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 卫生微生物学:卫生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应对方略的科学2.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内部或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及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协调的动态平衡关系3.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4. 指示微生物:是指在常规卫生监测中,用以指示样品卫生状况及安全性的微生物5. P4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级最高的实验室,用于检测实验室感染机会多,感染后病情严重,无特效治疗,可致死的微生物或可能引起严重的流行、需要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防疫的微生物6. 菌落总数:菌落总数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克(每毫升)检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
7. 大肠菌群: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8. 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9. 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10. 医院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医院环境中和物体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11. 疫源地消毒:是指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
12. 随时消毒:指在传染源存在的情况下为及时杀灭或清除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而随时进行的消毒。
13. 终末消毒:指传染源因住院隔离、病愈或死亡后,对原所在场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的消毒。
14. 预防性消毒:是指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15. 生物危害:由生物因子(如在病原学和遗传学实验的废弃物中生长的微生物)对环境及生物体的健康所造成的危害。
16. 生物战剂:是指在战争中用来伤害人、畜和毁坏农作物、植被等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17. 生物恐怖:生物恐怖是恐怖分子利用传染病病原体或其产生的毒素的致病作用实施的反社会、反人类的活动,它不但可以达到使目标人群死亡或失能的目的,还可以在心理上造成人群和社会的恐慌,从而实现其不可告人的丑恶的目的。
18. 生化武器:以细菌、病毒、毒素等使人、动物、植物致病或死亡的物质材料制成的武器19. 生物战:生物战是指使用生物武器伤害人畜、毁坏农作物的一种作战,旧称细菌战。
在作战中,通过各种方式施放生物战剂,造成对方军队和后方地区传染病流行,大面积农作物坏死,从而达到削弱对方战斗力,破坏其战争潜力的目的20. 浮游生物:水生态系统的表面区域漂浮和漂流的微生物生命的集合物21. 需氧处理法:利用好氧细菌或兼性厌氧细菌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
22. 厌氧处理法:是利用厌氧微生物以降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23. 大肠菌群值:是指在1L水中所含大肠菌群的数目24. 气溶胶: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粒子或液态小滴物质的统称。
25. 微生物气溶胶:悬浮在大气中的具有感染性的微生物气溶胶26. 自然沉降法:根据空气中携带有微生物气溶胶粒子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以垂直的自然方式沉降到琼脂培养液上27. 水分活性值:食品在密闭容器内水蒸气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蒸气压的比值28. 食品变败:是指食品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下,食品的成分被分解、破坏、失去或降低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29. 腐败:食品的蛋白质成分在厌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产生以恶臭为主的变化30. 酸败:食品的脂肪成分被微生物分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的变化31. 发酵:食品的碳水化合物成分被微生物分解成酸、醇、和气体的变化32. 食源性疾病: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33. 细菌性食物中毒:由于食入被病原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后,所引起的以急性胃肠炎为主的中毒症状的疾病34. 神奈川现象: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能使人或家兔的红细胞溶解,因此能在高盐琼脂培养液上出现透明溶血环35. 微生物限度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36. 控制菌:非规定灭菌药品中不得检出的菌类称为控制菌37. GMP:对药品生产过程实施全面管理,最大限度地将产品质量置于可控状态,确保持续生产出合格产品的一种管理方法38. 化妆品:涂抹于人体皮肤用于美容,护肤清洁的物品39. 特定菌:粪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40. 公共场所:公共场所是提供公众进行工作、学习、经济、文化、社交、娱乐、体育、参观、医疗、卫生、休息、旅游和满足部分生活需求所使用的一切公用建筑物、场所及其设施的总称41. 高度危险品:被微生物污染可造成严重危害的诊疗器材和用品42. 中度危险品:受微生物污染后可造成中等程度危害的诊疗用品43. 低度危险品:虽有微生物污染,但在一般情况下无害,只有当受到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问答题1. 简述微生物研究的意义?答:通过对不同生境中的微生物的种类、种群、及其分布、生活特点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为生产,生活,防病,保健,及环境保护服务2.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 自然选择是由自然环境条件决定的,人工选择以人的意志为主2) 自然选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工选择比较快速3) 自然选择所保存的变异对生物本身有利,人工选择所保存的变异只对人类有利3. 常用的菌落总数包括哪几种?常用的菌落总数测定方法有哪几种?细菌菌落总数、霉菌菌落总数、酵母菌菌落总数;标准平板计数法、表面涂布法4. 卫生微生物检测的特点有哪些?1) 检测的对象多,既包括病原微生物,又包括非致病和条件致病微生物,特别是能反映环境、食品、健康相关产品等样品卫生质量的卫生指示微生物2) 检测的范围广,标本的来源不仅局限于人体,也来源于空气、水、食品等环境3) 检测的方法更敏感,以检测环境标本中数量很低的致病微生物4) 常常需要定量测定和分型检测,以探明感染性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情况等5. 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菌的条件有哪些?1) 大量存在人和温血动物的肠道内,未被粪便污染的样品中无此种菌存在2) 在外环境中的抵抗力,包括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与肠道致病菌大致相似或稍强3) 在外环境中不繁殖,存活时间与肠道致病菌大致相似或稍长4) 检测方法简单,便于计数6. 为什么常常通过检测指示微生物反映样品卫生安全?1) 致病微生物种类繁多,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对样品的卫生安全性作出评价时,不可能分别检测各种微生物2) 分离、鉴定、致病微生物需时长,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3) 分离、鉴定致病微生物费用高,而且对人员的技术要求也相对较高4) 致病微生物的数量少,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不高;或受到检测量的限制,可能导致假阴性的结果,因此通常以检测指示微生物间接反映样品的安全性7. 作为理想的病毒指示微生物的条件有哪些?1) 检测方法简单2) 操作安全3) 抵抗力与肠道病毒相当或稍强4) 在被人粪肠道病毒污染的环境中一定存在,其存在数量应等于或大于肠道病毒的数目8. 通过控制哪些条件可选择培养待测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培养的温度气体条件和光照或利用目的微生物的特定生理功能在分离培养液中加入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化学剂,配制成选择培养液,达到对目的微生物增菌的目的9. 简述倾注平板计数法和表面涂布法的优缺点?倾注平板计数法是准确将稀释物1ml加入平板,倾注适当种类和温度的培养液,培养规定的时间后,计数菌落数的方法;表面涂布法是将0.1ml不同稀释度样品,分别接种于培养液表面,立即用L型玻棒或金属丝做成的三角形推棒推布样品,直至平板表面午明显的液体后,放入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培养一定的时间后,计数菌落的方法。
由于表面涂布法菌落全部生长于培养液表面,又便于挑取菌落进行后续实验,可使用不透明培养液,可避免因倾注融化的热琼脂对待检菌的损伤的优点,但由于其接种量仅为倾注法的十分之一,加样误差大,而且因为使用推棒分散样品,会带走一些微生物,影响结果10. 如何收集生物武器袭击的相关证据?1) 空情雷达。
卫星及对空侦查发现2) 地情可以投掷物、可疑昆虫、植物上的可疑粉末3) 流行爆发和继发感染4) 生物战剂施放方法对流行特点的影响:i. 点源施放:伤害与源的远近相关ii. 多点源施放:可各点连成一片,各点源附近及椭圆区伤害重iii. 线源施放:沿线分布并向外扩散11. 简述影响水中微生物分布类群的主要因素?温度、静水压、光照、溶解氧、氢离子浓度、化学物质、营养物等12. 分别叙述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产气荚膜菌的概念及其卫生意义?1) 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将1ml水样接种在营养琼脂培养液中,于37度经18~24h后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主要作为判断水质被污染的程度标志之一,所测的菌落总数增多,说明水被微生物污染,但不能说明污染的来源。
必须结合大肠菌群数来判断水污染的来源和安全程度2) 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是指一群需氧或兼性厌氧的能在37度、24h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水中大肠菌群数的含量表明水被粪便污染的程度,并间接的表明有肠道致病菌存在的可能性。
3) 粪大肠菌群:在44度,在此种条件下仍能生长并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称为粪大肠菌群。
常用于表示近期污染4) 产气荚膜菌:肠道正常菌群的成员,由于可以形成芽孢,故在外环境存货时间长。
常作为陈旧污染的指示菌。
13. 理想的粪便指示菌有哪些条件?1) 在污染的水中有致病菌存在时,指示菌也应存在2) 不存在于未污染水中3) 指示菌在数量上应大于致病菌数量4) 指示菌的密度应与污染程度有一定的相关5) 在水中生存寿命要比致病菌长,并对消毒剂有相同或较强的抵抗力6) 作为微生物学标准,应适用于各种水源7) 指示菌的特性应是稳定的,在水中不能繁殖8) 检测方法简单、快速、定量、准确性高14. 土壤生境的哪些特点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土壤的成分,水分,空气,pH温度等15. 简述空气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大气微生物群与生物圈的生态平衡密切相关,在正常情况下,空气中的微生物对自然界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但许多微生物特别是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病原微生物的数量、毒力强弱;机体免疫水平的高低以及二者所处的外界环境等)均有可能借空气传播疾病,对人类健康,甚至对工业、农业、畜牧业的生产都会造成影响。
1) 对人体可引起许多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或引起手术切口与烧伤创面的感染等2) 引起变态反应,如枯草热、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3) 污染食品,使其发霉、变质、腐败甚至在其中产生真菌毒素4) 动物呼吸道传染病同样可通过大气传播,如碳疽梭菌芽孢,Q热立克次体和口蹄疫病毒等5) 空气中小麦黑锈病孢子可随风飘散数千里,导致大片麦田受害6) 在制药、发酵、电子元件生产过程中若遭到空气微生物污染,可产品报废,造成经济损失7) 在战争及恐怖活动中,敌人若施放生物战剂气溶胶,对人群的生命与健康会造成重大威胁16. 简述食品变败的原因和类型?原因是:1) 微生物的作用:主要是细菌、酵母菌、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