已经有相当准
确的分析能力。但是,由于施工过于匆忙,
质量不好,穹顶一度倒塌,修复后,增加了 扶壁。
空间自由
雕饰
马赛克装饰
华丽装饰的拜占庭柱头
拜占庭建筑的四个主要特点:
1. 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2. 整体造型中心突出。体量高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 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 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3. 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 的集中 式建筑形制。 4. 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 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欧洲中世纪建筑
中世纪的主要建筑类型
·早期基督教 Early Christian ·拜占廷 Byzantine ·罗马风 Romanesque ·哥特式 Gothic
拜占庭建筑
古罗马分裂后分为东、西罗马。东罗马建都 君士坦丁堡,后得名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本称东罗马帝国(拉丁文: 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本为罗 马帝国的东半部,以拉丁语和拉丁文化为基 础,但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逐渐发展为以 希腊文化、希腊语言和东正教为立国基础, 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新国家。 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 家。
拜占庭建筑的主要成就
1.创建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和 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型制。 2.为欧洲纪念性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对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期拜占庭的传教士将东正教传给了许多斯拉 夫人。到今天为止,大多数斯拉夫人以及希腊 人信奉东正教。
基辅,圣索菲亚教堂,1037
拜占庭式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 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
奥斯曼国王穆罕默德率领20万大军包围君 士坦丁堡时,他在地中海的战舰上望着圣索 菲亚大教堂的巨大拱顶时,对臣下说,一定 要血战君士坦丁堡,要将教堂变成世界伊斯 兰圣殿的中心。公元1453年,穆罕默德 终于走进了朝思暮想的大教堂。他下令将豪 华的罗马宫殿艺术珍品化为灰烬,将大教堂 改为清真寺,并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清 真寺尖塔,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大教堂的 面貌。
多边形平面做法
穹顶的平衡
在阿尔美尼亚 和叙利亚常用架 在八棵或十六棵 柱子上的穹顶, 它的侧推力通过 一圈筒形拱传到 外面的承重墙上 ,于是形成了带 环廊的集中式教 堂。
圣维达尔教堂
希腊十字式教堂
希腊十字式教堂
希腊十字教堂。
中央的穹顶和它四面的筒形拱成等臂的十字, 得名希腊十字。特点是:内部空间的中心在 穹顶之下,但东面有3间华丽的圣堂,要求成 为建筑艺术的焦点。因此,教堂的纪念形制 同宗教仪式的神秘性不很合适。
拜占廷帝国存在于330—1453年,5—6世纪时处于 极盛时期,其版图一度包括巴尔干半岛、叙利亚、 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北非、以及意大利半岛和西 西里,7世纪以后,由于封建分裂状态的发展,拜 占廷帝国瓦解,日渐末落,只剩下巴尔干和小亚细 亚、后来又几次遭受西欧十字军的蹂躏、气息奄奄, 终于在1453年被土尔其人灭亡。
因为拜占廷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殖民城市,所以
拜占廷是东罗马帝国的习称,其建筑称为拜占廷建 筑,拜占廷建筑是继承东方建筑传统,改造和发展 了古罗马建筑中某些要素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对东 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东正教国家的建筑有很大影 响
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的罗马帝国犹太省(今以色列、 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社群中。基督徒对基督效 忠,拒绝对罗马皇帝膜拜,结果招来了严酷的逼迫。 在4世纪以前基督教是受迫害的 ,甚至被迫在洞窟 中传教。
聂耳利河, 波客洛夫教堂
弗拉基米尔 圣德米特里乌斯教堂
其它拜占庭建筑实例赏析
主要的新特点: (1)穹顶的外廓越来越饱满,以致被称为战盔式或葱头
式,穹顶成了教堂体形最重要的构图因素。 (2)穹顶下造了圆 柱形鼓座,把穹顶 高高托起,五个成 簇,而以中央的最 高最大,统率全局。
克里姆林宫的乌斯平斯基教堂
在5-6世纪时,由于东正教不象天主教那 样重视圣坛的神秘仪式,而宣扬信徒之间 的亲密一致,集中式形制的教堂增多。集 中式建筑物具有宏伟的纪念性,适合帝国 需要,于是集中式的教堂流行起来。
【集中式教堂】—另外,按照当地传统,为一些宗教圣徒建
造集中式的纪念物,大多用拱顶,规模不大。
君士坦丁堡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米,南 北长71米。中央穹窿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 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 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
中央大穹窿,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 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墩上。其横推力由 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 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窿之下,与柱之间, 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窿底部密排 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 使大穹窿显得轻巧凌空。
这个结构方案不仅使穹顶和方形平面的承接 过渡在形式上自然简洁,同时,把荷载集中 到四角的支柱上,完全不需要连续的承重墙, 这就使穹顶之下的空间自由了。相仿也可以 用这方法把穹顶架在8个或者10个支柱上, 因此,就可能在各种正多边形平面上使用穹 顶。
早期“内角拱” (Squinch)
突角拱
各类穹隅
结构体系。教堂正中是直径32.6m.高 15m的穹顶.通过帆拱架在4个墩子上。中 央穹顶的侧推力在东西两侧由在大券上的半
穹抵挡,它们的侧推力又各由斜角上两个更
小的半穹顶和东、西两端的各两个墩子抵挡。
这两个半穹的力又传到两侧更矮的拱顶上去。 中央穹顶的南北侧推力则以18.3m深的四 面墙抵住,这套结构的关系明确,层次井然,
直到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发布米兰敕令宣布它合法。 325年,第一次尼西亚会议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召 集,在尼西亚城召开的基督教大公会议,是基督教 历史上第一次的世界性主教会议,会议确立了一些 为现今大部分基督教会采纳的基督教教义,影响极 其深远。 380年,狄奧多西大帝(Theodosius I) 宣布基督教为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