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
2.哲学源于人们对。
3.哲学是一门的学问,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4.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5.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进的明灯,。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世界观的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
2.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把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①.从本质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②.从特点看,哲学是世界观和的统一;③.从产生看,哲学是对的概括和总结3.方法论的含义: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4.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A.区别:1)含义不同。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形成过程不同。
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它。
3)特征不同。
世界观人人都有,是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理论论证;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把自发的、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B、联系: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经过概括和总结,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就成了哲学。
2)哲学与世界现都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认识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
5.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A、区别:1)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2)表现不同。
世界观是怎么去“想”,是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怎么去“做”,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B、联系:1)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6.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B、联系:1)是哲学的基础,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的关系问题。
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这是划分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的标准。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首先要回答和无法回避的问题3)它贯穿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观点、基本形态:3.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辩证法主张用、、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的观点看问题。
4.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
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2.世界是物质的1)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都是统一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所以,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的概念: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2.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的。
反对形而上学静止观和唯心主义运动观。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A:区别: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的、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指的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改变;或者物体相对于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静止是的、有的、相对的。
B:联系:物质世界是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和。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为转移的,它不能、也不能。
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3.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人可以在的基础上,根据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一、意识的本质1.从意识起源看:的产物2.从意识生理基础: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的机能3.从意识内容看:意识是的主观映象。
二、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表现为:1)意识活动具有性。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
3)意识的和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之物,没有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表现为:1)意识对改造有指导作用。
即通过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意识对于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实践。
②要把和结合起来,把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的一切活动。
1)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2)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性。
①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主体、手段、对象)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最基本最本质的特征)3)实践具有性。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2.3.4.三、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和往往相伴而行。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4.认识的特点1)认识具有: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2)认识具有: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认识的基础是不断发展的。
所以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并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第一、二单元的原理与方法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自然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方法论1]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方法论2]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必须遵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方法论]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认识论】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 立足实践,同时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6.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7.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 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及基本特征〈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以及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