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文化历史篇 第一章 世界史观与历史思维汇总

世界文化历史篇 第一章 世界史观与历史思维汇总

世界文化歷史篇第一章世界史觀與歷史思維一、單選題()( ). 擅長以生動、美妙的文筆寫作歷史經緯的荷裔史學家房龍被描述為「乾燥無味的科學常識經他一寫,讀他書的人都覺得娓娓忘倦了,他是將文學的手法,拿來講述科學。

」(A)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科學與文學是截然二分(B)歷史是一定要作科學的研究(C)這種說法是可以成立的,歷史事實的發現是科學,而歷史的寫作是文學(D)其實歷史只是說故事罷了。

( ). 五月花號上的清教徒認為他們是「上帝的選民」,上帝賜予他們美洲這塊豐腴土地;二十世紀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說:「……我們(美國人)可以使世界變得更美好……我們是歷史的導航者……」。

根據上述文字,美國人可能有怎樣的世界觀?(A)人人皆生而平等(B)國家最高主宰是天皇(C)美國白人是上帝的選民,要完成上帝交付的使命(D)宇宙萬物的運行發展都是由天上的天神所安排的。

( ). 美國史家貝克(Carl Becker)說:「人人都是歷史家」。

你覺得(A)他說錯了,不識字的人就沒有認知歷史的能力(B)我每天寫日記就可以成為歷史家(C)每一個人對歷史事件都有自己不同的認知與解釋(D)歷史家是指那些在大學教歷史的教授或在中研院史語所工作的學者。

( ). 《歷史是什麼?》這一本書中,有這麼一段敘述:「當代英國著名的思想家羅素(BertrandRussell)指出,歷史學能夠開闊我們的想像世界,使我們在思想上和感情上成為一個更偉大的宇宙公民,而不僅僅是一個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

這種思想正是十八世紀德國康德古典哲學中關於理想公民的一個重要部分。

康德認為,要成為一個合格的,能充分發揮出自己全部天賦的國家公民和世界公民,普遍的歷史知識和觀念是必不可少的。

」提示:和教材第一章中的哪一個名詞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用四個字)請問該書的此段敘述就是鼓勵讀者要培養我們的什麼?(A)記憶能力(B)駁斥思維(C)歷史思維(D)想像思維(E)外塑影響。

( ). 十八世紀的清朝乾隆皇帝給英王的上諭:「咨爾英王,海外輸誠,重譯向化……」針對上文中所反映的世界史觀,以下哪一說法不妥?(A)中國抱持著「夷夏觀」對待外使由來已久,非對英國例外(B)英國當時持「國交平行」的世界史觀,故不願在「禮儀」一事讓步(C)中國當時以天朝自居的世界觀落後,以致中、英二國之間結怨日深(D)中、英兩國當時的歷史背景迥異,世界史觀當然不同,並無好、壞、對、錯之分。

( ). 西方強權以自己的歷史文化為世界的中心,並且鄙視弱勢族群為邊陲或落伍的,其原因是由於西方世界經歷了哪些歷史現象?(1)十軍軍東征(2)地理大發現(3)科學革命(4)啟蒙運動(5)第一次世界大戰,上列選項何者正確?(A)1245 (B)234 (C)2345 (D)全。

( ). 有一幅卡通,圖面上顯示五位選手在起跑點,各就各位,準備槍聲一響,奔赴終點……爭奪財富、安全感和成就錦標。

他們清一色都是「白種人」,而在跑道外的座椅上,有三個旁觀者:頭戴羽飾、披著長髮的顯然是「印地安人」;背後拖著一支長辮的是「華人」以及頂著滿頭鬈髮的「黑人」。

此幅卡通呈現出來的意義為何?(A)財富、安全感和成就的競爭(B)少數民族被排除了追求財富、安全感和成就的機會(C)需要一項競賽,判決財富、安全感和成就的贏家(D)取得財富、安全感和成就之前,必須跑完全程。

( ). 「努爾哈赤曾學漢人兵法,成吉思汗曾請長春真人丘處機前往傳授道家宗教及養生之術,而中國的趙武靈王曾胡服騎射,唐太宗則兼容華夷。

」根據近期的文化史概念來批判上述內容,何者「有誤」?(A)少數民族有可能向漢族學習(B)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矛盾、親近、滲透、借鑒、交融是可喜的(C)中國中心論是我們的文化主軸,對於向少數民族學習不必去肯定它(D)不同族群文化摻雜共存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 ). 十七、八世紀,西方人士為何優越感日漸膨脹,凡越類似西方社會,就被視為進步,否則就被斥為異類或落伍?(A)他們以文藝復興運動的價值觀衡量各地文化(B)他們以啟蒙運動的價值觀衡量(C)他們以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價值觀衡量(D)他們以基督教的價值觀衡量。

( ). 二十世紀的60年代,西方社會急遽變遷,各種激進思潮和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其因素可能為何?(A)美蘇冷戰的影響(B)美國甘迺迪總統遇刺的影響(C)美國「反越戰」運動的影響(D)古巴飛彈危機的影響。

( ). 有關於「西方文化」的論述,下列何者不正確?(A)是對現今世界文化影響力最大的文化體系(B)西方文化對當今世界影響力的建立是從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後日益顯著(C)西方文化帶來人類文化各項進步而沒有流弊與缺點(D)科學與民主根源、深植於西方文化。

( ). 有關西方在近世興起及富裕的原因是很多史學家探討的課題,以上三種說法:(甲)韋伯著《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提出新教倫理是西方資本累積與擴張的主要原因;(乙)馬克思以「唯物史觀」解釋西方的富裕是起於西方的掠奪物資和壓迫;(丙)生物學者賈德.戴蒙則提出地理條件優越是西方富裕的主因看完以上三種說法,試判斷哪一敘述較合理?(A)對同一歷史現象,史家有不同的看法,可見歷史知識並無絕對客觀標準,歷史的價值也因此大打折扣(B)由於韋伯是社會學家,看法比較客觀,因此此一說法較其他兩種說法更可信(C)生物學者提出對歷史現象的解釋是毫無價值,不足採信(D)學者各自以不同角度去觀看歷史現象,使我們了解到精神、物質、地理等因素都是可能使西方富裕的因素。

( ). 美國前國務卿歐布萊特於1997年一次演說中指出,「後冷戰」時代的世界全球國家有四種類型:一是「進步工業國家」;二是「新興民主國家」;三是「失敗國家」(指民主未上軌道、工業落後的國家);四是「流氓國家」(指美國認為不服管教,喜歡破壞、搗蛋的國家,如伊朗、伊拉克、北韓、利比亞、古巴等國)。

由以上敘述,我們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在1997年時看待多國家、多民族、多文化的世界的觀點。

試判斷以下對上述觀點的四種看法,哪一項較合於多元文化論者的論述?(A)雖然世界上存在多元文化現象,但由於民主與工業是世界上的絕對文化標準,美國依此將世界的國家分為四類,這種做法並無不當(B)美國非常尊重多國家、多民族、多文化的現象,因此將世界國家分成四類(C)美國以美國文化(如民主與工業化等)為價值標準,不合此標準者被列為失敗或流氓國家,這是一種自我中心的世界觀(D)反映多元文化彼此互動、互相包容的時代已經來臨。

( ). 一部教育史論道:「經過教育的影響,才能提高國民道德與民族精神,只有推行適當的良好教育,才能復興民族,國家的前途才會光明。

……十九世紀末,德國的統一實基於民族教育的成功。

」試問,歐陸民族教育的重視與提倡,深受哪一歷史事件的影響?(A)七年戰爭(B)美國獨立革命(C)啟蒙運動(D)拿破崙戰爭。

( ).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描述一對善良的男女在社會上無容身之地,女友想起天涯無處棲身的苦處,悲極而泣,卓別林說「上帝賜給我們明日,明日也許會有好運……」這樣的電影其意義是(A)愛情的意義(B)探討底層社會的文化現象,控訴社會的不公(C)反映電影工業興起(D)彰顯卓別林的演技。

二、多重選擇題()( ). 德國的歷史哲學家史賓格勒,歐戰結束前後,出版其名著《西方的沒落》。

下列表述何者足以顯示其史學見識與風格?(A)任何文化都猶如生命體、有機體,宿命地邁向衰滅與死亡(B)歷史的發展是個理性的過程,不能用直觀的方法加以認取(C)「挑戰—回應」是每個文明興衰起伏的法則(D)排斥個別史事的探討,主張研究強勢文化的表現(E)注重歷史的形上學研究,延續德國人「飛奔於空中」的學術傳統。

( ). 中國的明朝曾經對世界史造成哪些影響?(A)十四~十五世紀歐亞大陸商旅減少,直到鄭和下西洋才恢復東西交流的生機(B)勢力擴展到蒙古、西藏、緬甸、安南、新疆,以致有《大中華帝國史》的撰寫(C)洛可可藝術的出現(D)海路貿易成為主要貿易路線(E)中國為中心的地圖觀經由利瑪竇傳到西方。

( ). 二十世紀有位歷史家說:「歷史是歷史家和事實間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現在和過去之間永無終止的對話」可見他認為歷史知識的性質是(A)絕對客觀的,史家要不斷蒐集史料(B)過去發生的事情,史家可完全掌握(C)相同的歷史現象,由於史家的觀點不一而解釋不同(D)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常是不證自明的(E)史家由於他對現在關懷,挑選有意義的問題來討論。

( ). 中國人的世界觀曾隨著時空的不同而改變過,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中國四周有海環繞,海中有若干島嶼的世界觀,是在鄭和下西洋之後才確立(B)中國位居世界中心的說法可以溯源到〈尚書.禹貢篇〉「九州」概念的提出(C)蒙元時代,中國的位置在整個帝國內從中央變成邊陲,從此改變了中國人以天下為中國的觀念(D)明萬曆年間,利瑪竇為中國帶來地圓說、五大洲與南北極等概念(E)清初雖有進步的世界地圖,但清朝整體的世界觀依然停留在傳統的天朝上國概念,以中國為中心去看世界。

的分析何者正確? (A)造成40~50年代的高峰的原因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勝 (B)60~70年代之所以走下坡是由於美國在越戰失利,民心悲觀所致 (C)80~90年代由於冷戰結束,蘇聯瓦解,美國又獨霸了世界 (D)美國人民對國家有沒有信心要看當時的執政黨是誰來決定,與其他因素無關 (E)此圖的走勢亦可與文化的趨勢相呼應,即60年代是美國走向一元或多元化的關鍵,其前後期均為一元化思考。

( ). 2001年的9月11日,美國紐約市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恐怖分子攻擊事件,雙子星貿易大樓被客機衝撞炸毀,五角大廈嚴重受創,有數千名群眾在此事件中喪生,有關此事件的報導與看法很多,請問下列哪些分析符合歷史思維?(A)當媒體以災難的發生、哀傷的場面、布希總統憤怒的指控、賓拉登與阿富汗該負責、美國出兵等這一連串報導為主時,其實只反映了「美國觀點」(B)有些書描述美國政府如何為了自身在中東的利益,前後矛盾地先支持後反對曾經扶持的神學士政權,這種看法已試圖擺脫美國意識型態的操控(C)有人引杭亭頓的「文明衝突」論來解釋此事件反映出美國文明與伊斯蘭文明兩大勢力的對決,其實是忽略了同一文明的異質性問題,因為美國文明裡頭也包含了伊斯蘭移民(D)臺灣長期習慣「從美國看世界」,是因為在國家安全與現實利益上皆倚賴美國甚深,顯見媒體思想觀念背後仍免不了權力的運作干涉(E)全球網路上廣為流傳在美國世貿中心倒塌前大火疑似出現「撒旦」臉龐的照片,照片證明了恐怖分子是撒旦的化身,而由美英所主導的「上帝」正義的力量必定會擊垮撒旦獲得最後的勝利。

( ). 現今學者多半對於文化思想和權力之間抱持何種見解?(A)唯有掌握政治實權的人最方便動用權力,推展對私人有利的文化(B)權力等於邪惡、宰治他人的魔法(C)權力無所不在(D)凡是族群、階級、兩性關係,以及其他社會群體之間都免不了蘊涵權力的運作(E)如果正視權力的存在,才能幫助我們洞察文化現象中更內在的本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