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跟师心得1

跟师心得1

跟师心得1我于2010年10月被南华县中医院确定为任斌副主任医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半年多来,刻苦学习,虚心受教,跟随导师出诊、会诊及查房工作,并坚持独立出诊及临床操作,在临床中不断学习、学以致用,受益匪浅,使技术及理论有了进一步提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基础理论、针刺手法及导师临床经验学习、整理及应用等方面。

经认真总结后如下心得:1、认真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及各大经典,特别是针灸基础理论,使理论及临床指导思想有了进一步提高;具体复习了:(1)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和气功学的理论核心,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

“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别出的分支,较小。

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脉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及其附属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奇经八脉;络脉系统包括十五络脉以及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

(2)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为“脉气所发”、“神气游行出入”之处。

经穴是经脉线上的反应点,与经脉一样伏于分肉之间,经络与腧穴是密不可分地连系在一起,经络以穴位为据点,穴位以经络为通路,经络的功能主要是由腧穴的反映来体现的。

2、认真学习及实践任老师的“逆行环刺透穴法”治疗面神经麻痹,并在临床应用中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攒竹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地仓透颊车、颧髎透牵正、承浆透地仓、迎香透颧髎(针尖方向均指向耳前)、禾髎、风池为定点,其形式呈四边形,根据力的合成原则,其所有受力的合力均作用于耳前(合力包括力的作用、力的方向),每次选6各透穴点,行平补平泻法后接电针机以疏密波为主,频率以患者耐受为限,留针30分钟,每日针一次、六次为一疗程,在面瘫病临床应用中取得满意疗效,缩短了治疗时间,节约了治疗费用,收到了患者一致好评。

针推科:窦蓉芳2010年12月30日跟师心得2我于2011年以来一年多来,坚持跟师任斌主任医师出诊、会诊及查房工作,1年多来,刻苦学习,虚心受教,受益匪浅,使技术及理论有了进一步提高,经认真总结后如下心得:1、认真学习中医学各大经典,特别是针灸学理论基础,使理论及临床指导思想有了进一步提高;具体为选穴思路:(1)、循经取穴:在众多的穴位中,如何进行选穴是比较关键而又有一定难度的,从任老师的临证治疗中我体会:老师一般以循经取穴为基础。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按照经络学说来辨证,分析疾病是属于哪一经或哪几经。

清代的《琼瑶神书》中说:“医人针灸,不知何经受病,妄行取穴”是针灸疗效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针灸选穴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要按受病部位来分析病位在何经。

对此早在《标幽赋》中就有“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之说。

明代张三锡在《经络考》序中也指出:“脏腑阴阳,各有其经,……明其部以定经,循其流以寻源,舍此而欲知病之所在,犹适燕而北行,岂不愈劳愈远哉。

”这实际也是强调针灸治病必须按病变部位来分析,才能顺藤摸瓜,选出正确的穴位,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循经取穴的基本原则。

(2)、随症选穴:针对某一主要症状取穴称之为随症选穴。

关于随症选穴我理解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取穴位,既要考虑病所与经络的联系,又要根据经络、脏腑的理论酌情选用治疗病因的穴位,此时的选穴就要注重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相结合。

二是根据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来选取穴位。

实际上针灸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对症取穴大多见于特定穴中,其中五输穴最为突出,从任老师的治疗中可以看出,相当多的穴位属于特定穴的范畴,因此深入细致地研究特定穴的应用对提高针灸疗效是非常有意义的。

(3)、性能选穴:补气:太渊、气海、百会、膻中;补血:血海、膈俞、中脘、绝骨;滋阴:三阴交、阴郄、太溪、照海;壮阳:命门、关元、太溪、肾俞;舒肝:丘墟、太冲、内关、期门、蠡沟;健脾:太白、建里、章门、脾俞;解表:合谷、外关、昆仑、大椎、经穴;利水:太溪、四渎、三阴交、阴陵泉、水分、水沟、水道;醒脑开窍:人中、井穴、四神聪、会阴、百会、内关;退热:大椎、膏肓俞、阴郄、劳宫、尺泽、耳尖放血、曲池、清冷渊;治汗:合谷、复溜、阴郄、尺泽、气海、劳宫;(4)、部位选穴:颈项:列缺、支正、昆仑;肩:条口;胁下:内关;胃脘:足三里、梁丘、丰隆;(5)、病因选穴:举例如下:外感:合谷、外关、大椎;内伤:伤食一一三里、天枢;外伤:局部放血、循经郄穴。

总之,选穴思路是多方面的,需要基础全面,才能灵活运用。

还可以考虑时间(子午流注)、体质、辨证、经验、微刺系统、现代医学认识等来选穴,依据上述思路,按君臣佐使组合成处方,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2、再次认真学习及实践任老师的“逆行环刺透穴法”治疗面神经麻痹,并在临床应用中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应用合力原则辩证选择攒竹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地仓透颊车、颧髎透牵正、承浆透地仓、迎香透颧髎(针针尖方向均指向耳前)、使此法在临床中疗效提高,并在面瘫病早期应用中不施加电针仪而配合灸法(艾条灸或温针灸)取得满意疗效,缩短了治疗时间,节约了治疗费用,收到了患者一致好评。

3、学习并总结了任老师的围刺治疗颈椎病:根据患者实质性病变部位,在颈椎病变椎体两侧的夹脊穴和上下椎体间隙取穴;如:病变在4、5椎体,取穴以3、4、5两侧夹脊和3-4-5椎间隙取穴,并配合局部及远端辩证取穴。

针刺得气后接电针机,波形采用疏密波,频率以患者耐受为限。

TDP相应椎部,留针30分钟,一般针刺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使我科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提高了疗效,缩短了治疗时间,节约了治疗费用,受到了患者一致好评。

针推科:窦蓉芳2012年1月8日跟师心得3我于2010年10月被南华县中医院确定为任斌副主任医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半年多来,刻苦学习,虚心受教,跟随导师出诊、会诊及查房工作,并坚持独立出诊及临床操作,在临床中不断学习、学以致用,受益匪浅,使技术及理论有了进一步提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导师临床经验收集和整理,应用至临床诊疗,总结和修订;还具体学习了基础理论、针刺手法、选穴思路、选法思路、水平境界等方面。

经认真总结后如下心得:(一)、认真学习中医学各大经典,特别是针灸学理论基础,使理论及临床指导思想有了进一步提高;具体为针灸治则:1、补虚泻实:《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邪气。

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不足则表现为虚证,治宜补法;邪气亢盛则表现为实证,治宜泻法。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这是针灸补虚泻实的基本原则。

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犯了虚虚实实之戒,就会造成“补泻反则病益笃”的不良后果。

正确的运用这一原则,除正确地掌握针灸补泻的操作方法外,还要讲究经穴配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本经补泻。

在一般情况下,凡属某一经络、脏腑的病变,而未涉及其他经络脏腑者,即可在该经取穴补泻之。

这就是“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本经补泻法。

2、热疾寒留:《灵枢·经脉》:“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热”是指邪热亢盛,或为外感风热引起的表热证;或为五脏六腑有热的里热证;或为气血壅盛于经络局部的局部热证。

“疾”是快速的意思,即疾刺快出针。

寒证应当用久留针的方法进行治疗,以激发其经气,使阳气来复,散其寒邪。

并可酌加艾灸以扶正壮阳,温散寒邪。

3、治神调气《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针,必先治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

”神,泛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

所谓治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二是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病人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可见治神贯穿于针灸治病的全过程。

《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针灸疗法所言之气,主要指经气。

经气即经络之气,是经络系统的运动形式及其功能的总称。

经气的虚实是脏腑经络功能盛衰的标志。

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

经气在针灸部法中的体现有得气、气行、气至病所等形式。

而得气的快慢,气行的长短,气至病所的效应,常常又与病人的体质,对针刺的敏感度,取穴的准确性,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强度,补泻手法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这些众多的因素之中,医者的治神调气,病人的意守感传对诱发经气,加速气至、促进气行和气至病所起到决定的作用。

4、标本缓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标本病传论》:“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

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

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5、三因制宜(1)因时制宜时间因时制宜,是根据不同的气候与时间特点,来考虑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可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在针灸临床上还应注意针刺的时机问题,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因时制宜”的具体运用还有典型的时间针法。

时间针法是古代医家观察到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四时、时辰的变化与人体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而创立的按时间取穴治疗的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2)因地制宜空间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