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优秀课教案

中学优秀课教案

中学优秀课教案中学体育课《篮球原地运球》教案授课教师:唐小秋 指导教师: 授课年级:七年级 人数:40人教学内容: 1、球性练习 2、学习篮球原地运球技术,拓展行进间运球思路3、游戏教学目标 认 知: 学生明确原地运球的基本要领,并能拓展思维了解行进间运球概念。

技 能: 80%的学生能够掌握原地运球的基本要领。

情 感: 认真听取教师指导进行球类练习,培养团结协作意识。

负 荷:练习密度40%以上教学程序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执 行 情 况时间常规 1、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检查出勤情况。

2、通过谜语竞猜导入本次教学内容。

1体委报告出勤人数。

2、积极回答老师所提问题。

××××××××× ×××××××××××××××××× ×××××××××▲ 2 分 钟 准备活动 1、徒手带领学生绕场行进。

2、伴随音乐,持球带领学生进入指定场地。

3、音乐伴奏,领做球操。

1、导入:通过球星“科比”的感染力,提升同学对课程的兴趣。

2、规定在“原地”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自由发挥,随意进行各式运球。

3、教师展示花样运球。

4、导入本课主题——《原地单手体侧运球》口诀 两腿弯曲站, 小臂带手腕, 掌心空着按,篮球玩得转。

1、跟随老师一起绕场行进,注意队形之间的变换。

2、仔细观察,认真模仿老师的动作。

3、充分活动各关节。

1、注意力集中,对教师所提的问题积极给予配合。

2、充分展示自我,尽可能多地表现原地运球的多样性。

3、学生示范表演。

4、观看老师展示 5、仔细观察教师动作,与老师一起朗读原地运球小口诀,并加以练习。

8 分 钟 10 分 钟原地运球拓展思维行进间运球 5、提升难度:让学生在运球同时目视前方,观察教师手中所示数字,并及时准确地表达出来。

6、游戏“对对碰” 7、老师与运球佼佼者进行终极PK 6、运球同时目视前方,培养手对篮球的感觉。

避免低头看球,过分依赖眼睛。

7、在游戏中尽量做到自如、灵活、多变。

7 分 钟 全班分为四大组,分别在一、二、三、四区域内进行练习,由小组长负责组织。

1、学生自由展示,通过不同的运球方式,将球运至前方 2、教师行进间花样运球。

3、提出要求——单手行进间运球。

4、增加难度——单手行进间“加速”运球。

5、启发学生思考——“要想快,怎样做?”6、游戏:“运球接力”1、学生积极展示自我。

2、仔细观察教师的运球动作。

3、认真进行练习。

4、尽力完成教师所提的要求5、仔细聆听教师对动作的讲解,用心体会技术动作。

6、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 ××××××× ××××××× ××××××× 12 分 钟结束 1、伴随音乐,由教师带领进行放松练习。

2、小结。

3、布置收放器械。

4、师生再见。

1、身体充分放松,跟老师一起动起来。

2、听清教师总结,课下积极练习。

3、协助教师收放器械。

××××××× ×××××××××××××× ×××××××▲6分 钟所需器材:1、篮球场两块;2、篮球41个;3、篮球筐两个;4、 划线器一台。

5、音响设备一套。

中学《篮球原地运球》教学设计道县仙子脚学校:唐小秋一、【指导思想】本节课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爱好,提高学生的基本技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意识,使学生在掌握运球技术的同时,增强身体素质,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运动和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认知:学生明确原地运球的基本要领,并能拓展思维了解行进间运球概念。

2、技能:80%的学生能够掌握原地运球的基本要领。

3、情感:认真听取教师指导进行球类练习,培养团结协作意识。

4、负荷:练习密度40%以上三、【教学程序】1、活跃气氛阶段随同音乐的伴奏,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之中。

球操动作简单易懂,动作舒展,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更高一层的认识和自信心,加深了对本节课主题思想的认识。

2、充分吸收阶段由于篮球运动技术繁多,所以教师应是学生的领路人,要抓住教材重点,提示性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表现出现的同学加以鼓励的形式,使学生保持高涨的运动情绪,积极地投入到锻炼之中,起到愉悦身心,增强体质的目的。

3、自主实践阶段学生在规定允许的范围之内,采用自己对篮球熟悉的程度“随意运球”,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在游戏内容中挖掘出学生内在的潜力,增强了对体育的兴趣。

4、恢复身心阶段利用舒缓乐的节奏特点,使学生在充分运动之后平复高涨的情绪,跟随老师动作一起放松四肢,让身体得到全面的放松。

四、【教学内容】1、篮球:原地运球及自发拓展行进间运球2、游戏:运球接力五、【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运球的动作方法2、手按拍球的部位以及手脚协调配合【课后反思】本次课程以讲授篮球原地运球为主,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我安排了一些趣味性的学习内容。

只有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单纯让学生长时间的集中练习拍球,他们必然觉得枯燥乏味,注意力也不会集中起来,影响教学效果。

所以,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自由发挥去练习,与此同时,我也参与到他们的联系中去,让学生注意模仿我的一些技术动作和示范,不断地激励、唤醒和鼓励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这节课主要是围绕篮球运球的练习,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控球能力,在课的最后安排了教学比赛,目的是让学生在赛中练习,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行为和效果。

上完课后学生满怀笑容,意犹未尽,能够充分感受到他们在本次课中体会到的喜悦与激情,体验到篮球运动的乐趣,我觉得这是对一节体育课最好的评价。

当然,针对本次课程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自我反思如下:1、内容安排丰富,但时间把握不到位,后半节课给人有赶课的印象,重难点的练习时间得不到保障。

2、语言的流畅,组织的细密还需磨练。

3、自编游戏的内涵定性不够准确。

【名师点评】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精心设计了以篮球行进间运球为内容的体育教学课,教学主题鲜明;在教学目标上构建了情感、技能、发展目标并行共进的课程结构;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挖掘体育教学资源;在教学模式上形成了多种教学模式的整合;在教学方法上不仅注重了“教”,更关注的是学法指导。

真正地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兴趣、注重终身体育学习习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落在了实处。

但是,在课堂中,教师的过程性评价比较单调,针对性不强,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中学体育课《健美操》教案高二年级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 授课教师:任文娟 性别:女 年龄:39课题 1.健美操的基本步伐2.学习二节健美操组合动作教学目标1.运动参与:学生乐于参加健美操的学习,并在活动中增强自信;2.运动技能:学生学习健美操动作,掌握动作与音乐的协调配合,提高技能; 3.身体健康:通过健美操的练习,提高学生的韵律感与协调性,增强体能;4.心理健康:学生能充分展现自我,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健美操的展示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培养良好的自尊自信的心理健康素质; 5.社会适应: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创新合作的精神;课型 健美操的学习学习方法:模仿与集体展示开始部分2分 钟一、课堂常规1.课前布置场地、器材。

2.体育委员整队并接受汇报。

队形:成四列横队 3.师生交流、宣布本课内容并检查着装。

4.要求学生练习要认真积极,刻苦努力 准备部分 6 分 钟 二、热身操(一)内容:以活动各关节为主的拉伸组合动作 以上每个步伐配上一些最基本的手臂动作:如直臂前举、侧上举、体前上举,屈臂体前屈、胸前平屈、体侧平屈等等。

(二)教学组织:五列横队成体操队形站。

(三)教学方法与要求: 方法: 教师在前,听音乐带领学生集体做热身运动,采用背面示范与镜面示相结合,从简到难,运动强度也从低到强再到低,教师的示范位置前后变化。

要求: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导入课题。

三、学习2节健美操组合动作 24分钟左右 (一)内容: 第一节操: 第一八拍 交叉步和侧并步 第二八拍 侧并步基本部分 32 分 钟 第三八拍 前吸腿 第四八拍 后退步 反方向的操 重点:动作与音乐的协调配合。

难点:动作、表情到位、有力度、充满活力。

(二)教学组织:队形同上,课堂气氛的调动是关键。

(三)教学方法与要求1.上下肢分解动作再整合,对于相于较难的动作,可采用慢节奏教学。

2.教师语言诱导学生跟教师一起完成动作,并采用正面示范和镜面示范。

3.多次重复动作,及时纠正动作,进行巩固练习。

4.指导学生跟音乐完成组合动作。

四、形体训练的脚位练习。

通过形体训练中的芭蕾脚位的练习,纠正和训练学生的站立姿态。

提高学生申美能力,认识和懂得健康美。

结束部分 5分钟左右 一、放松1.放音乐,用放松操带领学生共同放松。

2.要求:动作优美,呼吸调节,心情愉快、放松。

二、小结看到每个学生能够汗流浃背和充满开心的笑脸老师总结,这是健美操的乐趣和魅力。

告诉学生这就是运动带给我们的乐趣,让每个学生爱上运动达到终身煅炼的目的。

场地器材:音响设备一套,篮球场一块教学策略:本课建议学生具有较好地模仿学习健美操的基础后记中学《健美操》教学设计 任文娟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 一、指导思想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课程内容与提倡个性发展相结合,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面向全体学生,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