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知识点第一章人体工程学概论1、人体工程学的定义人体工程学是关于探索人与某一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应用专业理论、原理、数据及各种方法,优化人与整个系统效能的一门学科。

2、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对象人与物(产品)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人体工程学的研究目的如何使人达到安全、健康、舒适以及工作效率的最优化4、人体工程学这门学科的特点:边缘性、交叉性、综合性5、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人的特性研究(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行为特点等)——基础物的特性研究(物的功能、外观、形态、尺寸、结构、力学特性、环境特性等)环境特性研究(如室内环境包括室内空气质量、光照、温湿度、噪声、辐射等)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环境、人物及环境)6、人体工程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1经验人体工程学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人类生活贫困,劳动效率低下。

特点:通过选择和培训,使操作者适合于机器。

○2科学人体工程学时间: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末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许多国家大力发展效能高、威力大的新式武器和装备。

特点:重视工业与工程设计中“人的因素”,力求使机器适应于人。

○3现代人体工程学时间:20世纪60年代以来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欧美各国进入了大规模的经济发展时期。

特点:把人—物—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以创造最合适于人的各种产品和作业环境,使人—物—环境系统和谐统一,从而获得系统的最优综合效能。

7、英国是世界上开展人体工程学研究最早的国家,美国是现代人体工程学最发达的国家,所以人体工程学有起源于欧洲,形成于美国之说。

8、人、家具、室内三者之间的关系1) 家具是联系室内空间和人的纽带2) 家具是室内的主要陈设3) 家具必须服从室内设计的总体需求9、家具和室内设计中人的因素1) 人体感知响应特性2) 人体的生物学特性3) 人体对环境负荷的反应4) 人体尺寸5) 人的行为习惯10、家具和室内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问题1) 室内环境和家具对人的影响;2) 室内环境和家具的安全性;3) 室内环境和家具的舒适性;4) 人与家具作用界面(人—机界面)的优化设计;5) 家具的功能设计对人的作业活动和工作效率的影响。

11、人体工程学对家具和室内设计的作用1) 为家具和室内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特征和机能参数;2) 为家具和室内环境设计中“物”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3) 为家具和室内环境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4) 为进行“人—家具—室内”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人体生理学基础1、人体功能系统有哪些?2、人体感觉器官有哪些?3、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它是一种最简单而又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4、感觉的类型外部感觉——反应外界各种事物个别特性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它们的感觉器官称为外在分析器。

本体感觉——反应我们自身各个部分内在的感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

它们的感觉器官称为内在分析器,如肌肉、肌腱和关节的运动感觉器,呼吸器、胃壁等内脏器官是内脏感觉器。

还有一些感觉是几种感觉的结合,如:触摸觉就是皮肤感觉和运动感觉的结合;还有一些感觉既可能是外部感觉,也可能是内部感觉,如:痛觉既可能是皮肤受到有害刺激,也可能是内脏器官的病变。

5、感觉的基本特性(1)适宜刺激感觉器官只对相应的刺激起反应,这样的刺激叫做该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

(2)感觉阈限感觉阈下限 又称❽刺激阈❾,使人从没有到获得感觉的刺激强度的界限值,是产生感觉的刺激下限;感觉阈上限 又称❽痛阈❾,是刺激强度的上限。

绝对感觉阈值 能被感觉器官所感受的刺激强度范围。

(3)感觉适应感觉器官接受刺激以后,如果刺激强度不变,则经过一段时间后,感觉会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适应。

暗适应(从明处进入暗处的适应过程)与明适应(从暗处进入明处的过程),明适应要快于暗适应。

除痛觉外,适应几乎在所有感觉中都存在。

除暗适应外,各种感觉适应大都表现为感受性逐渐下降乃至消失。

触觉和压觉适应最快。

(4)感觉疲劳当同一种刺激物的刺激时间过长时,由于生理原因,感觉适应就要变为感觉疲劳。

如❽久而不闻其臭❾是嗅觉疲劳,❽熟视无睹❾是视觉疲劳等。

感觉疲劳具有周期性。

(5)感觉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觉器官对其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都将因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影响而降低,这种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的相互作用。

(6)感觉的对比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不同刺激时使感受器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对比。

同时对比 几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所产生的对比。

继时对比 几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所产生的对比。

(7)余觉刺激取消以后,感觉还继续存在一极短时间的现象。

6、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

7、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

• 知觉不同于感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高一级的认识。

•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的性质多取决于刺激物的性质;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形象的反映,知觉过程带有意志成分,受到人的知识、经验、情绪、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8、知觉的类型• 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根据有无目的,可分为:无意识知觉、有意识知觉;• 根据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可分为:正确知觉、错觉。

9、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5)错觉10、视觉机能(1)视角定义:视角是确定被观察物体尺寸范围的两端点光线射入眼球的相交角度。

影响因素:眼睛到被观察物体的距离(视距L)、被观察物体两端点的直线距离(物体的大小D)、物体本身的亮度、物体所处环境的亮度、物体与背景的亮度对比临界视角:眼睛能分辨被观察目标物最近两点的视角。

(2)视力定义:视力是眼睛分辨物体细节能力的一个生理尺度,用临界视角的倒数来表示,即:视力=1/临界视角影响因素:年龄、观察对象的亮度、背景的亮度、观察对象与背景之间的亮度比等(3)视野种类:静视野、动视野、注视野4静视野:指人的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的情况下,眼睛观看正前方物体时所能看见的范围; 动视野:指头部固定不动而眼睛可以转动时,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注视野:指头部固定不动,转动眼球而只盯视某中心的可见范围。

颜色视野:指颜色对眼的刺激能引起感觉的范围。

白色的视野最大,黄色、蓝色、红色的视野依次减少,绿色的视野最小垂直最佳视区:上、下1.5°最佳视野范围:水平视线以下30°有效视野范围:水平视线以上25°、以下35°最大固定视野:115°扩大的视野:150°在垂直面内,人的自然视线低于标准视线,直立时低15°,站立时低30°,放松坐姿时低40°。

头部角度的转动,左右均不宜超过45°,上下均不宜超过30°;视线移动过程中97%的视觉是不真实的,因此应避免在视线移动过程中观察。

(4)视距定义:人在工作过程中正常的观察距离。

视距的确定:一般根据观察目标的大小、形状以及工作要求来确定视距过远过近都会影响认读速度和准确性,一般操作的视距范围在380~760mm之间,在560mm处最为适宜,小于380mm时会引起目眩,大于760mm时细节看不清。

(5)视度概念 观看物体清楚的程度。

看得清、看得见、看的好是光觉的基本概念。

看得见 是光觉的基本条件,无论是自然光还是人工照明,必需有光;看得清 是光觉的基础,它涉及到影响视度的基本因素;看得好 是光觉的质量,涉及到日照、采光和人工照明的质量。

影响物体视度的因素:物体的视角;物体及其背景间的亮度对比;物体的亮度;观察者与物体的距离;观察时间的长短。

(6)色觉色彩是光刺激眼睛所产生的视知觉。

人的眼睛可以分辨出180多种颜色。

人们感知色彩的三要素:光(物理)、眼睛(生理)、神经(心理)在波长为380~780nm的可见光谱中,光波波长只要相差3nm,人眼即可辨别,但主要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如表所示。

色盲:缺乏辨别某种颜色的能力。

色弱:辨别某种颜色的能力较弱。

(7)对比感度物体与背景有一定的对比度时,人才能看清其形状。

(颜色对比、亮度对比)临界亮度差 背景与物体之间的最小亮度差临界对比 临界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对比感度 临界对比的倒数(8)视觉适应定义:视觉器官的感受性对光刺激变化的顺应性。

明适应(暗处→亮处)暗适应(亮处→暗处)(9)眩光5定义 物体表面产生刺眼和耀眼的强烈光线。

来源 外界物体表面过于光亮、亮度对比过大、直接强光照射类型 直接眩光(天然或强烈的人工光源直接照射引起的)、反射眩光(因视野内天花板、墙壁、机器或其他表面反射而来的高亮度光线或高亮度对比而产生的。

)危害 使人视力下降、产生不舒适的视觉感受。

减少直接眩光的方法 降低光源的亮度、改变光源的位置或改变作业对象的位置、增大视线和眩光源直接的角度、使光线避开观察者的眼睛减少反射眩光的方法 改变物体表面材质、提高周围环境的照度(10)视觉的向光性向光性是人类视觉的一种特性。

对于光亮不同的入口,陌生人总是趋于选择光亮的入口。

11、视觉规律(1)视线运动习惯人的视线习惯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和顺时针方向地运动。

人眼对左上限的观察最优,依次为右上限、左下限、右下限。

❽最佳视域❾左上部和上中部(2)双眼运动两眼的运动总是协调的、同步的在设计时以❽双眼视野❾为依据。

(3)人眼的变色能力颜色的辨认顺序为:红→绿→黄→白不同颜色搭配的辨认顺序:黄底黑字→黑底白字→蓝底白字→白底黑字(4)运动中的视觉人们观看对象时多是运动着观察对象,从多方位、多角度感知对象;❽动线❾观众在展示空间中行走的轨迹,既是括空间位置的变化,又是时间顺序的体现。

(5)人眼的其他运动规律人眼对直线轮廓比对曲线轮廓更易接受,简单图形比复杂图形更易接受。

人眼对水平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比对垂直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要准确的多。

12、听觉(1)听觉范围• 听觉的适宜刺激——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耳的听觉范围:20~20000Hz,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2)听觉适应• 老年性听力衰退——人从25岁开始,对15000Hz以上频率的灵敏度显著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频率感受的上限逐年下降。

• 听力衰减的影响因素:年龄、生活习惯、营养、生活紧张程度、环境噪声的积累等(3)听觉方向• 声音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