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在适用中出现的问题与建议

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在适用中出现的问题与建议

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在适用中出现的问题与建议作者:方娟发布时间: 2004-11-02 14:51:3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施行一年来,在举证、质证、查证、认证等方面发现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主要对在适用《证据规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2004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开始施行。

该规定确立了举证期限、证据交换等一系列制度,是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证据规则,对防止当事人证据突袭、滥用诉权以节约审判资源、提高审判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从一年的司法实践来看,由于民事法律关系不断变化,加上规定本身存在的一些局限,新的规则在适用中也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

笔者以《证据规定》为中心结合办案实际,谈谈民事诉讼证据在适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一、关于当事人约定举证期限的问题《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该规定是对当事人责任的强化。

这是对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职权主义证据收集模式转变和完善,但由于社会公众包括人民法院的部分审判人员转变观念需要一个过程,加之该规定的原创性,在实践中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一)当事人举证期限与法定指定举证期限的关系问题《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送达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也就是说原告在立案时人民法院指定了举证期限,客观上给当事人造成举证期限已无必要的错觉,加上人民法院未主动提示当事人协商举证,造成该条规定执行情况不理想,有损于当事人的举证权利。

为解决该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在法律中明文规定“人民法院在送达举证通知书时应告知当事人可与对方当事人约定举证期限”。

约定举证期限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人民法院作为整个诉讼活动的组织者应重视保护当事人的这一诉权,督促、引导当事人自行协商举证期限。

利处有三:一是有利于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举证期限;二是消除诉讼中对抗双方的敌意情绪;三是有利于避免人民法院指定期限给当事人带来的不公正感觉。

(二)当事人约定举证期限的时限问题根据民事诉讼规则,当事人不可能在诉前约定举证期限,举证期限只能在诉讼产生后才能约定。

当事人协商举证期限是建立在当事人充分理解自己应当承担的举证责任的基础上,但由于向原告送达受理通知书和向被告送达受理通知书有时间差,造成协商举证期限的机会减少。

而且《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二款并未规定当事人约定举证期限的长短,会出现当事人约定的举证期限过长而导致诉讼周期延长。

笔者认为应当明确当事人约定举证期限的上限。

作出该规定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当事人合意延诉。

有人认为只要是当事人合意,即使拖延也不会对诉权和实体权利造成影响。

笔者认为,当事人约定举证期限过长不仅会降低诉讼效率外还可能使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受到损害。

因为少数当事人对自己提交的证据材料的困难作出了不恰当估计,有的基于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作出了偏离实际的意思表示。

因此,作出当事人约定举证期限的上限是利大于弊。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事人约定举证期限不宜同意延长举证期限的理由是:(1)当事人自行约定举证期限是在对自己取证的困难反复衡量后作出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取证的困难程度,不存在《证据规定》36条规定的“确有困难”的情形。

(2)当事人约定举证期限实质是当事人之间订立的一种诉讼契约。

经人民法院认可后,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

如果人民法院同意任何一方延长举证期限,都是对诉讼契约的破坏。

因此,在当事人约定举证期限的情况下,未经得对方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不宜直接同意延长一方当事人的举证期限。

二、关于管辖异议条件下举证期限的适用问题《证据规定》对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的情况下其举证期限的适用没作出明确规定。

有人认为应当将异议期限包含于举证期限的理由是:1、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不妨碍其对案件事实进行举证,如将管辖权异议的时间另定,会让一些当事人钻法律空子,随意提管辖权异议,延长案件审理期限。

2、管辖权异议的期间不是一个独立的期间,而是附属于答辩期间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

而民事证据规则规定的举证期间应从发送案件受理通知书和举证通知书时起算,实际上也即与答辩期间同时起算。

笔者认为此观点不能成立。

第一,管辖权异议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民事诉讼法的原则是对于管辖权异议优于裁定,而当事人答辩、证据交换则说明对管辖的认可,明显前后矛盾。

第二,如果将向法庭递交证据视为应诉答辩的话,那对当事人说要么提出管辖权异议,要么放弃举证权利,这明显剥夺当事人诉权,于法不合。

第三,提出管辖权异议及审理管辖权异议的期限为15日,加上上诉期10日和二审期限30日,解决管辖权问题需70日。

可见处理管辖权异议远超出举证期限不低于30日的规定,将管辖权异议包含于举证期限事实上做不到也不符合常理。

因此,笔者认为举证期限不应包括管辖权异议期限。

其他如公告送达,当事人申请法院组织鉴定期间同样也不应计算在举证期限内。

三、关于简易程序转换为普通程序举证期限的变更问题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一定条件下简易程序可转化为普通程序,同时《证据规定》又规定,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不受指定期限不得少于30日的限制。

对此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主张不必补足,理由是简易程序中指定的举证时限是法院依法进行的有效指定,不宜因程序的改变而变更,且这种变更没有法律做依据。

况且《证据规定》为在指定的举证时限内无法完成举证的当事人设立了补救措施,即给当事人申请延长举证时限的权利。

如果当事人在原简易程序中指定的举证时限内无法完成举证的可以向法院申请延长举证的时限。

另一种意见认为需要重新指定举证期限以补足普通案件举证时限不少于30天的差额。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一,依民事诉讼法规定简易程序变为普通程序的条件是: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过程中,发现案情复杂的,也就是说在判决宣告前,法院认为案情复杂的都可以决定转入普通程序。

既然案情复杂当事人的举证工作就可能增大,而举证期限可能早就届满,此时若适用简易程序举证期限明显不合理。

理由二,《证据固定》中不少于30日的规定对普通程序是普遍适用的,既然案件由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就应补足当事人的举证日期,否则对当事人的举证权利是一种变相剥夺。

四、关于延期举证问题《证据规定》规定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

当事人在延长的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仍有困难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请,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确定。

根据此条规定,我们举证时限制是采用当事人约定举证期限、法院指定举证期限为主,延期举证为补充的形式。

此条规定是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的结合,既保护当事人申请延期的权利,同时又规定是否延期由人民法院依职权确定。

但由于规定没有规定申请延期次数,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具有任意性,在司法实务中则可能导致以下问题:(一)“确有困难”的认定问题《证据规定》明确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延期举证,申请延期举证是当事人当然的诉讼权利。

如适当地行使该权利与利于补救举证时限制度的不足和缺陷,但过多过滥的行使,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举证时限制度。

由于该规定具有原则性,当事人是否可以申请延期举证一般由人民法院自由裁量,“确有困难”认定的标准及人民法院是否准许的标准是什么,全依赖审判人员的自由裁量来维系。

这使得延期举证的规定难于操作。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对该规定进行补充和完善,即应明确当事人申请延期和人民法院当准许延期举证的具体情形。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列举方式概括规定“确有困难”的情形,一能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引导当事人举证的作用,二有利于审判人员掌握准许延期举证的标准,防止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在实践中,这种困难主要有不可抗力或意外世界和对方当事人或第三方造成客观原因等。

(二)申请延期的次数和申请延期举证的期限问题《证据规定》虽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延期,但对延期的次数和举证的期限未作详细规定。

从我国现状来看,当事人委托代理人的案件不多,因此当事人收集提交证据困难确实较多,此种情况下如要提高司法效率,就必然缩短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的期间,减少允许其延期举证的次数。

可能使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无法举证,而作出对其不利的裁判。

如充分救济困难当事人的举证权利,过多地延长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的期间或多次同意当事人的延期举证,就可能导致审判期限滞后,造成诉讼效率低下。

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法律中首先应明确规定当事人的申请延期次数,变无限申请举证为有限申请延期举证。

在目前的情况下可规定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不超过两次。

如在两次延期后,当事人仍不能举证,说明举证材料收集困难,当事人无力取证,无延长必要,只能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采取延期开庭或中止诉讼方法补救。

同时,两次申请的规定能防止当事人故意滥用自己的诉权,反复申请,更有利于及时保护对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

二是应当明确规定申请延期举证的期限。

《证据规定》第三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准许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的期限规定为适当,而没有具体规定可以延期举证的期限,对当事人申请延长举证的期限无限制,当事人既可要求延长一、两个月,也可以要求一、两年,这显然不符合高校审判的要求。

再者,“适当”延期容易造成人民法院确定延长举证期限的随意性。

笔者认为申请延长的期限定为三十日为宜。

因为《证据规定》第三十二条把三十日作为最短举证期限,是把三十日作为一个举证周期,人民法院同意延长举证期限也应为一个周期。

(三)关于当事人申请后延长举证期限是否适用于同案其他当事人的问题当事人申请后延长的举证期限是否适用于同案其他当事人在实践中有两种不同的做法和观点。

一种是从公平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当将延长的期限适用于未申请的一方;另一种从权利自由处分的角度出发,认为不应将延长期限当然适用于未申请一方。

笔者认为,根据《证据规定》对举证期限内不能完成举证的可以申请延期举证的规定是授权性规定。

该规定赋予了不能完成举证的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权。

既然其他当事人没有要求延期举证,表明其认为自己的举证已经完成。

对此其应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这样也有利于保持程序的稳定性,况且如果将延长期限适用于未申请一方则是将延期举证作为法院职权,有背于法律设置的初衷。

五、关于新证据的确定问题《证据规定》确定的“新证据”是指“新发现的证据”,目的是为防止当事人“突袭”举证。

然而《证据规定》对何为新发现的证据没有具体的解释,未解决什么是新证据这个在司法实践中实际操作问题,只是在发现证据的时间上作出划分,并以此来判断“新证据”。

而发现证据的时间的真实性,可靠性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辨认真伪的棘手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