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常用名词
电池常用名词、术语定义
1)化学电源(又称电池)
一种直接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2)一次电池(又称原电池)
一种只能用来放电,且在放电以后不能用充电方法获得复原再使用的电池
3)二次电池(又称充电电池、蓄电池)
一种在放电以后可以用充电的方法获得复原并能再次使用的电池。
4)干电池
电解质不能流动的电池。干电池是一次电池或原电池,通常指锌锰电池。
30)放电深度
电池放出容量与额定容量之百分比
31)恒压充电
充电时,保持充电器两端电压始终不变的一种充电方法。
32)恒流充电
充电时,充电电流保持不变的一种充电方法。
33)涓流充电
以低充电率(C/100C/20)对蓄电池进行恒流充电,使电池保持全充电态的一种充电方法。
34)浮充电
蓄电池与恒压直流电源ຫໍສະໝຸດ 直并联在一起,使其保持全充电状态的一种。
5)开路电压
外电路断开时,电池两个极端间的电位差。
6)负荷电压
电池输入电流时,电池两个极端间的电位差。
7)标称电压(又称额定电压)
规定的电池开路电压的最低值。
8)终止电压
电池放电试验中,规定结束放电的负荷电压。
9)放电
电池向外电路输送电流的过程。
10)极化
电流通过电极时,电极电位发生偏移的现象。
11)放电容量
电池在规定放电制度下给出的电量或有效工作时间。
12)贮存寿命
电池在规定条件下的贮存期限,贮存结束时,电池仍能保持规定的性能。
13)电池极端
电池连接外电路的部件。
14)电动势
组成电池两端电极的平衡电位之差。它反映电池对外作电功大小的可能性。
15)短路
电池正、负极直接联通。
16)短路电流
电池短路后一瞬间流过的电流。
26)活性物质
电池放电时,能进行氧化或还原反应而产生电能的电极材料。
27)充电
将外电路输入蓄电池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起来的操作过程。
28)充电率
蓄电池在规定时间内充到额定容量所需的电流值;或在一定电流下充到额定容量所需的时间。一般用倍率(若干C)或时率表示。
29)充电深度
蓄电池在充电时所充入的容量与全充电状态电池容量之百分比。
17)额定容量
在一定条件下,规定电池应该给出的最低限度的电量。
18)比能量
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电池输出的电能。
19)内阻
电池内部两极之间的电阻。
20)自放电
电池在荷电或贮存状态下,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的容量损失的现象。
21)正极
电池放电时从外电路获得电子的电极。通常是电位高的电极,如锌锰电池中的二氧化锰电极。
35)循环寿命
蓄电池在失效前所能达到的充放电循环次数。
36)记忆效应
电池长时间经受特定的工作循环后,自动保持这一特定的电性能。不能全部放出额定容量,只能达到常用的放电深度。譬如:一只额定容量为100%的电池,在使用时,如果在尚未用完电量后就充电,长期下去,电池就“记住了”这个“刻度”,以后再充电时,充到这个“刻度”就再也不容易充进去了。
CA(cranking amperage)——启动电流,以安培为单位,在0℃的情况下放电30s,且电压保持在7.2V以上,蓄电池所能输出的电流。
RC(reserve capacity)——储备电量,以分钟为单位,在27℃的情况下,电池以25A的额定电流输出,且电压保持在10.5V以上所持续的时间。
37)爬(漏)液
电池内的电解液到正常情况下不与电解液接触的电池外表面或电池部件上。
蓄电池上面写着CCA:700
CA:875
RC:106
是什么意思?
CCA(cold cranking amperage)——冷启动安培值(电流),以安培为单位,在-18℃的情况下放电30s,且电压保持在7.2V以上,蓄电池所能输出的电流。
22)负极
电池放电时向外电路输送电子的电极。通常是电位低的电极,如锌锰电池中的锌电极。
23)阳极
电池反应时,发生氧化反应即失动电子的电极。
24)阴极
电池反应时,发生还原反应即得到电子的电极。
25)放电率
电池在规定时间内放出额定容量时所需的电流值;或按一定输出电流放完额定容量时所需的时间。常用倍率(若干C)或时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