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刘婉姿,郭丽君.“生态课堂”理念下研究生讨论课探析[J].中国农业研究,2014,(5):90-93.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开阔学生思维空间和活跃学术氛围,还有助于克服盲从倾向,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提高研究生质量水平,落实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期许。

从学生主体角度来看,在自主探究的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和主动发现知识的积极性大大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生态课堂借助生态学方法,以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考察课堂教学,从学生、教师及其课堂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探索生态课堂的动态平衡。

体育教学中的生态教育可分为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物质因素包括教学中的自然因素、教学中的时空因素、教学中的设施因素;精神因素包括文化因素、情感因素、交际因素。

体育教学中的生态教育,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健康、生命、和谐、共生、多样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生态思想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以及整体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它关注的是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环境之间多元互动的整体关联,而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或一个方面。

有利于把学生从严肃沉闷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可以让学生心胸变得开阔,思维更具有发散性。

[2]邬宝坤.当代体育发展新话语:生态体育学[J].搏击·武术科学,2009,6(1):87-88.生态体育学出场的背景是生态文明和体育发展中自身问题域;生态体育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育、自然与社会之间生态关系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观是生态体育学的哲学基础;生态体育学研究范围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1)研究体育与自然生态的关系;(2)研究体育与社会生态的关系;(3)研究体育自身生态的关系;(4)研究体育的人际生态关系。

生态体育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育、自然与社会之间生态关系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它是以生态文明为理论依据构建的学科。

它既能为解答当代体育发展中的问题域提供思路,也能为当代体育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路径与理念,是一种不同于工业文明时期的体育发展理念。

[3]王希玉,孙志胜.多媒体助力体育课生态教学[J].中国教育现代装备,2014(4):61-62.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的方法多媒体的运用一、多媒体“动画”,让参与学习更有调二、多媒体“直播”,让自主学习更有道三、多媒体“模拟”,让合作学习更有效[4]于海红,姜军.俄罗斯生态教育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3):139-141.党的十八大报告着重强调我国要建成生态文明社会。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加强生态教育。

俄罗斯教育界普遍认为,人们是否具有并运用生态学相关知识,直接影响到人类文明的发展。

俄罗斯学者Г.Н.Карона把生态教育定义为“教育、培养和发展人的连续过程,为教学指明了方向,给教学目标和课外活动提供了标准,保证人对周围环境的责任意识”还有的俄罗斯学者把生态教育分为狭义和广义: “狭义的生态教育是指把生态知识和技能相结合而形成的教育部分( 环节) ,广义的生态教育指的是协调个人、社会和环境相互关系的教育过程。

“生态教育模式在生态学领域是塑造生态文化、对自然环境予以保护和关心,在教学上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实践中获得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生态理论的掌握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俄罗斯的生态教育模式大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人类中心模式,即人处于自然的中心;第二种是生态中心模式,生态中心模式揭示了自然价值的完整性、伦理性和确定性,强调人和社会对所表现出的生活现象予以同情、珍爱和责任态度的必要性,不仅为建立新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依据,也为把道德观点带入所研究问题的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表现如下: 一是生态的合理性,反对人与自然的脱离; 二是把享有充分权利的主体与相互作用的自然客体理解为伙伴; 三是强调自然相互作用的实用性与非实用性平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优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

俄罗斯生态教育模式的构建第一,“关于周围环境的教育”第二,“通过周围环境的教育”第三,“为了周围环境的教育”“生态教育”理念的核心与灵魂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生态的环境,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5]尤长青.高中体育课堂生态教学初探[J].学理论,2014(11):182-183.生态教学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的教学课堂,它是教育者和求知者永恒的追求目标,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体育课堂生态教学是在顺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课程理念和授课形式。

顾名思义生态就是指生命得以存在的一种状态,它包括学生习惯的养成、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自我性格的合理张扬、生命价值的体现,从而更加突出鲜活生命力的个体。

要求体育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高效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达成课程目标。

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需要体育教师发挥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因此体育课堂生态教学是体育教师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

体育教学对学生品德、心理品质培养的特殊性:体育运动有它自身的特点,体育的竞赛性可以培养学生具备当代社会的竞争精神。

体育的规则,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纪律的品质。

运动要克服自身生理负荷和器械、环境、自然条件的困难,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

体育活动具有群体特征,可以加强人际交往,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6]翟寅飞,熊炎,郭敏刚.构建“生态体育”体系之必要性与可行性思考[J].2007,26(4):411-413生态环境是体育运动产生的摇篮,人类体育的一切活动只有遵守和维护它的平衡与完整,才能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北京奥运的成功申办,正充分地体现了体育与生态的和谐的化时代意义,“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0”是08 年北京奥运的三大理念,“绿色奥运”体现的是人与生态的和谐,“人文奥运”体现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科技奥运”体现的是人与体育的和谐。

生态体育的内涵表明了生态体育中的“生态”不只是单纯的生物学话语中简单的“生态”语意,生态体育的体系语境应理解为以哲理的思维方式和整体动态的语意来表述生态体育深层而宽广的状况。

[7]曹加杰,阮宏华,杨宝莲.关于大学生生态教育的思考[J].2014,26(8):75-77.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学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增强学生的生态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并使他们的意识、认知、体验升华为自觉的生态行为习惯,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衍生生态文明的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起着重要作用[8]。

通过生态教育,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观、价值观,继而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文明的科学知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提高生态意识、塑造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

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生态教育教学目标是要激发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生态审美教育,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建立新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树立和培养生态道德,养成生态行为。

高校应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几方面入手,使生态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目标。

长期以来,由于对生态学认识的局限性,生态教育仅仅是生物学、生态学等专业工作者及学生的教研任务和学习内容,这就造成了生态学只能在狭小空间发展应用,生态文明的理念迟迟不能普及的现状。

培养大学生整体而全面的生态环境素养; 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出发考虑事情做出决策的能力。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形成过程中最大的困境是如何将生态意识外化为生态行为,并固化为习惯和素养。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生态教育时,要采用灵活、务实、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生态危机的感性认识,将危机感、责任感、生态文明意识融入到思维意识中,形成关爱生态、保护环境的浓厚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

[8]胡永银.浅谈国内外体育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时代教育,2011(2):152国内最早论述教育生态环境以及体育与教育环境之间所构成的生态系统是成守允、刘东辉两位学者在《论教育生态环境与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一文中提出的(《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周君华j韩晓东、丁永玺在《学校体育的生态环境探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年第8期)一文从生态环境多因素的角度,对学校体育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探索各种生态环境与学校体育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学校环境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以上两篇文章主要是从环境与学校体育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的,强调了生态和谐的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论述课堂教学与“生态课堂”问题王兴华发表于《新西部))2009年12期《浅析课堂教学生态的基本结构》阐述了课堂教学生态的内涵、本质,并从课堂教学的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生态课堂的结构。

张磊发表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重建生态和谐的学校体育课堂》提出树立生态和谐的体育课堂价值观,创建生态和谐的人际关系,构件生态和谐的体育课堂环境。

[9]周志俊,何亮.深层生态体育观的哲学思辨[J].体育学刊,2009,16(4):16-19.[10]张新,夏思永.生态教育观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3(11):61-63.生态教育观的基本理念1932 年,美国教育家沃勒在《教学社会学》中首次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

随着生态危机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重视,如今生态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生态教育观也逐渐深入人心。

生态教育观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培养完整人格的教育目标;主张网络化的开放的知识体系;注重动态的情境式的教育方式;倡导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倡导共生的发展模式共生是生态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共生在教育中主要包括两个层次,即人与自然的共生和各种文化的共生。

运用知识体系构成中直观的、丰富的、风格化的各种肢体动作和各种精神信仰、自然观和哲学思想等各种价值性的知识,去感染和丰富学习主体的内心世界,帮助其构筑充满灵性的生态世界。

教学应以追求灵性的生命教育为旨归,在教学中重视学习主体作为活生生的个体存在。

应关注学习主体的内心世界,将技术技能的传授与文化价值的体悟相结合,增进学习主体对生命的体认,对自我的认知,对灵性的开发,真正成为生命的教育。

[11]龚建林.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J].体育学刊,2008,15(7):20-23.在1994 年国际奥委会将环境与体育、文化一起并列为奥林匹克精神的三大支柱。

过度注重体育的生物功能而忽略了人的精神及身心和谐发展,破坏了体育的公平公正精神,破坏了人与人、人(运动员)与自身的和谐。

“深层生态”体育,对生态的认识突破自然生态,同时涵盖了社会人文生态,既注重自然环境,也强调社会人文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