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麦倒伏原因及对策

小麦倒伏原因及对策

小麦倒伏原因及对策
作者:陈翠环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7期
许昌市魏都区农技中心陈翠环
倒伏历来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倒伏后各单茎相互挤压、相互隐蔽,严重影响
有机物的合成、运输和积累,尤其是被压在下层的小麦甚至难以接受光照,致使有效穗数减少,不孕小穗增加,减产就不可避免。

事实表明,小麦抽穗前后倒伏一般会减产30%~40%,灌浆期
倒伏会减产10%~30%。

许昌市位于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中心区域,是全省粮食生产的主产区和高产区,小麦年
播种面积稳定在21.33万hm2左右。

在这样大的种植规模中,如何防止倒伏发生,就成为小麦
高产栽培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小麦倒伏的原因
(一)品种不抗倒
如选用一些高秆、大穗、抗倒性差的品种,易引起倒伏。

(二)群体过大,个体发育不良
播量过大问题近几年表现尤为突出,一般12.5kg/667m2,有的高达20kg/667m2。

“有钱买籽、无钱买苗”,农民错误认为籽多、苗多,产量也会多。

遇到暖冬特别是去年许昌市冬季气
温偏高,11月份平均气温偏高0.5℃,12月上旬平均气温偏高1~3℃,旺苗比例比去年增长
14.7%,群体接近或超过90万,有些甚至超过110万。

群体偏大,植株相互拥挤,叶片相互遮荫,有机营养供应不足,造成基部茎间拉长,茎壁变薄,缺乏弹性,到后期支撑不了穗部重量
而倒伏。

(三)整地质量差
播种前,只是用旋耕机进行旋耕,耕层很浅。

耕层过浅对土壤培肥改良不利,影响小麦根
系下扎,土壤过分疏松,易跑墒跑肥,造成倒伏。

(四)病害
小麦在苗期如遇到高温高湿的生产环境,很容易发生纹枯病。

纹枯病病菌侵入茎秆后,影
响养分制造运输的积累,后期容易形成倒伏。

(五)水肥运控不科学
水肥施用不合理,使植株偏高,特别是氮肥施用偏大,容易倒伏。

(六)暴风雨
暴风雨是造成小麦倒伏的一个主要外力因素,一旦遇到暴风雨,使穗部加重则压力加大而
倒伏。

二、应对措施
(一)选择矮秆抗倒品种
选用抗倒伏品种,特别是高水肥麦田,应选用矮秆或半矮秆,茎秆粗壮韧性强,株型紧凑,叶片上举,如矮抗58、周麦22、郑麦7698、郑麦366等。

(二)深耕细作,加深耕层
机耕机耙配套耕深25cm,提高整地质量,达到上虚下实,以利根系发育下扎。

(三)合理密植
适量下种,合理密植,中高产麦田实行宽窄行播种,要普遍推广精量、半精量匀播技术,
每667m2播量8~10kg,确保合理的基本苗数。

(四)培育壮苗
控制旺长,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改善麦田通风透光条件。

1、深中耕。

对于群体偏大有倒伏可能的麦田采用深中耕(7~10cm),可有效控制分蘖增长,起到控上促下、加速两极分化和控旺转壮的作用。

2、镇压。

对于群体较大,种植植株较高品种的麦田,除深中耕控制群体过大外,还应在起身后期、拔节前进行镇压,以促进地下根系发育,蹲实基部节间,控制旺长。

3、喷施化学药剂。

对旺长麦田,在小麦起身期,每667m2叶面喷施万分之二浓度(即15%
的多效唑13g加水10kg)的多效唑溶液50~75kg,或在小麦拔节后1~3节伸长时,喷洒有效成
分为0.2%~0.3%的矮壮素1~2次,抑制株高,防止倒伏。

(五)科学应用肥水
合理促控管理,特别是对越冬群体偏大,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和底肥充足晚播的麦田,冬季
和返青期均应控制肥水,以免春蘖大量孳生。

此外,在小麦生育后期浇水时,还应注意适时适量,不要在刮风天浇水。

三、小麦倒伏补救措施
小麦倒伏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小麦灌浆期前发生的倒伏,称为“早期倒伏”,由于“头轻”一般都能不同程度地恢复直立;二是灌浆后期发生的倒伏称为“晚期倒伏”,由于“头重”不
易完全恢复直立,往往只有穗和穗下茎可以抬起头来。

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对提高穗粒数和
粒重意义重大。

1、因风雨而倒伏的,可在雨过天晴后,用竹竿轻轻抖落茎叶上的雨水珠,减轻压力帮其抬头,但切忌挑起而打乱倒向,或用手扶麦、捆把。

2、喷洒磷酸二氢钾150~200g/667m2,或每667m2施用16%的草木灰浸提液50~60kg,以促
进生长和灌浆。

3、加强病害的防治工作。

如果倒伏后没有病害的发生,一般轻度倒伏对产量影响不大,重度倒伏也会有一定的收获,但如不能控制病害的流行蔓延,则会雪上加霜,严重减产。

及时防治倒伏后带来的各种病虫害,是减轻倒伏损失的一项关键性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