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高中政治《国家的宏观调控》教案

2021年高中政治《国家的宏观调控》教案

2021年高中政治《国家的宏观调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宏观调控、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等概念,理解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归纳、分析、综合的方法,去体会怎样认识经济观念和经济理论。

思想觉悟: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科学的认识事物的思想武器,学会科学地观察、分析问题,结合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增强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教学难点: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讲解法例举法练习法复习提问:1. 什么是市场经济?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2. 价值规律的作用有哪些?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市场的调节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有其弱点和缺陷。

例如,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自由竞争阶段。

当时资源配置完全是在市场上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实现的,这种完全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方法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趋尖锐化,从而爆发了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在原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运用了计划手段,即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这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可见,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手段。

讲授新课:国家的宏观调控(板书)一、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板书)(注;此问题从两方面来阐述:一是从面上讲,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市场不能调节,有些领域不让市场调节;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有其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1)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板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市场提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些部门和领域市场不能调节,有些则不让市场调节。

不能调节:对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消费设施的供给不能用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去调节,因为这些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国家和政府根据国防现代化和维护社会稳定、人民安全的需要出发投资兴办的领域。

不让调节;有些产品如麻醉品、枪支弹药、不健康的书刊、音像制品等,经营者可以大发其财,但公民的健康、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则会受到危害,所以不能依靠市场调节,而只能由国家和政府采取打击和严惩的措施,取缔从事生产经营麻醉品、枪支弹药、黄色音像制品的不法商人。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把市场交易的原则运用到一切领域、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中去。

(引导过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2)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板书)(注: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表现,让学生自己看书即可看懂,难在如何把单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挂钩。

故可在学生自己看书、了解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表现后,教师作进一步引申分析。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3页第1、2、3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单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表现是什么?单纯市场调节表现出来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讨论后教师归纳)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板书)市场的调节作用实质上就是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对资源合理配置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自身的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的行为,比如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不讲职业道德等。

而且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不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两极分化,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将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②.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板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领域从事经营,单个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全面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他进行经营决策时,也就是仅仅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有厚利可图,并据此决定生产、经营什么,这显然有一定的盲目性。

这种盲目性往往会使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必然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这方面的例子我们可举出很多,如: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竞相上马生产彩电、冰箱的所谓“彩电热”、“冰箱热”;90年代中期又出现“空调热”、“VCD热”。

因厂家瞄准的是市场价格,什么好卖、价格高就生产什么,于是各地“蜂拥而上”,其结果是重复上马、重复引进,而又形不成生产规模。

如1996年全国200多家电视机厂中,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台的只有几家,因而资金闲置、产品积压、资源浪费。

又如1996年,全国3000多家化妆品生产厂家中,有70%的产品滞销,全国积压手表1000多万只、自行车xx多万辆,一些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生产厂家开工率只有30%至50%,全国有28个地区生产汽车,全国汽车库存已达11.6万辆。

③.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板书)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涨或下跌后才做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应的决定的。

这样,从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做出决定——到实现供求平衡,必然需要一个长短不同的过程,有一定的时间差。

也就是说,市场虽有及时、灵敏的特点,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长期趋势。

当人们竞争相为追求市场上的高价而生产某一产品时,该商品的社会需求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点,而商品生产者却还在那里继续大量生产,只是到了滞销引起价格下跌后,才恍然大悟。

然而,此时即使转产,也已造成产品积压,不得不贱价拍卖,有的鲜活产品还会因变质而蒙受巨大损失(如近年有些城市的鸡蛋、水果因积压变质而降价者屡见不鲜)。

所以,市场调节的滞后性也会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在农业、林业及大型项目的建设上,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因为这些部门或项目的生产周期长,一旦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会更大。

单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三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这种自发性源于生产者和经营者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出发,根据市场上价格的涨落决定是扩大还是缩减某一商品的生产。

这种什么赚钱就一窝蜂生产什么的行为,必然带有盲目性,也只有当市场需求已经饱和、出现滞销、价格下跌时,才恍然大悟:自己生产的商品已供过于求。

而此时,“觉悟”为时已晚,不可避免地被迫降价,产品积压,以至开工不足、资产闲置,从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教材第53页的漫画“一哄而下”正说明了这一道理。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4页的想一想:“红果降价是偶然的吗?为什么?”(目的是巩固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这部分知识。

)(学生讨论,略)(教师归纳)课文中所举红果生产的例子,实际上是市场调节三个弱点的集中反映,因为果农自发地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价高利大的红果种植业(自发性)——单个果农所处的地位使他们必然是盲目决策(盲目性)——从决策到水果上市有几年的滞后期(滞后性)——给果农个人造成经济损失,对社会造成资源浪费。

由此可见,红果的降价不是偶然的,它是市场调节的固有缺陷导致供过于求的必然结果,不是由于上市均匀出现的偶然降价。

这个事例再次告诉人们,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为使经济运行正常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划书第54页第1自然段)只有在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的同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2. 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和手段(板书)(注:这部分知识学生比较生疏,以教师讲授为主。

)展示材料:为缓解部分产品供过于求的矛盾,xx年国家对一些重要产品产量和加工量实行控制。

到12月底,纺织业已累计压缩落后棉纺锭900万锭。

xx年前10个月煤炭行业原煤产量同比下降9%。

卷烟、水泥、玻璃总量控制也达到预期目标。

全国关停了一大批技术落后的小煤矿、小水泥厂、小玻璃厂。

这些行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比如,纺织业xx年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提前一年实现三年扭亏的目标。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是我国行使宏观调控职能的一个表现,请同学结合这则材料回答,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是什么?主要目标是什么?(学生讨论,略)(教师归纳)国家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1)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板书)“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指导划书第54页下段粗体字)(2)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板书)在材料中,为了解决供过于求的矛盾,国家采取控制总量的办法,而且这些被压缩的产量一般是技术落后的小厂生产的,这样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

可见,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①经济增长不仅体现为经济总量的增加,也体现为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经济增长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

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②增加就业不仅可以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而且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稳定物价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不大起大落。

保持物价稳定,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④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家在对外经济关系中收入和支出的大体平衡。

在当前国际分工深入发展、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对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具有积极作用。

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统筹安排,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国家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