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广东省委结合实际,提出加强党员的“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和群众的“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简称为“两个教育”)。
“两个教育”很有创意,通俗易懂,言简意丰,虽然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但作为一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已经受到广大党员、群众的欢迎和称赞,开始显示它的生命力。
加强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保持党员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没有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谈不上共产党的先进性。
只有每个党员在实践中做到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才能更好地保持党的先进性。
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一、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理想更是一个人灵魂的寄托,人不能没有理想。
理想是基础,是责任、能力、形象的源泉,没有坚定的理想,责任、能力、形象就无从谈起。
共产党员的理想是什么?就是入党誓词中讲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回顾党的发展史和执政史,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共产党员,正是以这样的理想为方向,为动力,不论碰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以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党组织和党员的崇高威信。
近期,各媒体开辟了《永远的丰碑》专栏,一个个鲜活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感人肺腑。
改革开放多年来,人们的日子好过了,各种诱惑也多了,每一名党员都应当问一问自己:现在还能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吗?现实中,有的人对共产主义理想产生了动摇,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合时宜,是空洞的说教。
理想信念的动摇,必然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蜕变。
有的人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说什么“理想,理想,有‘利’才‘想’”。
有的人抱定“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以权谋私,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十几年,腐败大案要案频发,原因之一,就是在苏联东欧剧变后,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失去信心。
坚定的理想信念从哪里来?是从对理论的准确把握中来,是从伟大的实践中来。
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在现阶段的具体化。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要惊慌失措,不要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
哪有这回事!”要坚决破除那种“过时论”、“渺茫论”、“动摇论”等错误认识,扫清影响,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从理论上弄清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理想和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离开实践,理想就是空想,理论就是空论。
要努力把学习理论的成果转化为谋发展的动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二、党员要增强责任感。
共产党员应尽自己的责任。
责任就是份内应做的事情。
共产党员份内的义务和责任有哪些呢?党章中明确规定的义务有八项: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利益;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等等。
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党员,应该对人民、对国家、对党承担责任,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作为党员干部来讲,身上的责任就更大些,职务越高,责任越大。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每个党员都要增强责任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勇于承担责任,坚决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没有责任意识,就会无所作为,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
除了党员干部外,普通党员也要增强责任感,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党组织要建立健全党员责任制,把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范围明确到具体工作岗位和生活中去。
三、党员要不断提高能力。
能力是实现理想,落实责任,塑造形象的基础。
党的能力最终要通过每一位党员的能力表现出来。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促进各项工作,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每一名党员都应当切实提高能力,以过硬的本领推动事业的发展。
对能力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新的形势对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我们面临的任务来看,党员干部要着重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一是领导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二是应付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组织协调群众的能力;四是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能力;五是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
要提高能力,必须紧跟时代,学习新知识。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不学习必然会落后。
然而现实中,有的党员只凭老经验过日子,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他们以工作繁忙为由逃避学习,长此下去,就会不熟悉政策,不了解形势,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也不能与时俱进,这样的素质如何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呢?要提高能力,除了学习,还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我们党员干部要摒弃纯粹的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加强理论和知识学习的同时,要经常深入基层,研究基层的问题,指导基层的工作,吸取基层的经验,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指导工作的能力。
四、党员要树立好形象。
形象是理想、责任、能力的展现,好的形象就是威信,就是力量。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形象好就能成为带领群众的一种力量,取得群众的信任,群众的工作也就好做了。
从焦裕禄、孔繁森、史来贺到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这些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感动着人们,影响着人们。
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拥护和支持程度,往往就是通过观察身边党员做的怎么样,是不是言行一致,来作出判断的。
我们党员队伍总体是好的,是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的,但也确有一些党员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有的还不如普通群众。
有的党员干部吃苦精神减弱,实干精神消退,享乐思想抬头,脱离群众,浮夸急躁,好大喜功,摆官僚架子,搞形式主义等。
还有极个别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过不了权、钱、色关,成为党内的败类,更是有损形象。
树立好的形象,一要自身干净,二要为群众办实事。
要破除作风飘浮、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树立亲民爱民的形象;要破除弄虚作假、好大喜功的形式主义,树立求真务实的形象;要破除盲目规划、急于求成的功利主义,树立脚踏实地的形象;要破除相互攀比、奢侈浪费的享乐主义,树立艰苦创业的形象;要大事讲党性、讲原则、讲全局,小事讲风格、讲谅解、讲友谊,树立起团结协作的形象。
要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感,不为人情所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生活,树立起自己的好形象。
加强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道德素质道德建设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特征的新道德观念相融合,既吸取中华民族几千年道德传承的精华,同时又赋予时代内涵。
开展以爱国为核心,守法为重点,诚信为关键,知礼为基础的群众教育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当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书识礼成为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一、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从古到今,无数仁人志士的闪光思想和模范行为,很多都是爱国的具体实践。
从忧愤投江的屈原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留取丹心的文天祥到不避祸福的林则徐,从凛然大义的李大钊到浩然正气的杨靖宇,爱国主义精神生生不息。
西汉贾谊说:“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北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朝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些爱国主义思想和行为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乐章,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核心和抵御内忧外患的精神支柱。
人只有具备爱国主义情感,才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在我们提倡爱国主义的时候,要清醒地知道,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
它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从爱亲人、爱同胞、爱家园、爱家乡开始。
爱国,意味着一种胸怀和爱心。
谁能设想,一个不爱父母,不知向父母感恩的人,能够在关键时刻为国家挺身而出。
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人,总是会对自己的亲人充满深深的爱,并将同胞也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
爱国,意味着一种责任和义务。
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已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乡土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来源。
爱国,还意味着一种深深的赤子情怀和忧患意识。
爱国就要对一切反华势力和分裂分子进行坚决的斗争,要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二、守法是把住做人的底线。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
在法制社会中,人们的大多数行为和关系都要受到法律规范,法律允许何种事情可做,何种事情不可为。
守法是做人的基本,是道德的底线。
无法想像一个没有法制的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子。
每个人都应当牢记,自己不仅受法律的保护,同时还要受法律的约束。
广大人民群众要学法、用法、守法,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也要同一切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将守法当作立身之本、处世之本,当作做人的底线,时时不忘法律,事事依法而行,守住做人的底线。
三、诚信是为人之本。
“言而有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都极言诚信的重要。
在传统伦理中,诚实守信被视为“立人之本”、“立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
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他甚至把诚信摆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位置,所谓“民无信不立”。
诚信是人们相互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
如果一个社会缺乏诚信约束,社会秩序就会十分混乱,使人们整天缠身于纠纷之中,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成本浪费。
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信誉经济,信誉就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走向市场的通行证,更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许多有识之士在诚信道德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有的地方正在探索建立基础数据库,完善法制约束;有的行业和部门发布诚信宣言等。
公民道德建设日益推进,信用体系日益完善。
我坚信,总有一天“有信走遍天下,无信寸步难行”,每一个人都会是言必行、行必果。
四、知礼是做人的基本德行。
在人际交往中,“礼”无所不在。
一个人的素质修养是可以通过礼仪、礼节、礼貌的行为反映出来的,如果一个人缺乏礼仪,缺乏待人接物中的基本素养,就不能说是知礼。
我们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知礼是人们的必备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知礼”依然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粘合剂、润滑剂。
知礼能让一个社会充满亲和力,使人们不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笑脸,感受到爱,感受到生活的阳光。
如何才能做到“知礼”?关键就是不断提高修养,不断鼓励、鞭策自己,并反复地去实践,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敢于同自身存在的陋习做斗争,培育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时刻将心比心,尊重人、理解人、体贴人、关心人。
在家庭生活中,要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人际交往中,要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规则,维护公德,同情弱者,扶贫济困,爱护环境,善待自然等,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和睦相助、友爱向善的良好氛围,建立和谐融合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