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调研报告与实例分析建筑1005班12号黄恩泽本次设计的题目是图书馆设计,基地位于南京艺术学院内部,调研的对象就分别针对场地和建筑单体两部分进行。
一个图书馆的选址一般要注意在一个城市中的布局,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同时周边环境要求比较安静,这与图书馆中的功能部分有关系,还有选址对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可能最后还要考虑图书馆以后的扩建空间。
南京艺术学院位于草场门大街与虎踞路交叉部分,南边有江苏省考试学院等高校,东边是一些创意园区,西边是民居且邻近秦淮河,北边是普通民居。
本次设计的基地在整个南京艺术学院比较靠大门的一个缓坡上,相对来说比较开阔,东西两侧都是保留了原来的坡度做成坡道,中间则分成了两个有高差的平台,第一个平台用作进入南艺大门后的一个广场,以及一些车行道和人行道,第二个平台就是我们所需要拟建一个图书馆的地方。
从整个布局来讲,基地所处的大环境并不十分安静,周边的街道都是主要的交通道路,车流及人流相对较大,可能在这个方面会对图书馆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要求我们在考虑建筑功能时候加入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但交通却十分便利,这也是另一个优势。
基地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对较好,地质也比较坚固。
在基地内部、用地红线周边的情况也值得注意,西边的坡道是用作以前一个工业学院的入口门前道路,现在弃用,车流和人流量相对较少,环境比较安静,而与此相对的东边坡道,是通向北边建筑的主要道路,也是整个南京艺术学院的主要道路,所以相对来说车流量和人流量较大,因而可能会产生一些噪声和视觉干扰,在排布图书馆功能区的时候要回避一些干扰问题。
用地红线后面是一个大操场,这对建筑又是一个不稳定的干扰因素,所以针对基地的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图书馆的时候要注意既要内部“静”区与“闹”区的分开也要和外部“静”区与“闹”区联系起来共同考虑。
基地红线南边是一个年代较远的建筑,现在作为研究生的宿舍使用,与基地有大约十米左右的距离,而基地东边是一个小的土山坡,联系这通往男生宿舍的小型高架。
因此总的来说,周边建筑对基地红线内部的建筑压力比较小,又因为刚进入大门后相对开阔的场地,使要建在基地内部的图书馆有着好的空间条件。
另外,从整个南艺的建筑风格来讲,在最外围的一圈建筑都是属与老建筑了,风格属于中式的传统风格,而往里面的一些音乐厅、宿舍楼、教学楼都是现代风格的建筑,就此而言本次设计的图书馆也应该是现代风格的建筑较为适合。
根据基地现有条件的分析,在此处建造一个图书馆是有一定的益处的,该图书馆的位置在整个南京艺术学院中是属于最靠大门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南艺的一个门面建筑,依靠这个图书馆来烘托整个学校学习的氛围和文艺气息,也有可能将来对外开放,利用便利的交通环境和较好的地理条件推动学校发展。
就整个基地而言,依据这样的一个坡度的样式建造的图书馆能将南北两边的建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递进的关系,整体的布局会比较好。
对于图书馆的设计也通过查询一些资料和参观实例有了初步的了解。
图书馆的功能区类型主要分为公共空间部分、阅读空间部分、书库及相关业务用房、办公及辅助用房和信息中心以及设备用房。
与一般的公共建筑比较功能区不能算多也不算少,但对于功能分区的还是有它的特别注意点。
因为作为一个图书馆,阅读是它的很重要的功能,因此而产生了功能分布是的注意点,其中又夹杂着各种流线的合理安排问题,值得在设计的时候加以考虑。
一般来讲图书馆为了避免流线的交叉(流线分为读者流线、工作人员流线、书籍加工运送路线)采取内外分区的做法,内部区域是工作人员活动的区域,其中包括了藏书区、办公区内部作业区,内部作业区又包括采编、文印、装订、计算机网络中心,外部区域则主要是读者活动的区域,分为阅读部分、学术报告厅、公共部分(展厅、门厅、读者休息区),如此的内外分区是的各个功能区分明确且方便联系,是可以考虑的一种功能分区模式。
除了避免流线的交叉而采取内外分区以外,考虑到阅读区的关系还要有“闹静”分区,“闹”的那部分功能区主要包括了装订室、印刷间、打字室、报告厅、展览厅和对外的商业用房;“静”区主要包括了采编部门、业务办公室和阅读区,其中阅读区是比较重要的功能区。
这些功能区的分区主要还是采用水平分区和垂直分区并用的做法。
分层布置中主层的布置是一个重点,包括了目录厅、总出纳台、信息情报中心、主要阅览室和交通枢纽。
主层的服务功能繁多、读者活动多、流线复杂、是全馆的交通的重点。
以此为典型进行的功能分布应该是较为完善的。
另外除了内外分区,“闹”“静”分区外往往还要考虑到人的使用时间,比如报刊阅览、期刊阅览等无一定借阅目的且逗留时间较短的浏览阅读区一般放置在层数较低的部分,而大量阅读者使用且使用时间较长的阅读区适宜放置在主层以上的部分,人数少而工作时间较长的阅读区,如研究阅读用房要放置在更高层出,减少人流的交叉迂回,让整个建筑有一个好的功能分布和流线关系。
图书馆的层数和层高也是一个不容小视的问题,不同的层数和层高也许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感受和空间感受。
图书馆的层数一般不超过三至五层,不宜过高,而从层高方面来讲,就有不同的做法了,一般来说阅读区的层高会比书库、办公用房、设备房等要高,考虑使用人群的不同,所以拟定的层高也不相同。
除了这个原因以外,一些内部摆置的器材的尺寸大小、数量以及外部的自然环境条件也可能成为影响图书馆各部分层高的因素。
在这里的自然环境可能是地势的高低、也可能是基地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自然光照条件,还有和周围建筑的高低有关系,所以总得来说影响一个图书馆层高的因素很多,设计的同时我们要趋利避害,确定一个好的层高是让整个空间环境增色的好方法。
最后图书馆的建筑布局也有好几种方式,不同的方式也许会有不同的空间感受和阅读感受。
一般来说主要是先安排的阅读区域和书库之间的关系,有将阅读室放置在前书库放置在后的做法,这种做法分区明确、便于管理,一般来说阅读区会获得较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效果,有良好的朝向,内部结构也比较简单,造价便宜便于书库和阅读室今后扩充,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往往会导致流线较长,联系不够密切。
此外还有将阅读室放置在四周,书库放置在中央的做法,形成一个“回”字形的空间,这种做法会使整个平面紧凑起来便于管理,造价也很经济,但如果不能很好的安排内部道路则易使交通组织混乱。
还有将阅读室放置在中间而书库在四周的做法,这种做法显然弊大于利,因此一般不作为考虑形式。
以上所述的仅仅是在同一个平面内的做法。
在垂直空间上也有将阅读室放在书库之下,以及阅读室放在书库之上的做法,也还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布置的,总的来说,分布的方式比较多,但要根据基地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设计理念选择比较合适的分区方式还是需要一番思考的。
实例分析之一: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位于整个南京城的中间位置附近,区位条件较好,在长江路与中山东路之间,邻近总统府礼堂、一九一二街区。
面向东面,正对这的是一个市民广场,地形比较开阔,周围也没有距离很近的超高层建筑,对整个图书馆建筑压力比较小。
南京图书馆也是建在一个高台上的建筑,有一段很长的阶梯通往图书馆的主层部分,大概有一层层高的高度。
主入口在东面,次入口安置在西面,因为那段比较长的阶梯是的在总平面上看整个图书馆有点“回”字形的布局,在那个地形上算是比较好的布局形式,既避免了来自街道的视线和噪声干扰,又贴合了用地边界。
整个南京图书馆的建筑风格也比较特别,在它的主入口部分是采用了整片斜向大玻璃幕墙的形式,让入口处比较通透,明亮。
而在其他的立面上就没有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作为一个立面的形式,而是条形窗,这和内部功能的分布有一定的关系,因为阅读区的原因,条形窗是个很好的选择。
这样的立面造型使得整个建筑有虚有实,对比明显,有很好的建筑外形,让人看来比较舒适。
图书馆的屋顶也并非完全的混凝土屋顶,在一些局部有设置了玻璃顶,便于采光通风,让内部的走廊和部分阅读空间有很好的阅读感受,减少了人工采光的必要,节省了能耗。
进入南京图书馆的第一感觉就是整个门厅采光很好,空间宽敞,这和设计者的理念是分不开的,设计者将图书馆的主要的入口立面全都采用大玻璃的幕墙争取到了好的采光,而且门厅的面积很大,很开敞,左面是扶手电梯的垂直空间,右面是自下而上的大面积玻璃,可以看到每层阅览室的内部情况,也由于采用的钢架结构使得门厅内没有柱子出现,给空间一个整体感。
从门厅往里看像是一个横向的空间流线,相当于是将整个平面绕着门厅分为三个部分,主要的阅览空间都在两侧,中间以廊道的形式想联系,再往里就是一些展厅、工作部、卫生间等辅助空间。
这样的空间设计一直持续到五层楼的位置,而后的几层楼就是一些使用人群较少,书籍储存集中的地方,以及一系列的办公空间。
当然我们进入的门厅部分是作为一层使用,图书馆还安排了负一层的空间,针对这一空间在一层一下,相对来说环境比较好,较为安静但与阅览室的距离又较远,没有特别干扰的情况出现,所以设计者在这一层安排了学术报告厅、报告厅附属用房、多功能室、采编室、后勤保障部等辅助用房。
回到从入口进入的一层,包含的功能区主要是阅览室、总出纳台、咨询台、目录检索厅等基本服务功能,阅览室也是根据年龄段分为了儿童阅览室和老人阅览室,并且特别设立了对视障人士用的阅览室。
是符合规范并充分考虑了使用人群的做法,值得借鉴。
再向上的两层所包含的功能区就相对偏少了,主要是中文阅览室、外文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期刊阅览和文献检索的功能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前面五层的楼面上有一部分是玻璃顶的,也就是联系阅览室之间的走廊上空的那部分屋面,设计者巧妙的将二层的玻璃屋顶下面的空间统一作为一个比较自由、不封闭的阅读、自习空间,也不增加过多的人工光线,就在这样一个顶部自然采光、不封闭的空间内进行读书,作业等活动是让人很舒适的一个环境,也算是设计者在空间处理上的一个亮点。
图书馆四五层上所包含的功能区就比较繁杂了,有各种电子阅览室、读者自习室、国际交流文献交换阅览等等一些非大量人群使用的功能空间。
六层就是一个典藏的书库空间,而七八两层就都是一些办公用房了,将这些办公用房放置在较高层上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读者和工作人员的流线交叉,也减少了对阅览空间的影响和干扰。
整体来看,南京图书馆的外部造型比较适合地形,且与内部的功能区也有好的联系,立面造型有虚有实,内部的功能分布比较合理,搭配着交通流线,让整个建筑既有一个好看的外表,又有一个合理的内部结构且内部空间处理有设计者自己的理念,作为一个省会的图书馆是比较合适的,与周边的建筑也不冲突,体现了南京古老的文化气息和现代的发展潮流。
实例分析二:南京工业大学逸夫图书馆南京工业大学逸夫图书馆位于江浦校区,在地坤楼南边,靠近东苑的人工湖,在学校主干道上,空间比较开敞。
整个图书馆是建在一个山坡上的,可以说是依山而建,有两个入口,主入口在面朝主干道的那一侧,次入口则在整个建筑的背面也就是东面的上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