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和《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协同推进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加快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结合芜湖市制造业特点和技术装备状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遵循自愿、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的原则,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每年认定一次。
第三条芜湖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的认定和撤销等管理工作由市经信委负责;各县(区)经信部门负责所辖区域项目的推荐申报、指导和相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认定第四条认定条件(一) 凡在芜湖注册并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健全财务管理机构的工业企业,具有较好经营业绩,在省内同行业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二) 企业编制了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信息化工作制度,建立了信息化组织实施机构,拥有稳定的信息化管理团队。
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了本单位年度经费预算,企业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资产投入比重逐年上升。
针对企业员工,制定具体信息化培训方案,并有效实施。
(三) 企业信息系统以应用为导向,在“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等方面,持续改进,在本地区或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以及示范和推广效应。
第五条认定标准依据智能制造“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五种模式的关键要素综合评定。
评分细则参考附件1(《智能制造新模式关键要素及评分细则》)。
第三章认定程序第六条组织申报。
由县(区)经信部门组织辖区内企业申报,对企业上报的材料进行初审,出具推荐意见,加盖公章后汇总上报市经信委,申报材料一式3份。
第七条评审认定。
市经信委受理并进行形式审查,组织专家对初审合格的单位进行评审,提出预选名单,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期5个工作日。
市经信委根据专家意见和公示收集的反馈意见审批认定,由市经信委发文公布。
驻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全程监督。
第四章管理措施第八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其芜湖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称号:(一)所在企业被依法终止的;(二)弄虚作假、违反相关规定或有其它违法行为的。
第九条因第八条第(二)项原因被撤销芜湖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称号的,收回奖励资金,不再受理其认定申请。
第十条芜湖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发生更名、重组等重大调整的,应经县区经信(发)委报市经信委申请更名。
第五章奖惩第十一条主管部门应对工业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加强指导,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企业智能制造发展水平诊断,提升企业两化融合水平。
第十二条上报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原则上从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中推荐;根据《芜湖市促进新型工业化若干政策规定》(芜政〔2018〕49号)第七条规定,对每年新认定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按设备投资额的13%给予奖补。
鼓励各区(县)对新认定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给予支持。
第六章附则第十三条本办法由芜湖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1、智能制造新模式关键要素及评分细则2、芜湖市智能工厂申报书3、芜湖市数字化化车间申报书4、项目内容具体要求附件1智能制造新模式关键要素及评分细则项目总得分由基本要素分、附加功能要素分和绩效分三部分构成,即总分=基本要素分(≤60分)+附加功能要素分(≤30分)+绩效分(≤10分)。
根据项目的技术特征,从“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五种模式中选择一种,将各分项得分填入附表1,评定项目总分。
其中,基本要素属于单选项,即只能从多个基本要素选项中选择一项;附加功能要素属于多选项,附加功能要素得分为多个选项得分之和;绩效分参照附表1下方的评分细则。
1.离散型智能制造模式(M1)1.1 基本要素(单选项)(1) 智能单元(M1-A.1)。
制造单元配备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传感器和控制装备等数字化设备,通过网络实现设备间数据交换和共享。
制造单元内各设备能够协同工作,具备故障自诊断等功能。
【30分】(2) 智能生产线(M1-A.2)。
在智能单元基础上,建立了物料自动输送系统;通过网络实现设备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具备数据自动采集、保存和分析功能。
智能生产线各设备能够协同工作,具备故障自诊断功能。
【40分】(3) 智能车间(M1-A.3)。
在智能生产线基础上,建立了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计划、调度、质量、设备、生产、能效全过程闭环管理。
【50分】(4) 智能工厂(M1-A.4)。
在智能车间基础上,建立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供应链、物流和成本等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化。
【60分】1.2 附加功能要素(多选项)(1) 产品(工艺)管理(M1-B.1)。
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开发产品,建立了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实现产品图纸文件电子化,以及图纸文件集成管理;或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设计工艺,建立了工艺集成管理系统,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规划、生产和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10分】(2) 可视化管理(M1-B.2)。
建立了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充分采集生产进度,现场操作,质量检验,设备状态,物料传送等生产现场数据,并与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高效协同与集成,采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水平。
【10分】(3) 信息安全(M1-B.3)。
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10分】2. 流程型智能制造模式(M2)2.1基本要素(单选项)(1) 实时数据库(M2-A.1)。
采用先进控制系统,工厂自控投用率达到90%以上。
建立了实时数据库平台,并与过程控制、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互通集成。
【40分】(2) 生产流程模型化(M2-A.2)。
在先进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工艺流程建立了数字化模型,具备模拟仿真和工艺优化功能,实现生产流程数据可视化。
【50分】(3) 决策智能化(M2-A.3)。
在生产流程模型化和可视化基础上,建立了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过程量化管理,成本和质量动态跟踪,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一体化协同优化,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
【60分】2.2附加功能要素(多选项)(1) 运行过程动态优化(M2-B.1)。
建立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生产工艺数据自采率达到90%以上,物流、能流、物性和资产全流程监控与高度集成,制造和管理信息全程透明、共享,运行过程动态优化。
【10分】(2) 风险自动监控(M2-B.2)。
对于存在较高安全风险和污染排放的项目,实现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和危险源的自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全方位监控,建立在线应急指挥联动系统。
【10分】(3) 信息安全(M2-B.3)。
建立了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10分】3. 网络协同制造模式(M3)3.1基本要素(单选项)(1) 协同平台(M3-A.1)。
建立了网络化协同开发或云制造平台,具有完善的体系架构和运行规则。
【40分】(2) 协同制造(M3-A.2)。
借助协同平台,面向制造需求和社会制造资源,在企业内实现制造资源弹性配置,以及网络化协同制造。
【50分】(3) 企业间协同(M3-A.3)。
借助协同平台,围绕重点产品,采用并行工程,实现异地设计、研发、测试、人力资源统筹与协同;【60分】3.2附加功能要素(多选项)(1) 产品溯源(M3-B.1)。
利用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等技术,建立了围绕全生产链协同共享的产品溯源体系,实现产品生产制造与运维服务等环节的信息溯源服务。
【10分】(2) 管理框架动态重组(M3-B.2)。
信息、资源高效统筹、异地共享,研发、生产、测试等环节跨区域协同,企业生产组织管理架构实现敏捷响应、动态重组。
【10分】(3) 信息安全(M3-B.3)。
建立了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10分】4.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M4)4.1基本要素(单选项)(1) 差异化定制(M4-A.1)。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了差异化产品数据库,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差异化的定制参数,组合形成个性化产品。
【40分】(2) 个性化定制(M4-A.2)。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应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特征进行挖掘,建立了个性化产品数据库,实现个性化产品开发和销售。
【50分】(3) 定制服务平台(M4-A.3)。
建立工业互联网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通过定制参数选择、三维数字建模、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方式,实现与用户深度交互,快速生成产品定制方案。
【60分】4.2附加功能要素(多选项)(1) 数据驱动(M4-B.1)。
建立了基于数据驱动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供应链管理和服务体系,快速和低成本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10分】(2) 资源协同(M4-B.2)。
建立了资源管理系统(ERP)、客户管理系统(CRM)和供应商管理系统(SRM),网络定制平台与企业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高度协同与集成。
【10分】(3) 信息安全(M4-B.3)。
建立了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10分】5.远程运维服务模式(M5)5.1基本要素(单选项)(1) 云服务平台(M5-A.1)。
建立了云服务平台,具有多通道并行接入能力,对装备(产品)运行数据和用户数据远程自动采集,并建模分析。
【40分】(2) 数据处理(M5-A.2)。
借助云服务平台,有效筛选、梳理、存储与管理装备(产品)上传的数据,采取数据挖掘等技术,自动生成装备(产品)运行状态报告,并推送至用户端。
【50分】(3) 增值服务(M5-A.3)。
建立了专家库和专家咨询系统,提供在线检测、故障预警、故障诊断与修复,以及预测性维护、运行优化和远程升级等服务,为智能装备(产品)远程诊断和运行维护提供决策支持。
【60分】5.2附加功能要素(多选项)(1) 远程操控(M5-B.1)。
借助云服务平台,远程监控设备状态、作业操作和环境状况,远程下达操作指令,调整设备运行参数,具备接管用户端大部分现场操作的功能。
【10分】(2) 协同与集成(M5-B.2)。
建立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云服务平台与产品研发管理系统高度协同与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