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肾病综合症PPT课件

儿童肾病综合症PPT课件


第6版
前言 发病机制 病理 病生与临床 临床并发症 诊断 治疗
临床表现 第6版
1、 起病大多无诱因,可追溯到感染史。 2、本征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一般以学龄前(3-5岁)
为发病高峰。单纯型发病较早, 肾炎型偏迟, 男:女为1.5-3.7:1.0。 3、以水肿为首发表现,常伴尿少,少数病例有一过 性血尿和血压增高。 4、电解质测定一般正常。 5、肾功能检查长属正常范围,可出现一过性的BUN 增高。 6、肾小管功能一般正常。
临床并发症
感染
第6版
免疫功能低下 全身水肿和循环不良 蛋白质营养不良 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
气管炎、肺炎、腹膜炎、皮肤感染、泌尿 道感染
临床并发症
第6版
低血容量和休克


体液调节机制差,强利尿剂和大量放腹水
大量长期使用了激素降低了保钠作用
白蛋白<20g/L难以维持正常血容量
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
长期免盐或低盐
②氮质血症,除外循环量不足 ③高血压,除外激素影响 ④持续性低补体血症
第6版
前言 发病机制 病理 病生与临床 临床并发症 诊断 治疗
治疗
第6版
一般治疗 第6版
休息和生活制度:除高度浮肿、并发感染或其他 严重合并症外一般不需卧床。注意预防感染,但 不宜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激素治疗期间和 (或)免疫抑制剂使用期间避免与传染病患者接 触;病程中不接受疫苗接种。
第6版
Nephrotic syndrome,NS
江门市中心医院 邓燕
第6版
第6版
总论 分型 病理 病生与临床 临床并发症 诊断 治疗
总论
第6版
NS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 大量血浆白蛋白自尿中丢失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症 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 不同程度水肿为特征。
原发性NS约占儿科泌尿系统住院的20%,仅 次于ANG,居第2位。
(充盈不足学说)
水肿
第6版
原 ②overfilled theory NS 因 原发性水钠潴留
(过度充盈学说)
水肿
病生与临床
血浆白蛋白↓ ↓
高脂血症 第 6 版
脂质在肝脏代 偿合成增加
脂蛋白的分解 代谢障碍
高胆固醇血症
(>5.72mmol/L)
高脂血症
主要
危害
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导致肾小球硬化 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第6版
前言 发病机制 病理 病生与临床 临床并发症 诊断 治疗
诊断
第6版
治疗4-8w尿蛋白仍≥++者,争取肾活检
临床诊断
单纯性NS
病理 MCD为主 临床 凹陷性水肿
大量蛋白尿 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
第6版
肾炎性NS
non-MCD为主 同单纯性NS+以下一项或多项
①持续性血尿,两周内三次尿 沉渣RBC>10个/HP
感染、呕吐、腹泻等引起低钠血症
临床并发症
第6版
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临床并发症 第6版
钙及维生素D代谢紊乱 低钙血症、维生素D不足
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血灌注不足导致肾前性氮质血症,持续 存在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球病变 严重;肾间质显著水肿;应用药物的诱发 的间质性肾炎。
肾小管功能紊乱 提示 FSGS的存在,预后不良
病理
第6版
正常肾小球结构模式图
本课件所用病理图片均摘自邹万忠主编. 肾脏病病理图鉴.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
病理
第6版
正常肾小球毛细血管模式图
病理(模型)
第6版
正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左)正常,(右) 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消失
病理(光镜)
正常
NS患儿
第6版
PASM-HE×400 正常肾小球
大量蛋白尿 第 6 版
★ 正常尿中有少量蛋白质: 通常≤100mg/(M2·d); >200mg/d为异常
★ NS:定性≥+++;定量〉50mg/(kg·d)
病生与临床
大量蛋白尿 第 6 版
病生与临床
大量蛋白尿 第 6 版
原 因
病生与临床
大量蛋白尿 第 6 版
原 因
病生与临床
大量蛋白尿 第 6 版
原 因
病生与临床
大量蛋白尿 第 6 版
低蛋白血症 尿中多种蛋白丢失的影响
对机体的影响
• 血清转铁蛋白
• 铜蓝蛋白
• 锌结合蛋白
• 甲状腺结合蛋白
• 25-羟胆骨化醇结合蛋白 • 皮质醇结合蛋白
• IgG、补体旁路B因子
• 脂蛋白酶:脂代谢改变、抗凝血酶Ⅲ、纤溶有关
因子,高凝状态
大量蛋白尿尤其是持续者可致肾小管间质改变
PAS×400 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
病理(电镜)
第6版
EM×8400 正常肾小球 显示正常的肾小球基底膜(BM), 内皮细胞(En),足细胞(P)及足突(FP)
EM×13000 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变平,这是 该病的特征性病变
第6版
前言 发病机制 病理 病生与临床 临床并发症 诊断 治疗
病生与临床
致蛋白尿。 2、非微小病变常见免疫球蛋白和(或)补体
沉积。 3、微小病变的滤过膜静电屏障损伤可能与细
胞免疫失调有关。 4、动物实验表明T淋巴细胞异常参与了发病。
发病机制
第6版
发病机制第6版源自第6版前言 发病机制 病理 病生与临床 临床并发症 诊断 治疗
病理类型 第6版
微小病变约占80%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单纯系膜增生 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局灶性球性硬化 膜性肾病
渗透压下降 (25~30mmHg 降至6~8mmHg)
血容 量改变
营养多种物质代谢:脂代谢
对药代动力学影响
病生与临床
水肿
第6版
下行性 凹陷性 严重者可有体腔积液
病生与临床
①underfilled theory
NS 蛋白尿 低蛋白血症 血浆胶渗透压↓ 血容量↓
神经内分泌调节改变 (RAA,ADH,心房肽等)
病生与临床
低蛋白血症 第 6 版
血浆白蛋白 <30g/L
治疗前
治疗后
病生与临床
低蛋白血症 第 6 版
血浆蛋白从尿中大量排出


肾小管吸收分解↑
肝合成状态
血管通透性增加致间质中增加,血中下降
胃肠道:吸收不良,异常丢失?
病生与临床
低蛋白血症 第 6 版
蛋白质营养不良 影响内环境的稳定:
对机体的影响
肾病综合征的分型
临床分类
病理分类
第6版
免疫分类
原继 发发 性性 肾肾 小小 球球 疾疾 病病
先 肾天 小性 球或 疾遗 病传


微 小 病 变
灶弥 节漫 段性 性病 病变
硬 化 性 肾 炎

第6版
前言 病因机制 病理 病生与临床 临床并发症 诊断 治疗
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6版
尚不明确,与以下相关。 1、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结构或电荷的变化可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