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讨双心医学模式治疗慢性心衰伴抑郁和焦虑患者的临床研究

探讨双心医学模式治疗慢性心衰伴抑郁和焦虑患者的临床研究

探讨双心医学模式治疗慢性心衰伴抑郁和焦虑患者的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7-12-12T13:23:01.47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9期作者:李文砚[导读] 双心医学模式应用于慢性心衰伴抑郁和焦虑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对患者心功能和其他个方面改善效果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五人民医院 1530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双心医学模式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伴抑郁和焦虑患者治疗的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6例慢性心衰伴抑郁和焦虑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双心医学模式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情况和心功能分级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得分并做比较,同时测定和比较患者血清中B型钠尿钛(BNP)、C反应蛋白(CRP)含量。

结果治疗前比较,两组SDS评分和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SDS评分和S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均升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心功能分级严重程度情况较对照组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NP和CRP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心医学模式治疗慢性心衰伴抑郁和焦虑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症状,改善患者心功能。

关键词:双心医学模式;慢性心力衰竭;抑郁;焦虑;改善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Bi heart model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Method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86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ccompanied by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4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drug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double heart medical treatment,after 6 months of treatment,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and the grade of heart function,using 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and 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before and after the price of two. Patients were scored and compared,and the comparison of B type titanium in the serum of patients with urinary sodium determination(BNP)and C reactive protein(CRP)content.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compared two groups of SDS score and SAS score,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but after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SDS score and SAS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LVEF increase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bu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heart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the severity of the situation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BNP and CRP after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can significantly relieve the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and improve the heart function of patients.Keywords:Bi heart medical model;chronic heart failure;depression;anxiety;improvement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变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指由心肌梗死、心肌病、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而出现全身各个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理状态。

有研究显示[1],大部分慢性心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焦虑和抑郁情绪,对患者危害极大。

双心医学模式强大心脏和心理两方面,弥补了如今治疗心衰的不足之处。

鉴于此,本研究比较了双心医学模式和常规药物治疗心衰的临床效果,发现前者优于后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5~6月来本院心内科就诊的86例慢性心衰伴抑郁和焦虑的患者,所有患者符合慢性心衰的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

观察组男2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2.5±12.8)岁,病程3~12年;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平均年龄(56.2±14.6)岁,病程4~10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慢性心衰的治疗上方法相同,均按照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常规抗凝、扩张冠状动脉以及强心利尿治疗,重度抑郁患者给予舍曲林50 mg口服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双心医学模式治疗,包括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和运动放松干预,具体为:①心理干预:医生和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鼓励,让患者充分掌握自己的病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②行为干预:对有抽烟、饮酒或者其他恶习的患者加以劝导,帮助患者纠正不良恶习,有条件的可以让其家属陪伴或者由护理人员陪伴,帮助患者缓解压力。

③运动放松干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和家人的陪伴下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运动,如打太极、保健操等轻运动量运动,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加重心衰。

1.2.2 评价方法治疗前后采用SDS和SAS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抑郁和焦虑评分并做比较;采用心脏彩超测定患者LVEF;治疗前后分别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血清中BNP和CRP浓度。

1.3 心功能分级评价[2]心衰分级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标准评判,Ⅰ级为虽患有心脏病但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心悸、心绞痛等相关症状;Ⅱ级为患者体力活动受到轻度限制,一般活动后会出现心悸、心绞痛等症状,但休息后缓解;Ⅲ级为一般活动受到明显限制,活动强度低于一般活动时也会引起上述症状;Ⅳ级为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即使在休息时也可能出现心衰相关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和SAS评分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SDS和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SDSA评分和S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Ⅰ、Ⅱ级的例数所占比例较对照组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在心功能分级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BNP和CRP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BNP和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双心医学模式是由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先生首次提出来的,其强调医生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也应关注患者心理上的疾病[3]。

这也与我国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相呼应。

慢性心衰患者基本上都是老年人,该病治疗周期长、短期治疗效果不明显。

由于病情反复发作以及长期服药大大增加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通常患者会产生焦虑和抑郁心理,再加上一些药物的作用,这种心理更加明显。

因此,作者认为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而心理干预正是双心医学模式中一项重要内容。

LVEF、BNP和CRP都是判断心衰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反映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双心医学模式治疗的患者临床效果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治疗后LVEF、BNP和CRP等值均较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