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2. 相序递变规律沃尔索相律(相序连续性原理、相序递变规律):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3. 沉积相模式: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理特征的研究为依据,从大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积相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的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
4. 沉积体系: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其基本单元是相。
5.沉积相的分类:陆相组、海相组、海陆过渡相组1. 冲积扇:发育在山谷出口处,主要由暂时性洪水水流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于圆锥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
泥石流沉积、漫流沉积、河道沉积、河道沉积、筛状沉积4、冲积扇可划分为三个亚相:扇根、扇中和扇缘扇根:特征:沉积坡度角最大,常发育单一或2—3个直而深的主河道。
鉴别标志:沉积类型主要为河床充填沉积及泥石流沉积,沉积物由分选差、大小混杂的砾岩、砂砾岩所组成。
扇中:特征:沉积坡度角较小,辫状河道发育。
鉴别标志:辫状分支河道和漫流沉积为主,砂/砾比值较大,岩性主要由砂岩、砾状砂岩、和砾岩组成扇缘(扇端):特征:地形平缓,沉积坡度角低鉴别标志:漫流沉积为主,沉积物较细,通常由砂岩和含砾砂岩组成,分选性好5.曲流河曲流河又称蛇曲河,为单河道,其曲度指数大于1.5,河道较稳定,宽/深比值低,一般小于四十。
侧向侵蚀和加积作用使河床向凹岸迁移,凸岸形成点沙坝(边滩)。
具有完整的“二元结构”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构成了河流沉积的所谓“二元结构”。
在一个地区的河流沉积剖面上,若二元结构重复出现,则可形成多个间断性的正旋回,每个旋回即由一个二元结构组成,通常又称为河流沉积的一个“阶”。
6.辫状河辫状河为多河道,而且多次分叉和汇聚构成辫状。
河道宽而浅,弯曲度小,其宽深比值大于40,弯曲指数小于1.5,河道沙坝(心滩)发育。
7.网状河网状河具弯曲的多河道特征,河道窄而深,顺流而下呈网结状。
河道沉积物搬运方式以悬浮负载为主,河道厚度与河道宽度成比例变化。
8.曲流河相可划分为河床、堤岸、河漫、牛轭湖4个亚相(1)河床亚相河床:河谷中经常流水的部分。
1)河床滞留微相河床滞留沉积是河流流量最高时短距离搬运的产物,以砾石级粗碎屑为主、砂和粉砂极少,这些物质集中堆积形成不连续透镜体。
2)边滩微相边滩沉积是河流侧向迁移和沉积物侧向加积的产物。
以低成熟度的砂岩为主,不稳定组分多,长石含量高。
自下而上呈现由粗变细的正旋回(2)堤岸亚相1)天然堤微相侧蚀作用使凹岸天然堤难以保存,古天然堤呈面状分布于边滩之上;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比边滩细,比河漫滩粗;见干裂、雨痕、根迹等暴露构造。
2)决口扇微相主要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粒度比天然堤稍粗;具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冲蚀与充填构造常见;横剖面呈透镜状。
(3)河漫亚相1)河漫滩微相以粉砂岩为主,也含粘土岩垂向上有向上变细的趋势波状层理和斜波状层理为主,也见水平层理干裂、雨痕等暴露构造常见2)河漫湖泊微相以粘土为主,有粉砂出现;见薄水平纹层、泥裂、干缩裂缝;潮湿区生物化石常见,干旱区可形成盐湖。
3)河漫沼泽微相由潮湿区河漫湖泊发展而来,沉积特征与河漫湖泊类似,只是泥炭沉积较多。
(4)牛轭湖亚相a.曲颈取直 b.串沟取直沉积主要为粉砂岩和粘土岩粉砂岩中发育交错层理,粘土岩中发育水平层理常含有淡水软体动物化石和植物残骸9.网状河主要发育于坡度平缓的河流中下游地区,它是由几条弯度多变的、相互连通的河道组成的低能复合体,沉积环境较为稳定。
沉积物的搬运方式以悬浮负载为主,沉积作用则以垂向加积为主,沉积物类型主要为河道、冲积岛、泛滥平原沉积。
网状河的最大特点及与其他河流类型主要区别是泛滥平原分布极为广泛。
10.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沉积特征比较(见课本179页)11. 古代河流的主要鉴别标志(1)岩石类型及成分:以砂岩和粉砂岩为主。
成分成熟度低。
砾岩多为复成分砾岩,砂岩以长石砂岩、岩屑砂岩为主。
以泥质胶结为主,少量为钙、铁质胶结。
(2)结构构造:以砂、粉砂状结构为主,分选差至中等。
层理发育,以板状和大型槽状交错层理为特征。
砾石呈叠瓦状排列,扁平面倾向上游。
层理及砾石倾角约为10~30。
底部常具冲刷构造,并常含泥砾及下伏地层的砾石。
(3)生物化石:一般无动物化石,可有植物碎片及硅化木等。
11. 湖成三角洲亚相湖成三角洲:在河流入湖的河口处,流速降低,水流携带的沉积物便在河口处堆积下来,形成平面上呈三角形或舌状,剖面上呈透镜状的沉积体。
在湖泊沉积体中,湖成三角洲的砂体最为发育,以砂岩和粉砂岩为主。
与湖泊沉积的其他类型砂体相比,面积和厚度大,向湖盆延伸远,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湖成三角洲形成过程中河流起主导作用。
湖成三角洲沉积层序12. 滨湖亚相沉积环境特征1)距岸近,形成粗碎屑沉积:地形→砂滩、砾滩、泥滩2)水动力复杂,击岸浪和回流冲刷、淘洗对沉积物改造强烈3)水位浅,时而露出时而淹没,氧化作用强烈沉积物:砾、砂、泥、泥炭结构与构造:1)砾石层呈叠瓦状排列,最大扁平面向湖倾,最长轴多平行于岸线2)砂质主要为石英、长石及一些重矿物,分选、磨圆较好,交错层理、波痕发育,可见化石碎屑(介壳滩)、潜穴等3)泥质和泥炭沉积中见水平层理,粉砂层具小波痕层理4)泥裂、雨痕、动物足迹等暴露构造常见13.浅湖亚相沉积环境特征:1)始终位于水下2)水动力主要是波浪和湖流3)水体循环良好,氧气充足,透光性好,生物繁盛沉积物:以粘土岩和粉砂岩为主,可夹少量化学岩薄层或透镜体,物源充分时可出现细砂岩,砂岩胶结物以泥质、钙质为主结构与构造:1)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2)以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为主,水动力较强时可出现小型交错层理,砂泥层交错沉积时可出现透镜状层理,有时可见对称的浪成波痕3)生物化石:生物化石丰富,保存完好,以薄壳的腹足、双壳类等底栖生物为主,也见介形虫、鱼类等,少见弱还原条件下自生矿物14. 陆源碎屑湖泊相的鉴别标志1)岩石类型以粘土岩、砂岩和粉砂岩为主,砾岩少见,也可出现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但分布较为局限。
2.)沉积构造层理发育,以水平层理最为发育。
可有较发育的波痕,泥裂、雨痕、搅混构造亦常见到3. 生物化石常见的生物种类有介形虫、双壳类、腹足类、藻类等。
陆生植物的根、干、叶、孢子花粉等大量出现。
4. 垂向层序多见深湖至滨湖的下细上粗反旋回层序。
5. 分布范围及沉积厚度分布范围比河流相大,比海相小,相带、岩性和厚度大致呈环带状分布。
岩性和厚度横向变化比河流相稳定,比海相差。
第十章三角洲相1.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出露水面的一种沉积2.三角洲的主要类型按水动力条件可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按形态特征可分为:鸟足状三角洲、鸟嘴状三角洲、港湾状三角洲按供源体性质可分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正常三角洲按河流作用和海洋作用的强弱程度:建设性三角洲、破坏性三角洲河控三角洲属建设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属破坏性三角洲3.辫状(河)三角洲是辫状河流入海洋(或湖泊)形成的三角洲,其沉积物较粗,以砂和含砾砂为主,砂/泥比高,通常大于1。
4.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相模式(一)河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及其相模式河控三角洲是在河流输入泥砂量大,波浪、潮汐作用微弱,河流的建设作用远远超过波浪、潮汐破坏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
按照三角洲的形态,可进一步分为鸟足状三角洲和朵状三角洲两种类型。
(1)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沉积的陆上部分,其范围包括从河流大量分叉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区,是与河流有关的沉积体系在滨海区的延伸岩性:砂岩、粉砂岩、泥岩(包括泥炭、褐煤等)。
结构构造:分选性差;层理构造复杂,见雨痕、干裂、足迹等层面构造。
生物化石:少见,淡水动物化石和植物残体。
分布:呈透镜状,横向变化大。
以分支河道和沼泽沉积为主体1)分支河道微相岩性:中厚层砂岩,厚度多为几米至10m左右结构:磨圆中等到好,分选中等构造:大型及小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冲刷—充填构造垂向序列:向上变细(与河流相同)平面形态:条带状,为三角洲平原亚相的骨架2)陆上天然堤微相岩性:细砂岩、粉砂岩、泥岩薄互层结构:磨圆中等到好,分选中等构造:小型交错层理、波痕,泥岩中可见生物潜穴生物化石:少见植物碎片3)决口扇微相岩性:细砂岩,厚度多在2~3m以下结构:磨圆中等到好,分选中等构造:小型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平面形态:扇形、席状(与河流决口扇类似)垂向序列:向上变细(扇退)或变粗(扇进)4)沼泽微相环境:沼泽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间的低洼地区,其表面接近平均高潮线。
岩性与构造:沉积物为深色有机质粘土、泥炭、褐煤,夹有洪水成因的纹层状粉砂。
生物化石:富含保存完好的植物碎片。
分布:沼泽约占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的90%5)淡水湖泊微相面积小,水体浅(3~4m),暗色泥岩,水平层理发育,可见黄铁矿、广盐性生物化石。
(2)三角洲前缘亚相处于三角洲平原外侧的向海方向,位于海平面以下,为河流和海水的剧烈交锋带,沉积作用活跃,是三角洲砂体的主体1)水下分支河道微相沉积物以砂、粉砂为主,常发育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冲刷—充填构造。
2)水下天然堤微相沉积物为极细的砂和粉砂。
粒度概率曲线为单段或两段型基本上由单一的悬浮总体组成。
有流水形成的波状层理3)支流间湾微相三角洲向前推进时,在分支河道间形成一系列尖端指向陆地楔形泥质沉积体岩性:以粘土为主,含少量粉砂和细砂。
构造:具水平层理和透镜状层理,可见浪成波痕及生物介壳、植物残体等,虫孔及生物扰动构造发育。
垂向层序:下部为前三角洲粘土沉积,向上变为富含有机质的沼泽沉积4)分支河口砂坝微相岩性与结构:细砂、粉砂,分选好,质纯。
构造:单层为中、厚层,较发育的槽状交错层理,可见流水波和浪成波痕。
生物化石:稀少河口砂坝随三角洲向海推进而覆盖于前三角洲粘土沉积之上,粘土中有机质产生气体冲上来可形成气鼓构造(气胀构造)。
如果下面泥质层很厚,也可产生泥火山和底辟构造5)远砂坝微相位置:远砂坝位于河口砂坝前方较远部位,又称末端砂坝。
岩性:沉积物较河口砂坝细,主要为粉砂,有少量粘土和细砂。
构造:可发育槽状交错层理、包卷层理、流水波痕、浪成波痕及冲刷—充填构造等。
垂向层序:位于河口砂坝之下,前三角洲粘土沉积之上,形成下细上粗的垂向层序高建设性三角洲向海推进时,砂质堆积迅速,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支河口砂坝、远砂坝可连结组合成指状或鸟爪状砂体,称指状砂坝。
其沉积厚度大,向海变宽加厚,向陆变窄减薄。